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4-25

调查地点:贺州学院自习室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 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对象:贺州学院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人:卢青云

报告正文:

一、前言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年的招聘量减少7.3%。  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高校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中的优质资源,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的希望所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政府解决各类问题之中具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从政策、对策以及整体现状等角度的研究比较多且相对成熟,但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视角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形成清楚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如此角度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本调研力图通过我们调研小组在我校内开展的调研,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作初步了解,以使我们更快地做好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二、正文

(一)调查问卷(见附录)

(二)调查分析

1.数据分析

(1).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5).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6).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资水平要求:1000~2000元的占26.2%,2000~3000元的占41.5%,3000~4000元的占9.2%,4000~5000元的占9.2%,5000元以上的占13.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2000~3000元比较适合,主要原因有: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认为不能胜任很高收入的职位;工资太低的会觉得自己跟没读过大学的人待遇一样等。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比较保守,但又不会太低,足够解决日常用度的工资水平。

(8).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9).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占53.8%,选择上网找工作的占12.3%,选择亲友介绍的占27.7%,选择上门推销自己的占6.2%。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或亲友介绍的就业方式。上网找工作同样要面试,参加现场招聘会可以马上把握机会;亲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大可能会被录用。

(10).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缺乏的能力: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占36.9%,缺乏组织能力的占23.1%,缺乏交际能力的占24.6%,  缺乏独立能力的占15.4%。表明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居多,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

(11).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该与专业相关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占24.6%,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都可以的占29.2%,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但找不到也不强求的占40%,本来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占6.2%。说明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生占多数,不管其立场是否坚定。但考虑到目前毕业找工作困难的情况,较多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1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觉得就业前景乐观的占8%,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占74%,还有一部分不了解现状的占18%。这说明普遍大学生对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和资讯还是了解的比较透彻,不再是盲目自信乐观。

2.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①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②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③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④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3.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①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②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③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④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⑤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三、结尾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计划,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刚入学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确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目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的课程,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使得将来的职业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
    第二,参加模拟招聘。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模拟招聘环境,同学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招聘者,另外一部分同学进行应聘,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招聘环境,减少在应聘时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正常的发挥,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三,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职业素质。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将来择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或者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或者由亲朋好友介绍的实践机会。
    第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自信是建立在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达到自信就必须首先学好文化知识,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经历失败的打击都能信心十足的站在招聘者的面前。
第五,摆正心态、客观面对现实。
毕业生要进行客观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发挥强项和长处,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自己最拿手的事业做起。一定会取得就业上的胜利。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中,就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在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以此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谢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是大几的学生()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所获得的学历是()

A专科   B本科    C研究生     D其他

4.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     B专业技能

C实习经历     D考试证书

5.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择业观      B缺乏经验

 C就业信息    D机制不健全

6.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IT与通讯业    B证券

C保险业          D商贸业

 E其他

7.如果你进入该企业,你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多选)()

A从业经验    B良好的专业技术

C先进的管理模式   D广泛的人际关系

E到海外工作的机会       F其他

8.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多选)()

A北京          B上海

C沿海地区     D港澳台地区   E其他

9.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

 A生活条件好   B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D创业环境好   E回报家乡    E其他

10.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          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        D无所谓

11.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是?()

A求职      B考研

C出国      D考公务员

12.您毕业后的去向是?()

A创业    B就业     C其他

13.您对求职薪酬的考虑是?()

A1000-1500     B1500-2000  

C20##-2500     D2500-3000 

E3000以上

14.您对求职形势的看法是?()

A乐观     B一般

C不乐观

15.您对求职渠道的选择是(多选)?()

A人才网      B校园招聘会

C社会招聘会  D朋友

E媒体

16.您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A前景乐观    B形式严峻     C不了解

17.您对工作是否该与专业相关的看法是?()

A必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B只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都可以

C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但找不到也不强求

D从事其他工作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及一步扩大,但社会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为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心理,以利于高校改进教学方式,让本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促进就业发展。我们北华大学09级行政管理2班的学生特组织本次调查,您也是我们的调查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就业形势与心理调查:

1.你的性别是:

A.男(40%) B.女(60%)

