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建设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

20##20##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广东药学院 

班别:10护理2班

指导教师:王丽春

份数:1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考察时间:2011/7/28------2011/8/25

   考察地点: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三叉港镇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长江村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

调查人员:广东药学院10护理二班学生  曹玲 1004504255

 何佳佳 1004504251 

李晓华1004504261

指导老师:黄丽春老师

一  背景

 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大的农民的亲身幸福和国家的稳定发展。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不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作为都是来自小乡村的我们在校大学生,有责任为农村发展尽自己的 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更深入的了解农村文化建设及村民的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及观点。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小组成员的家乡进行了这次的调研。

二  调查目的

(1)  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

(2)  了解村民面临当前现状持有的看法和希望得到改进的地方

(3)  通过此次调查。提出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

(4)  培养组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我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发放150份的问卷调查及数人的走访调查及通过对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地的现状。

四   调查结果

     通过对各村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的村民150份的问卷调查中

(1)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缺乏

虽然各个农村的现状发展不平衡,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农民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与人的交谈,而且大部分农村的电视频道单一,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窄,从而导致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的侵入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冬闲时节,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赌博风气有所增长。既破坏村风又影响家庭团结,特别给下一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从而导致村民文化的偏离.

                     

                                         

                                  图一    村文化设施

(2)对封建迷信现象和邪教传播的需求有所增长

许多农村开始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之风,凡是重大的事情基本上都要烧香拜佛,预测凶吉甚至有些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而是依赖封建迷信。邪教近来更加有组织有纪律进行地下活动,也乘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蒙骗群众,非法达到各种政治目的或者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的阻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图二     村中某些现象的状况

(3)农村科技的缺乏和民间艺术的退化

农村科技和农业科技组织缺乏历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中,也是我国的根本的政策,但也是历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呈现的更加突出,严重的滞后了新农村建设。中国是有五千年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化在逐渐的丢失,民间文化继承得越来越少,许多的艺术家在不断的呼吁要保护民间艺术,但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对不同的村干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部分乡村中一些非物质文化几近没有,特色文化在经济的浪潮中淹没。

(4)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制度性淡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由原来的集体经济转向农村分散经营机制,以及外出人员务工人员的增加,一些地方生产仅靠妇女和老人,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和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家庭内部和宗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解。许多乡村精英政治意识淡化,拒绝参与政治系统,再加上基层组织松散,制度的有效的供给不足造成现有制度的缺失或冲突,这样使得制度权威弱化,乡村精英流失和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使得基层制度意识淡化,从而导致了有些国家的政策“上传下达”的脱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政治权利需求的萎缩。村干部都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在执行上级文化政策时的可行性不高及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村民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只是一部分老人和小孩,他们对文化建设的兴趣不高等原因造成文化建设发展的滞后。而在我们对村民的调查中村民则显现出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希望在业余生活能更加丰富。他们同时也表示,拥有和睦的家庭,良好的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

图三      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

五   调查结果的解决方案

(1)在面对当前农村设施极度单一匮乏的问题我们也向一些村级干部了解了一番。承然在新农村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今天,国家有下拨经费用于各级乡村之间的建设。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减负和农村基层经费的制约,无法对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组织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许多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根本无法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深入到农村和服务农村,缺乏非赢利的社会组织的参与。因此我们认为应多方面的筹集经费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例如,可以制作完备的建设计划向非盈利型组织寻求赞助。同时在对村民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村民对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自筹经费的问题上表示赞同或视情况而定,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政府能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完整的计划并对村民进行公开征集经费的办法也是可行的。

图四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自筹经费的态度

(2)对于不能很好的发展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资源的匮乏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在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仍旧村民思想的毒瘤。我们认为应在农村中多多开展科技普及及基本的医疗培训,让村民能多方位的获得新信息。同时村委会也应大力发展本村的特色文化建设。以我们所在的家乡为例,在三叉港镇中有特色的龙灯文化,但一直处于民间的自己组织,因此缺乏一定的宣传度。村政府只有顺应民意提供村民喜爱的活动并大力发扬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村民对于农村文化的渴求,特别是对于一些基本公共设施的需求。有些村民表示在现在农村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让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诚然,乡村经费确有不足,但我们也不禁反问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干部究竟又做了多少。那些也不是一句上级命令难以执行的可以推脱的,我们觉得村中应该设立相应的监察机构,监察一定的村中计划。

