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2010)规划,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主要阐明行业发展基本思路,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民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航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是民航行政机关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

       “十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战胜“非典”疫情,克服“9·11”恐怖事件和航油价格大幅上涨等消极影响,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快3.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了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二是安全、质量提高。“十五”期间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了0.36。通用飞行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20##年航班正常率82%,比20##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良好。“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20##年正班客座率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年提高10.3和7.7个百分点。四是基础建设加强。“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项目73个。20##年末我国运输机场142个,比20##年增加21个。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年保障飞行245万架次,比20##年增加140万架次。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米,分别比2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米。五是科教成绩突出。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信息化八大工程进展顺利,计算机离港系统基本覆盖全国运输机场。20##年民航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较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管理体制转型。“十五”期间实施了行业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经济性管理政策进一步放松,国内航空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七是国际地位提升。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年第9位提高到20##年的第2位,大型航空公司和机场地位也有所提高,我国以高票当选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航空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为航空运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民航呈现航空运输自由化和航空企业联盟化。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在航空发达国家启动。亚太地区将是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5%的速度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航空运输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中西互动、全方位发展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将发挥更大作用。祖国统一大业和两岸“三通”不断推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将对航空运输产生旺盛的需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将会促进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民航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石油价格高居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等,对航空运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还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空域资源紧张、基础设施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与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生产快速增长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竞争能力不强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从现在起到20##年,是我国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起步时期。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和优化提升现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是我国航空运输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在质量上也有较大提高。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又快又好、由大到强的发展。

第二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航空安全为前提,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为支撑,促进民航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民航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要持续快速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持航空运输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促进通用航空发展。

——要确保安全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民用航空的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保证航空安全、空防安全和地面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较高的安全水平保障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发展。

——要全面协调发展。优化民用航空结构,统筹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旅客运输与货邮运输的发展,统筹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的发展,统筹区域民航事业的发展,统筹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的发展,统筹科技教育与生产建设的发展。

——要转变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航空资源投入扩大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航空资源利用效率增加航空运输供给。通过转换机制和改进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要实施科教兴业。深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重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民航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航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和开放促进发展。

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航空运输快速增长,质量有较大改善;通用航空总量扩大,结构趋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法制基本完善,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期末,行业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国家综合交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世界民航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运输能力持续提高。预期“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以上。客运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所占比重提高约6个百分点。通用航空年均增长10%左右,全面满足社会需求。民航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和人口比例均提高约10个百分点。

——运输质量较大改善。航空安全水平更加接近航空发达国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航班正常率达到85%左右,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减少15分钟以上,延误处理机制比较完善。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吨公里燃油消耗降低10%左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大中型机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航油供应能力满足需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能力显著提高,飞行、空管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改善。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展开,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法制趋于完善。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修订民航法为龙头,以完善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法规规章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航法规体系。

——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形成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民航特点的行业文化体系,民航行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行业文化的作用在民航改革、发展建设和安全、正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体现。

第二章  促进民航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预期2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旅客运输量达到2.7亿人次,年均增长14.5%;货邮运输量达到570万吨,年均增长13%。

       保持国内航空运输快速均衡发展。坚持枢纽轮辐式和城市对航线相结合,支持航空枢纽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国内干线运输能力,扩大省会(首府)和重要开放、旅游城市之间的互连互通,加强中、东、西部地区的航空联系,增加航班密度,强化大型航空枢纽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搞好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航空运输与地面运输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公务、旅游、包机等运输业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港澳航线运输稳定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航空运输合作。积极务实、持续推动两岸空中直航进程,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加快发展支线航空运输。要按照保证安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重点支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实施分类指导,放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加强支线机场建设,对部分支线运输和机场经营实行政策性补贴。鼓励干线与支线联运,大型机场带动小型机场发展。在航班时刻紧张的机场,合理安排支线航班时刻。利用通用航空运力资源,开展支线运输。

