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上海商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4-01-16 16:12

21世纪前五年是上海商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奠定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为了推进新世纪上海商业全面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上海商业的实际,现编制《上海商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如下:

一、"九五"上海商业发展回顾

"九五"是上海商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九五"期间,上海商业坚持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商业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驱动力之一,坚持让人民群众得到方便和实惠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初步实现了商品流通市场化、商业经营集约化,实现了新的跨越。主要成果是:

1.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商业驱动力作用明显增强。按照"三、二、一"的产业方针,上海商业在扩大内需中开拓市场,加快发展步伐,在壮大国有、集体商业的同时,推进全社会商业共同发展,商业贡献率不断提高,商业驱动力作用明显增强。"九五"期末,全社会各类商业、餐饮服务企业26.6万户,资产总量达到4238.7亿多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900亿元。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5%,商业GDP增长74%,批发销售总额增长100%,"九五"末分别达到1722亿元、470亿元和4200亿元。

2.商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商业组织化水平大幅提高。上海商业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加快传统型商业向现代化商业转变的步伐,实现了商业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优化。通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改革,经营集约化水平和商业组织化水平迅速提高,"九五"期末,全市连锁商业网点发展到4460多个,年销售规模超过41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商业集团总数由63家重组合并到48家,商业集团的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开放型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完成主副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主副食品流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初步确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联合、重组,形成了一批主力业态集中、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业态和管理技术,加快了上海商业国际化的步伐,上海已成为国内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4.城市商业布局趋向合理,购物环境显著改善。适应城市规模扩大和中心城区居民向外动迁的需要,加大传统商业改造的力度,加快业态升级和便民利民商业发展步伐,商业经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过建设发展和调整改造,初步形成了以"四街四城"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地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商业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心化、团组式的商业布局,商业经

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凸现了上海城市的繁荣繁华,上海商业的便民利民。

5.积极实施"科教兴商"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新貌。上海商业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商业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冷藏链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市500多大中型商场建立了MIS系统,近千家连锁超市、便利店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商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扎实开展,商业职工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商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服务、星级服务进一步普及,商业"窗口"形象有了新的改善。

二、"十五"上海商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五"期间,上海商业发展面临新的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以信息技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隐含着不稳定的因素。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市场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商业必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直接面对国际跨国集团的激烈竞争。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商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上海商业面临着以创新为动力,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挑战。从国内环境看,宏观经济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快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开拓市场、扩大内需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方针,商品流通的市场化、集约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贯彻实施西部开发和服务全国的战略,对上海商业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能级,发挥国内商业领头羊的作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上海环境看,上海经济发展迈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推动着消费需求增长、消费能级提高,使消费心理、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给上海商业发展综合消费创造了宝贵的机遇。从商业本身看,"九五"上海商业建设为"十五"新一轮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商贸流通业作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必将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作用。

三、"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在"十五"新的发展环境中,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以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为主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题,拓展经营空间,发展综合消费,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服务功能、提高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上海商业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飞跃,为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扎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确立以下三大奋斗目标和主要预测经济指标:

(一) 基本建成国际化的"购物天堂".加快商业建设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完善商业经营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娱乐、休闲、文化、旅游、价值实现等服务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经营空间,引导和满足综合消费。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新机遇,扩大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国际商品,集聚国内外名品、精品,丰富上海消费市场,提高上海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到"十五"末,奠定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基本建成商业面貌繁荣繁华,商业布局结构合理,商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既引导、满足消费,又创造、扩大消费的国际贸易的交易地、流行商品的发祥地、著名品牌的集聚地的国际化"购物天堂".