图五        文化建设中村民期待政府解决的问题

(3)  在活动形式上,要处理好政府搭台与民间唱戏的关系。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是前提,民间自发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每年有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节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没了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发挥农村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如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节会文化等经常性文化活动中来,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办为群众办。这样,农村文化活动才更加丰富,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图六   村民喜欢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六   调查感受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了解更多关于本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但有时也因村民的感慨而唏嘘不已。村民本身文化程度低,在当今发展的今天,信息量也仅仅局限于电视。对此我们也觉得很无奈。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村民不大识字,需要我们的讲解调查才能进行。但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也觉得很有意义,在与村干部的调查及走访中我们也表达了一些村民和我们自己的看法。在大多数贫困的乡村中,新农村的建设仍是停滞不前,我们希望通过政府与村民的共努力,能让村村都是新农村,新农村也能成为历史的话题。

本次调查我们进行了150份的个人问卷及12份村级问卷,其中个人有效问卷121份,村级有效问卷6份。感谢每一位为我们填写问卷的村民,但由于问卷设置题目较多,导致填写时间较长,故无效问卷比例较大。但回收的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七  参考文献

(1)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作者:岳明龙

(2)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作者:黄永庚 吴晓燕

(3)   许华义.宗族观照下村民自治建设新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6(1).

(4)  李苓.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J].新闻界,2005(3)

        后附问卷

 

第二篇:关于山东省单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东省单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   传统文化  新农村文化 创新 变革

调查的基本情况

1、   时间:20##年1月16日——20##年1月26日

2、   地点:山东省单县李田楼乡某村

3、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入户咨询和提问,做了较为详细、系统的记录和统计。

4、   内容:分别对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看法、想法以及建议做了详细的记录。

【单县概况】

单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属著名的牡丹之乡菏泽市,辖19个乡镇,3个办事处,1个省级技术开发区,502个行政村,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耕地147万亩,人口 117万。

资源丰富 农副产品丰富。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县、油料基地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青山羊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桑蚕、花生、蔬菜、水果、鲁西黄牛、青山羊和小尾寒羊等。

环境优越 交通快捷便利。公路纵横成网,将要建设的济商高速和菏徐高速在此呈“十”字型交汇,80公里范围内有6个火车站,周边有徐州、郑州、济南三个机场,距离日照港、青岛港分别约为400公里和500公里。

调查背景与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非常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满足我国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重要。要解决农民整体素质不够高的问题,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新任务。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真正的主力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高质量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而培育新农民正是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之所在。为此,我们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以及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法律意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节俭、健康向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完成向新农民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培育新农民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新农村是环境,新农民是核心,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只有农民的观念新了、意识新了、素质新了,新农村建设才真的成功了。因此要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来丰富农民的头脑,使农民拥有充厚的软实力来提高和发展自己。

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我乡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满足我镇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思考。

 近些年,虽经多方努力,我镇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仍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村社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

    1、常坑村目前拥有室内文化活动场所13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约200平方米,乒乓桌1张,牌桌3张,藏书1000余册,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每年订阅《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14份报纸。每年投入文化建设经费约五六千元。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方面十分欠缺,至今尚无专职文化员,只有一名村委会委员兼管文化建设方面工作。

    2、曾经组织过蔬菜大棚技能培训课,农民参与度极高,可落实性很差。

3、村文化建设编写过村史,但内容有些夸大与虚假,本村无文化古迹,所以没有保护文化古迹的工作。

4、在夏季曾经会播放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在丰收的季节,会有以收获为主题的剧团演出。

二、村社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1基本保障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村对这一问题解决得不够好,使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拿全市现有业余群众文艺团队来说,绝大部分是由个人出资或集体集资维持。而镇上虽然都建有标准文化站,但利用率也不够高,再加文化干部的人手有限,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支持很有限。而村的文化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决定,一些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基本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

2缺乏正确认识。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3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全镇农村大多数的群众性业余文化团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员老化、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缺乏与时代合拍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对传统的继承也不够完全,处于半瓶子醋的状态。这一问题,虽经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有了一定改观,但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足够的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致使农村大部分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停留在电视、网吧、游戏厅或麻将桌上,文化工作宣传人、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作用,也就相应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