       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运输。根据国家“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和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国际航权管理机制,实现国家航权机制,实现国家航权资源最优配置和利用。加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国际枢纽机场建设,逐步开放业务权市场准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优化国际航线布局,实现与中南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通航,与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主要航空运输市场国家之间的航线和航班持续增加,西部、东北部国际航线和航班数量明显增多,中部开始具有一定数量的国际航线和航班。改善和优化航空运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外向型发展,支持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加入航空联盟和实现代码共享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积极发展航空货邮运输。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引导、竞争推动,培育和拓展国内航空货运市场。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发展航空货运,支持发展全货运航空公司。引导建设货运枢纽,积极推进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深圳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简化、放宽国内货运经营许可。进一步完善航空货运市场监管,规范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秩序。建立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空物流市场环境,加速由单一航空货运向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一体化服务的物流转型,加快航空物流产业化。

       逐步优化运输机队结构。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以航空运输安全为前提,增加飞机总量,满足运输需求。机队配置要与航线网络结构相匹配。鼓励增加大座级、大吨位飞机,以适应发展国际航空运输和缓解飞行员短缺、空域紧张状况的需求。鼓励增加支线和货运飞机,以满足支线航空和航空货运发展需求。重视民航经济安全,实行飞机来源多元化国别政策,支持使用国产飞机。预计“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运输飞机达到1550架,年均增长12%。

第二节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充分认识通用航空在工农业生产、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和抢险救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通用航空规模,优化发展结构。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发挥社会各方面兴办通用航空的积极性,鼓励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及保障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能源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作业,积极配合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农林(草)病虫(鼠)害防治、护林防火、飞播造林等传统作业。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推动和规范经营性航空俱乐部的发展,促进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开展,鼓励开拓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国际通用航空市场。推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宽松空域环境。

第三节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改进运输质量。推行人性化航空运输服务,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质量和旅客服务设施水平。服务设施和流程设计要便捷化。降低旅客等候时间和行李分拣差错率。大力减少航班延误,缩短延误时间,完善航班延误处置机制。改善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力争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邮无缝隙衔接。加强客货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旅客和货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鼓励航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简化商务过程,完善和提升旅客订座、全球分销、电子商务、离岗、货运等系统功能。

       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无序竞争,实现有特色发展。

       节约能源资源。加强机场总体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保护机场净空。在机场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环节体现节能原则,落实节能要求。改革空域资源管理,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和支持航空公司建设气象和运行控制系统,优化航路选择,科学制定飞行计划,合理选择备降机场,建立节油鼓励机制。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设航空枢纽、优化航线结构、完善航线网络、简化联检手续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等,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减少机场建设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研究控制机场航空器噪声影响和污染物排放。建立行业风险防范机制。

第四节 全面建设行业文化

       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宗旨,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升华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文化,培养和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形成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营造学习型行业氛围,不断提高员工思想文化素质。扶持和引导行业文化载体健康发展,发挥行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对民航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通过持续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公众更多地了解航空旅行和航空安全知识。要将行业作为一个窗口,向世界宣传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三章  大力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以完善安全法规规章、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着力建设法制、科学、综合和积极主动式的安全管理体系。具体目标是:每百万运输飞行小时飞行重大事故率低于0.29,努力降低通用航空重大事故率,力争杜绝非法干扰造成的航空器重大事故发生,控制和减少航空地面事故。

第一节 加强航空安全管理

       依据《民用航空法》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参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结合我国民航实际,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飞行标准、适航审定、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和航空保安等法规和标准建设。建立航空安全法规和标准反馈及分析系统。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监管有力的政府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和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加大政府安全监管力度。大力加强安全审计和审定工作。航空企业要建立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实时主动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二节 建立航空保安机制

       落实国家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规划,建立民航自上而下、趋于完整的航空保安体系,形成有效的行业保安管理机制。民用机场要设立机场保安和应急机构,完善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航空公司要加强对航空保安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定应急预案,随机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提高航空保安人员专业素质和处置各种事件的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航空保安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航空保安信息系统。20##年前,航空保安机构全面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和航空保安人员培训考核及持证上岗制度。