(二) 基本建成网络化的流通体系。加快上海商业营销网络建设步伐,市内营销网络向全国营销网络发展,实体网络向虚拟网络延伸。大力推动商业集团的规模化发展,整合全社会商业资源,发挥商业资本的规模效应,提高上海商业组织化水平,以规模化促进网络化流通体系的建设。到"十五"末,基本建成以连锁商业为主的实体网络体系,以总代理、总经销为主的全国商品采购网络体系、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体系,以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大型连锁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格局,形成网络化的流通体系。

(三)基本建成信息化的现代商业。大力推进商业科技进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与改造传统商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建设市场信息、市场调查、市场咨询、交易顾问等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商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以推广信息技术为主,提高商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供应链管理、单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到"十五"末,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技术含量丰富的现代商业的基本框架,使上海商业成为软、硬件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易和服务方式新颖,科技、管理、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充分集中的现代化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的主要预测经济指标是,到20xx年:1.商业增加值750亿元,年均增长1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亿元,年均增长8%。

3.批发贸易总额6700亿元,年均增长10%。

4.连锁商业销售额10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

5.商业平均利润率提高0.3-0.5个百分点,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亏损面控制在20%以下。

四、加强功能建设,优化商业布局

围绕建设国际化的购物天堂的目标,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遵循《上海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全面推进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郊区城镇商业和商业专业特色街建设。根据优化商业布局的需要,推进商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

开发完善市级商业中心经营功能。列入"十五"市级商业中心的街区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南京西路、徐家汇商城。豫园商城、新客站不夜城、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和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结合各自的区位特点,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积极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经营服务功能,增强繁荣繁华气息,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商业氛围。南京东路以发展购物、娱乐、餐饮、观光、文化、展示、休闲

等综合经营功能为特色,并加快六合路等支马路的开发,形成"非"牌形商圈;淮海中路、南京西路以精品经营、品牌专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时尚化、个性化消费为特征的现代零售业和高档次服务行业,凸现高雅和引领时尚消费的特色;四川北路以品牌专卖和大众化消费为主,凸现购物、娱乐、餐饮功能;徐家汇商城以多层次和多样化经营为特色,发展财物中心、主题商厦、专业店、专卖店、万国餐饮等,进一步凸现现代化的综合经营服务功能;浦东新上海商业城、新客站不夜城要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客站的区位优势,加快周边地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扩大经营内涵,形成购物、餐饮、娱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圈;豫园商城进一步突出商业、旅游、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特色,成为商旅结合、联动发展的商业中心。

重点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列入"十五"重点发展的12个区域商业中心是:五角场、老西门、曹家渡、中山公园、虹桥、大柏树、提篮桥、打浦桥、上海萃城、武宁新城、彭浦、昌里。区域商业中心以服务于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聚辐射功能。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的特色。

大力发展居住区商业。重点建设三种类型的居住区商业:沿街式居住区商业,如黄浦区车站路、静安区康定路等历史较长、消费者认可的商业街。对这种类型的居住区商业,着重进行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导入新型业态。团组式居住区商业,如曲阳新村、田林新村、曹阳新村、鞍山新村等居住区商业。该类居住区以大型商场为主体,形成集购物、餐饮、零售药品、服务、休闲等为一体的商业群落。多点式的居住区商业,如万里小区、龙柏小区、联洋小区、大华小区、古北小区等类型的居住区商业,该类居住区重点发展多点式、分散型便民利民商业网点,形成配套齐全的商业网络。

加快郊区城镇商业发展。"十五"期间,以"一城九镇"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积极发展郊区城镇商业。松江新城的商业建设要与新城建设和人口导入相配套,到"十五"末基本形成以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和两条商业街为主体的基本框架。"九镇"及其他中心镇的商业建设,应根据其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的不同特点,形成各自的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

积极推动商业专业特色街建设。"十五"期间,雁荡路、衡山路、福州路等10条市级商业专业特色街要继续调整经营结构,扩大专业特色经营规模,提高专业经营容量和经营水平。发挥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和开发信息、通讯、花卉、宠物、妇女用品、男士用品、儿童玩具、家用电器等适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商业专业特色街。到"十五"末,全市有规模、有影响的市级商业专业特色街达到20条。

五、推进多种业态建设,繁荣繁华零售商业

以建设现代化的国际购物天堂为目标,加强城市零售商业功能开发,进一步调整完善零售业态结构,推进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零售业的转变与升级。零售商业的发展要与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相结合,与繁荣繁华城市相结合,与方便群众消费相结合,使零售商业成为体现城市形象的亮点之一。