2.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40%) B.形势正常(30%)

C.形势较好,就业正常(20%) D.不了解(10%)

3.你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50%)B,就业期望过高(30%)C.就业人数过多(10%)D.其他(10%)

4.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20%) B.先就业,后择业(40%)

C.不就业,继续深造(30%) D.自主创业(10%)

5.当你选择工作时间,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民营企业(20%) B.国营企业(40%) C.外资企业(30%) D.自主创业(10%)

6.你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因素是:

A.薪水(45%) B.地理因素(10%) C.行业前景(30%) D.个人喜好(15%)

7.如果你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是:

A.家庭贫困(40%) B.对考研没把握(20%) C.实现自我价值(20%) D.其他(20%)

8.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A.专业水平(40%) B.心理素质(10%) C.公关能力(20%) D.道德素质(30%)

9.在求职的过程中你会选择哪个途径:

A.现场招聘会(70%) B.上网(10%) C.亲友介绍(10%) D.报刊(10%)

10.请问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那些证书比较重要:

A.英语四,六级证(30%) B.计算机等级证(30%)

C.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30%) 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10%)

11.你希望到哪工作:

A.经济文化中心(60%) B.西部地区(5%) C.一般的城市(30%) D.出国(5%)

12.你对你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A.1500一下(10%)B.1500-2500(50%)C.2500-3500(30%)D.5000以上(10%)

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供求数量、供求结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论文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作为新增劳动力的青年的就业形势。据教育部估 1

算,每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初次就业率在30%左右,20xx年约34万人,20xx年为37万人,20xx年则是52万人,20xx年为69万人,20xx年为79万人,20xx年达到90万人,20xx年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1]。在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也有不少人都不了解就业,还有就是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不少人认为现在大学的证件都很重要,之所谓重要是因为能够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个砝码,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以及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很重要,但是这些证书在一般的大学重视程度还不够

选择职业的观念很多人都只是看重的是收入,首先我觉得这份调查表就存在问题,当一种问题被关注时候就会被提上日程,从择业观念考虑的时候,没有问及价值观。这主要是学校不太注重的原因;我们知道,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选择行业的时候,只有10%选择了自主创业;选择工作地点的55%以上的 选择了经济开发区。

仅仅上面的这些问题表明:

一、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供求数量上的矛盾

从19xx年大学扩招开始到20xx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 [2]。从20xx年第一批扩招专科生毕业至今,随着扩招规模加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据这几年的招生数据推算: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年增幅23.1%;20xx年212万,年增幅达46.2%的高峰;2003毕业生280万,年增幅32.1%;20xx年340万,年增幅21.4%,此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3]。而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来看,20xx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但能够提供的岗位只有1200万个左右[4],供求缺口相当大。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整个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仍会持续,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也没有显著的增加,催生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岗位需求数量上的供需矛盾。

二、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一方面,由就业人群自身原因造成,即专业、学校、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就业形势看好的多为一些计算机、通讯、电子之类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历史、园艺、文学等长线专业其就业形势暗淡;长期提倡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人才市场上被弃之一旁;名牌高校就业看好,一般院校就业紧张;高学历相对于低学历好找工作。另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造成,包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模式、就业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人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等等。

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预期与现实的矛盾

(一)预期岗位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工资额、工作所处区域、工作环境。20xx年底,教育部高等学生司对部分高等院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5]。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必然下降趋势。毕业生对投资回报率普遍有一种博弈心理,在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实现时,对于必然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能从“常态”角度承受,过分渲染严重性。

2

(二)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政府没有与时具进的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就很难转入到个人就业实行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机制思路上来,很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提供相对对称的供求信息及优质的就业服务上也会大打折扣。从毕业生自身来看,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现状和自身条件,认为岗位须符合自己的学历文凭和需求,而不是去适应岗位,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必然要吃亏。

(三)岗位的预期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矛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的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少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也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预期与毕业生能力现实间的矛盾。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赖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6],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从政府的行为出发,各地政府必须履行职能,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贯彻到现实需求中,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政策保障。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应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关注经济和社会形势,与时俱进,运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提高自身就业率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 3

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4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