第三节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指挥高效、装备先进、操作一流、功能全面、资源共享运转灵活的符合中国民航行业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设立民航总局、民航地区管理局和机场三级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建设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应急救援专家库。组建民航专职事故调查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充分发挥事故调查对改进航空安全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夯实航空安全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支持和推动航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全面开展安全理论研究,深化防空中相撞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加强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建立具有统一基础数据库和工作平台的航空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安全信息工作一体化管理,实现安全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推进自愿报告系统建设。鼓励航空公司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运行控制系统,完善内部与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体系。支持机场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在一定规模的机场建立保安监控和反应系统,对交运行李和货物进行全程监控。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建设民航运行指挥系统、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和大型机场运行控制系统的有效联动机制。研究开发航空运行监察系统。

第四章 加快建设民用机场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至20##年,民航机场布局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发展红色旅游战略,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按照东部提升,中部加强,西部加密的方针,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加强机场设施建设,着重缓解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努力提高机场的安全保障能力、运输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适应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一节 优化民用机场布局

       “十一五”期间,民用机场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全面协调,发挥航空运输优势,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与民航运力结构和航线网络布局相协调,体现国防建设要求。实现枢纽战略,建设若干国际和国内航空枢纽,提高客货集散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普通服务,落实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中小机场建设,逐步普及航空运输服务。

       依据客货吞吐量规模、机场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机场在航空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将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划分为枢纽、大型、中型、小型机场4类。到20##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左右,比20##年净增约50个。其中枢纽机场3个,大型机场8个,中型机场40个,小型机场140个左右。

第二节 加快民用机场建设

       “十一五”期间机场建设总体要求是: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各类设施布局合理,预留发展空间。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满足国防要求。航站楼建设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标准适度、流程合理。注重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机场。大力强化安全和服务设施,增加科技含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水平。

       20##年已饱和的机场,尽快安排建设。20##年前饱和的机场,“十一五”前期建设。主要建设经济发展和边远地区交通急需的中小型机场。有条件的要兼顾周边城市,提供区域性服务。积极争取军方支持,利用军用机场开航。小型机场要标准适当,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辅助设施适当从简,充分利用市政资源。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安检消防等设施要配备齐全,提供可靠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中转设施,提高货物、行李运输的自动化水平。合理安排机场选址和建设用地,节省国土资源和能源,落实环保要求,保护机场净空。采取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坚持以地方投资为主,中央资金定向支持安全、空管和中西部地区机场飞行区建设。凡列入规划的机场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其他建设条件落实的,方可安排实施。

第三节 保障航空油料供应

       预计20##年航油需求量约为1750万吨,年均增长13.7%。“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中西部油源缺乏和交通不便地区的航油供应问题。加强对航油质量和供油设施建设的监管和规范。研究建设航油战略储备体系,增强行业对航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波动的应变能力。鼓励航油供应企业制定适应国内外石油市场变化的供油战略,统筹保障油源。加强供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保障航油供应,降低供油成本,增强储备能力。

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十一五”期间,空管系统要深化空管系统体制改革,完善管制运行、系统保障和技术支持三个体系建设,实现空管系统统一管理,把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初步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机制健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保障可靠、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充分研究应用新科技、新程序,使空管能够对动态变化的多种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由管理单个航班逐步向管理航班流过渡。具体目标是:不发生空管原因飞行事故,空管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不超过0.1,管制指挥差错率逐年减少;到20##年具备年保障各类飞行460万架次以上的能力;空管原因航班延误逐年减少。

第一节 提高管制能力

       以大型区域管制中心投入运行为契机,对飞行情报区和管制区结构进行重组,实现空域的相对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国家空域管理改革,逐步实现我国空中交通服务空域的分类及灵活使用。调整和优化现行航路网络,逐步建立高空航线空域和区域导航航路。建立低空空域信息服务试点。继续推进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雷达管制。西部地区在雷达覆盖的范围内缩小飞行间隔,加快推进实施缩小垂直间隔。

第二节 提升保障水平

       建立并完善由空管、航空公司和机场共同组成的全国统一的运行管理体系、共同协调决策机制和军民航协调机制。强化运行管理和监控职能,完善两级运行管理中心的设施和功能,建立民航搜寻救援协调机制和运行评估制度。到20##年前实现对全国民航运行初步管理和与军航空管运行、飞行流量监控系统的联网。