4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不够高。具有初中水平的人占30%、有小学水平的人占60%、没有文化的人占8%、具有高中水平以上的人员只占2%左右,但是在农村也出了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这些人大都到了城里。二是大局观念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打算,对国家、集体、社会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三是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的环境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家里比较干净整洁,但对于村街是否整洁不管不顾,随意往街上乱扔乱到,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家庭都是杂乱无序、肮脏不堪。四是文明程度不够高。有许多农民开口闭口就是粗话脏话,有的甚至开口就是骂人的话,以丑为美,乡风不够文明。

5少数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还有少数人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有的干部有畏难情绪,提出农村修路还要农民筹资筹劳,组织协调难,事情不好办。因为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还处在观望等待之中,部分基层干部心存疑虑,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去干;一些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误解,认为就是政府拿钱帮助盖新房、建新村。消极悲观情绪与盲目乐观心态并存。
    6、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偏少而且经营水平和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有的地方农产品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对外销售,以致绝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地赚走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求。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有的带“病”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农田仍是靠天收。农村的公路等级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7、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市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困难。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村级债务很重,大多数村资不抵债,公益事业无力开展。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上投入财力有限,不少地方融资渠道不宽,农民筹资筹劳难度较大,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农村长期缺乏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显现出巨大的反差。
    8、农村劳动力“流失”较多,建设新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主体。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加之农业效益低下、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留守的多为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低下的劳动力,难以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不仅年龄结构加速老化,文化水平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从而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而且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滋生“厌农”思想,不愿再回到农门,城市失业或下岗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建设新农村缺少优质的人力资源。

三、其他不利于村社文化发展的因素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五元、十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钱,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而且这种赌博现象在过年期间有扩张的趋势,因此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其中有近5%的家庭有成员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原因,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宣传与传播中,为了吸引接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显然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不仅如此,而且个别农民对基督教的信仰十分注重,甚至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相关部门应当引起注意。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现在有些农民仍然存在只注重挣钱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象,而且这部分农民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调查发现,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设施不全,农民观念落后,村文化管理者不足等,都成为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特此我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1、实践中挖掘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农民有着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的感情,恢复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庙会等,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

2、服务上共享城乡、校村的文化资源。城市和高等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往往是高层次的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并有着丰富优质的图书资源。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和高等学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以城市和高等学校为中心,向农村辐射,让城市、高等学校周边的农村“零距离”接触并享受到城市和学校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和学校的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拓展农村文化资源的利用空间。

拓展图书服务空间,让各级图书馆与广大农民“零距离”。当前农村,图书阅读已经上升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比较迫切的文化需求。但乡村图书室适合农民阅读、可供借阅的书籍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求知的欲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阅读环境,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图书服务中心,增强图书的利用率和图书服务实效,形成覆盖农村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如杭州市图书馆20##年实施的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工程,就是有益的探索。该工程以一个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为分中心,乡镇图书馆(文化站)为基层中心,村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图书信息服务网络。让一个小小的村级图书室,就可以坐拥全市300多万册藏书,让各级图书馆与农民群众“零距离”。

强化业务培训辅导,让文化干部与村级文艺骨干“零距离”。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农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村文艺骨干是村级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村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各级文化业务部门积极开展面向农村文艺骨干的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努力提升农村文化团队的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村落文化联系点等方式,加强面向农村文化辅导的力度,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一名文艺骨干带动一支文化团队,一支文艺团队营造一个村落的文化氛围,众多的文艺骨干将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城乡、校村结对互动,让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学校文化与农村文化“零距离”。城市文化、学校文化和农村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周边学校和农村结对活动,农村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进城、进校展示,城市社区和学校的文艺辅导送到乡村。“城乡、校村结对互动”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升农村文体队伍的文艺水平,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3、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使村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到位。思想决定行为,认识决定觉悟。村干部只有思想认识到了位才能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从解决模糊认识入手,建立起对农村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文化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首先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文化建设有关内容的培训,把他们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其次是要进行文化内涵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文化的认识。第三是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不但要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还要使他们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使他们不但要了解和掌握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要使他们愿意抓文化、喜欢抓文化、知道怎么样去抓好文化。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把文化建设纳入到村两委会的议事日程,纳入到经济和发展的规划之中,真正放到位。
    4.要解决农民整体素质不够高的问题,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新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真正的主力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高质量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而培育新农民正是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之所在。为此,我们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以及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法律意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节俭、健康向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完成向新农民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培育新农民的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