进一步提升上海零售商业实力与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的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零售商业发展经验,"十五"期间,在交通便捷、人流集中、辐射区域广阔的地方,建设3-5座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15万平方米以上的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根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以及周边地区商业环境,有控制地建设发展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建设大卖场的原则是:内环线以内地区严格控制,内外环线之间适度控制,外环线以外可以发展。按《上海市零售商业业态分类》,每20万人口或以半径3公里商圈配置一个。"十五"期末,大卖场的发展数量控制在60家左右。

进一步方便群众购物消费,继续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副食品零售网点的规范化、规模化建设。调整超市结构,鼓励发展食品加强型超市。在缺少商业网点的地区,继续发展超市门店、便利店和副食品零售网点。按《上海市零售商业业态分类》,每1万人口配置一个超市,每3000人或300米为半径配置一个便利店,"十五"期末,市内门店分别达到1300家和3000家左右。推进超市、便利店业态内部重组,超市和便利店连锁公司分别减少到3-5家,以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按每万人设置1200平方米副食品零售商场(含超市、大卖场中的副食品经营面积),500米为半径的居住区域内配置1个规范经营的副食品商场的标准,加快副食品零售网点建设。

进一步发展品牌消费、特色消费,加快百货业调整和专业店、专卖店发展步伐。改造原有传统百货店,推动和鼓励把传统百货店发展成连锁经营的现代百货店,或改造调整为专业店、专卖店。到20xx年,基本形成品牌专卖、系列专卖与特种商品专卖的连锁经营体系,专卖店网点数达到3000家。鼓励企业细分目标市场,大力发展不同规模的专业和特色经营,形成100种以上的连锁专业系列,专业店网点数达到5000家。按每7000人配置一个药店的标准,建立发展零售药店网络。

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商业企业竞争力

以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发展连锁经营,做大做强商业企业集团;通过多种形式改革,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使上海商业成为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原则,合理配置国有商业资本,发挥国有商业资本作用。通过减持国有股股权,出售、转让中小国有企业等办法,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集中国有商业资本的有效资源,并积极从社会上吸纳多元资本,重点扶持、发展三类国有资本占主导的企业:(1)经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大型企业,(2)以全国市场为目标,主力业态集中,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集团,(3)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连锁企业。通过集中有效资源和吸纳多元投资,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在重点领域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积极推进商业资本与其它产业资本的融合、渗透,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联合,整合商业企业集团,集团数量比"九五"未减少三分之一,培育中国商业巨子,形成2-3家经营规模超过400亿元的大型商业集团,2-3家连锁门店超过2000家的大型连锁企业。

推进中小商业企业改革,全面实现中小国有企业的转制改制和放开搞活。要积极放开有潜力、有市场的中小企业,鼓励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买断全民或集体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继续推进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出售、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国有企业。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推动非公商业经济的发展,非公商业经济市场份额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中小企业放开搞活与提高商业组织化水平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特许加盟经营,把各种成分的中小企业纳入到连锁经营的轨道。

拓宽投融资渠道,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目标,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抓好商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提高投资领域集中度,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商业企业发展后劲。放开对竞争性领域和市场化产业的投资限制,放开对非国有经济投融资的领域、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吸引多元投资广泛参与上海商业建设。以存量盘活、增资配股、上市募集、股权转让等手段,积极筹集商业建设发展资金,加快商业建设发展步伐。

七、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把握城市信息化机遇,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快改造传统商业,使上海商业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服务便捷、电子商务活跃的产业,进一步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

分步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前两年,商业企业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大型商业企业全部实行电脑化管理。推进上海商业门户网站建设,增强服务意识,逐步实现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服务,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质量。全面建成各级商业行政部门和大型商业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后三年,进一步推进信息开发应用,提高商业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等信息管理技术,力争使上海商业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领先,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新跨越。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商业骨干网站的建设,积极发展虚实网络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带动流通交易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新革命。重点抓好以大型商贸企业为"龙头"的商品采购平台、以专业商贸企业为"龙头"基于行业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建设,积极发展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实现上海商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八、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