       升级改造三大管制中心,新建成都、西安、沈阳和乌鲁木齐区域管制中心,更新改造空管自动化系统,提高空管自动化水平。20##年前建成北京终端管制中心并投入使用,加快上海、广州和珠海终端管制中心建设。改进电报处理系统,建设管制自动化应急系统。

       通信系统要完善高空、中低空和机场终端区甚高频布局和覆盖,改造甚高频航务管理地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要在航路覆盖不足的地区新建导航设施,适量建设和更新仪表着陆系统,在部分飞行繁忙机场和地理环境复杂的西部地区机场,推广应用以不同导航技术组合建立的航路区域导航和终端区区域导航程序。监视系统要继续推进雷达管制工程建设,适应缩小水平间隔要求,满足解决军民航飞行冲突和国境地带雷达监控的需求。对民航雷达信息进行分层处理和互传共享,完成全国雷达信息集成,提高多雷达信息处理质量和系统可靠性。对航空情报自动化处理系统远程节点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展,提升系统功能。加强空管技术支持,建设全国民航空管设备保障基地、培训基地及地区空管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民航空管系统维修体系。

第三节 增强气象服务

       要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努力减少天气对飞行安全、正常和效率的影响。在体制和机制上整合现有气象系统,积极利用国家气象资源,建立更加有效的航空气象系统。增强航空气象探测与信息采集处理能力,提高终端区重要天气的实施警报和预报能力。完善气象情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航空气象资料的传输和交换能力。充分应用新的气象科技成果,增强航空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能力。建立民航可视天气会商系统和与国家气象部门的会商机制,为民航运行协调决策机制、民航运行管理系统和航空公司的运行控制系统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改进和完善网络、电话、广播和地空通讯等多种服务渠道,开展多途径的航空气象服务和低空空域飞行气象服务。

第四节 推进新技术应用

       “十一五”期间争取将新一代空管系统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前期为预备阶段,“十一五”中后期进入开发阶段,力争“十一五”期末能在典型航段上试运行。

       面向建设新一代空管系统,“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新技术和新程序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在东部地区飞行密度较大的航路推进区域导航(RNVA/RNP)航路。通过试点逐步突进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的应用。在我国西部地区及极地航路开展高频数据链试验,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具备全球高频数据处理能力。开展全球互通的航空电信网(ATN)的研究和应用,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节点为航空电信网骨干网的主要框架,建成航空电信网实验网。在试验的基础上,加快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西部地区航路和机场终端区的应用。

第六章 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民航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引领民航科技发展。把加强教育和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民航。

第一节 加强教育培训

       构建科学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量的发展、质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全面提高民航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努力为行业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民航院校要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大力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科型教育、职业型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模式特点,建立符合民航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应民航人才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狠抓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到20##年民航院校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专科(高职)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7000人,中专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缓解飞行、机务和空管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状况。预计“十一五”期间全行业需要增加飞行员9100人、机务人员25000人、空管人员3200人。民航院校要充分发挥民航专业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调整专业结构布局,适度扩大培养规模,创新培养机制,缩短培养周期。要增加飞行大改驾招生人数。积极探索和采用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民航机务专业知识教学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增加空管招生人数,采取措施加快培养。针对空管人员地域分布不均衡特点,采用定向培养、非学历执照培养等模式。鼓励社会院校积极扩大招生,增加培养数量。

       要着眼于“十二五”时期从根本上满足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及其市场化要求。预计“十二五”期间全行业需要增加飞行员16500人、机务50000人和空管4000人。民航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是解决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十一五”期间要在充分发挥民航院校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内社会力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努力为行业外院校和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开展民航教育培训搭建平台,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飞行员培养逐步实现个人自费、贷款和用人单位出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新建、改造和开发部分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飞行员执照考试中心。