把握上海商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发展方向,调整商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商业"后台"的实力,把发展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业作为"十五"商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整合商业物流资源,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上海的区位、交通条件和商业网络的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协作联动,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发挥商业现有物流资源的效用,结合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的改造,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化的面向全社会

的第三方物流,形成3-5个具有现代技术支撑、辐射半径超过500公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推进商品配送中心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大型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配送中心建设,并结合拓展国内市场,各方联合投资,建设市外商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辐射市内外的、信息系统电子化、物流管理条码化、仓储运输机械化的商品配送体系。

以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为契机,实现连锁经营发展的"推动型"战略向"拉动型"战略转变。坚持发展连锁经营,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规模,规范连锁经营管理,保持上海连锁经营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九、振兴批发商业,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围绕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大力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发展新型批发业,进一步增强上海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批发商业,进一步发挥好流通的驱动力作用。

开拓国内市场,带动批发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商业的比较优势,以输出优势业态、优势管理为核心,大中小并举,各业态联合,发挥集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国内零售市场的拓展带动上海批发商业的发展。把握我国加入WTO的新机遇,进一步推进批发商业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传统批发企业的重组改造,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构建全国批发销售网络。广泛有效地利用科技、管理、人才、资金等有效资源,积极培育批发市场体系。

鼓励发展商品批发代理业务,努力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专业经营的大型批发代理商。到"十五"末,年批发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代理商达到20家。大力推动工商、农商联合,以及与外地产销企业的联合,构建全国名特优新商品的批发代理经销网络。创造条件,形成批发贸易商务区,吸引外地有实力、有影响的代理商进驻上海,使上海成为全国商品批发代理中心。

发挥上海商业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发展商业展览业,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上海举行,重点办好每年一届的上海全国消费品交易会。创造条件,努力发挥上海市场配置商品资源的作用,增强上海对国内外客商的吸引力,使上海成为交易成本最低,商业机会最多的会展中心城市,带动商品批发贸易的发展。

按照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升交易方式的原则,调整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布局,严格控制初级市场的建设,重点发展规范化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3-5个上规模、示范性的批发市场。到"十五"末,改建或新建形成大型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30个,年吞吐量超过50万吨的国家级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年吞吐量50万吨以下的蔬菜果品、肉类、水产等专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5个。大力改革批发交易方式,推广竞买制和拍卖制的交易方式,推进批发交易市场的电脑化管理。培育以商品流通验证为核心的中介机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十、发展社会服务业,扩大商业服务领域

努力适应综合消费的需要,加快构建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业体系,形成高效规范、配套齐全的社会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社会服务业的全方位发展。

大力改造发展传统的洗染、维修、家政、美容美发、沐浴、照相、旅馆、誊印等生活服务业。服务方式推陈出新,经营形式连锁规范,结合居民住宅区和社区商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和配置生活服务业网点。重点培育30家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生活服务业企业,到20xx年,基本形成生活服务业的网络体系。

积极推动拍卖业、租赁业、典当业有序发展。进一步拓宽拍卖领域,重点扶持专业性的新型拍卖企业。鼓励发展现代生活用品租赁业,扩大汽车、房屋、儿童用品和日常耐用生活资料的租赁业务,推动租赁业与金融业联姻,促进融资性租赁业发展。加强对典当业准入资质的审核,促进典当企业数量和分布的合理化,典当商品从金银饰品为主,逐步发展到汽车、房屋、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多品种并进的格局。推进联合重组,培育形成2-3个拍卖和租赁行业的龙头企业。

鼓励发展咨询、广告、认证、评估、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按照WTO规则,推动中介服务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中介服务业。加强对中介服务规范运作的引导和管理,提高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引导中介服务企业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不断扩大中介服务业经营规模。

积极推进物资循环利用事业发展。以推动扩大新品消费和满足多层次需求为目标,鼓励发展规范经营的二手货流通市场,促进社会闲置资源再利用。整顿废旧物资回收市场,重建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一、增强绿色观念,提高食品加工流通水平

按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以绿色食品、绿色营销为核心,适应群众收入增长和消费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趋势,加大食品加工流通业的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推动食品加工和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加速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大米、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主副食品生产基地,增强主副食品经营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围绕提高市民"米袋子"和"菜篮子"质量的目标,以食品安全为核心,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主副食品的精深加工,增强食品加工业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加快传统粮油食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形成若干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基地,大力开发各种新兴保健品与药品。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低温冷藏链和水产绿色链。综合开发建设水产食品加工园区。

推进厨房工程产业化,实现厨房工程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和销售的网络化。积极开发厨房工程产品,努力提高厨房工程产品市场份额,迅速做大做强厨房工程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人民群

众的生活质量,建成10个具有著名品牌,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厨房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以超市、副食品零售点和大众化餐饮店为主体的销售网络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近消费。抓住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休假时间增加的机遇,加快发展快餐业、特色餐饮业、大众化餐饮业、休闲餐饮业,提高市民在外就餐率。

加强食品流通管理,建立食品流通安全防范体系。调整设置家畜屠宰场,淘汰不达标的屠宰点,按照"工厂化、科学化、机械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家畜定点屠宰,全市总量控制在15个以内,建设1-2家现代化大型屠宰场,建立起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的屠宰加工和肉类批发市场体系。建立主副食品流通安全防范检测网络体系,建立完善食品流通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和公示制,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形成食品安全预警和管理机制。

十二、坚持对外开放,推进消费市场国际化

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坚持上海商业对外开放,加速上海商业与国际商业的融合,促进上海消费市场国际化,带动上海商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努力提高商业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我国即将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新形势,推进上海商业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吸引国际先进业态为目标,积极利用外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专卖专业店、电子商务和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外资改造上海的传统服务业,推动展览、拍卖、租赁、典当等服务业的升级发展;吸引外资参与国有商业企业资产运作,鼓励外资参股现有商业企业或是企业间换股,尝试企业集团与外资商业企业全方位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内外贸市场对接。积极推动大型商业集团建立国际采购网络,大力引进国外的新品、名品,并发展总代理和总经销,构造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的市场平台。"十五"期间,争取吸引80%左右的国际一流品牌落户上海,塑造国际商业大都市氛围;积极贯彻"走出去"的方针,推动商业企业与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并积极发展商业企业海外基地,力争在国外建立几个体现上海商业水平的窗口企业。

十三、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职工素质工程,把培养人才和提高商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战略性的任务。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商业中高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职业培训,普遍推行营业员持证上岗,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和推广,培养一大批业务尖子和营销专家。突破旧的框框,大胆引进和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让年青干部尽快上岗锻炼,加快商业高级技师的培训和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广泛引进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促进商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加强商业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市场服务环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和商业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德治商",努力形成良好的商业经营氛围。积极推动

商业企业形象工程建设,努力塑造有特色的海派商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商业窗口形象。围绕"让顾客放心,使群众满意"的主题,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中心,推进"规范服务、星级服务、品牌服务"三个层次的优质服务活动,努力提高上海商业的优质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打击"制假售假"活动,增强商誉,把上海建成放心购物城。

十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全社会商业管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从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管理为主转变,从直接管埋向间接调控转变,从管理部门商业向管理全社会商业转变。

加快商业法制建设步伐,加大依法治商的力度,加快商品流通领域立法调研起草工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WTO规则,对现有的商业法律和政府规章进行梳理,结合上海的情况和特点,制定一批市场管理、行业准入、商品质量管理、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商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逐步形成上海商业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市场信息发布体系。健全完善市场信息调查系统,加强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建立定期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通过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对企业投资发展、经营管理的规划、政策和信息上的引导。建立完善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信息互联网络,扩大信息辐射范围,使上海逐步成为全国商品信息的发布中心。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有关管理职权转移委托给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权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行业协会建设,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强化行业自律。

推动商业标准化管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推广商业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展商业服务标准示范工程,加快制订商业服务的各类标准,建立健全商业服务标准体系,奠定统一管理全社会商业的良好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