       积极发展民航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民航所需人才设置专业,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强学生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大力加强公务员培训。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制定完善民航公务员管理制度及培训管理办法,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公务员培训体系,全面执行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在职岗位培训等。打造公务员培训平台和网络、改造现有公务员培训设施。全面提升民航公务员的素质和水平。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人才建设工程,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专家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特聘专家、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以及教学名师和中青年教学带头人等,充分发挥其在民航发展中的作用。

       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加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航院校多渠道筹措经费,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引导和鼓励民航企事业单位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加强对教育培训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节  加快科技进步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构建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适应民航发展要求的科技工作体制和机制。重点突破科技重大专项和发展民航科技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民航科研力量。民航安全技术研究机构要成为民航公益性科技服务和安全技术研究的主要基地,民航科研企业要在民航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民航高校要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成为民航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继续加强民航科研基地建设,争取民航科研基地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加强软科学研究,建立行业规划发展研究机构,大力支持和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航软科学研究专家,形成民航决策咨询队伍。

       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重点攻克制约民航发展的重大科技难关。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关系民航安全和发展的关键领域,遴选重大专项课题,联合、集中国内外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核心技术。以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切入点,逐步明确民航科技的关键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引导民航企事业单位参与基地建设,吸引国外民航高科技企业将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转移到科技产业化基地。鼓励民航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相应的科技园区(或分基地),营造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民航院校、中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互相合作,在民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形成突破。加快对民航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民航公益性科研成果的应用。

       推进民航信息化进程。积极实施电子政务重大项目,加快政务应用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客票应用发展,20##年基本普及电子客票。建设航空安全 、“数字民航”、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加强民航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完善和整合信息系统。建设奥运信息化工程。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民航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研究及重大专项研究。增加民航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扩大资助类型。加大对民航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启动高新技术及重大专项研究,健全民航科技重大专项攻关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民航科技创新体系。

第七章  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和建立民用航空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着力推行依法行政。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科学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实施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建立健全责全明确、行为规范、工作有力、监督有效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体系。建立并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等监督制度。

       完善航空运输市场。进一步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完善对国内航线货物运价的管理,规范价格行为。推进航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由政府定价逐步过渡到由市场形成价格。适时推进民用机场、空管收费形成机制改革。改变通用航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和维护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公平竞争。放松航空油料,民航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民航业,促进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开办飞机租赁业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航班时刻分配制度。加快建设行业信用机制,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改进行业宏观调控。把航空运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对平衡、航空安全、行业健康发展等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研究建立包括调控目标、主要内容和调控手段在内的行业宏观调控体系,把行业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把行业统计信息作为调控的基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管机制。加强运力总量和结构调控,保持运力合理增长。建立和完善行业发展的制度协调和政策协调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建设民航经济运行信息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加强和完善民航部门公共财务体系。明确界定民航部门公共财务收支范围,稳定资金来源,提高使用绩效。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认真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等改革措施。加快推行政府采购。完善空管系统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积极推动航空公司、机场等企业和科研、教育事业单位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企业深化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航企业和机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引导民航企业和机场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推进机场特许经营,促进机场有生产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

第二节 改善政策环境

       民航建设资金使用的优先区域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红色旅游地区。重点领域是:空管和安全,以及枢纽机场、重要支线机场。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加强项目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继续实行和完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机场管理建设费收取和使用制度。根据行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增加资金用途,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和支线运输等发展。完善机场运营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航空运输业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推进国家空域管理和使用方式的改革,坚持和平时期以民为主,实现军民航协同管理。建立动态分配、灵活使用空域的新机制,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适应民用航空运输快速增长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积极、渐进、有序、有保障地开放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区域和市场,确定相应的开放步骤、方式和进度。加快和加大航空运输市场和运输服务保障市场的开放。开放市场要货运优先于客运,中西部和东北部优先于东部,满足枢纽机场建设和运营的需要。继续开展海南省开放航权试点。积极推动双边和区域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开放,着力推进与中南美洲、非洲、中东国家的双边民航关系,与我国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达到100个以上。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民航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和服务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航企业或机构,按照国际通行原则进行境外投资或提高服务,与所在国互利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障政策,健全支持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民航对外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在航空安全、空中交通管理、航空保安、公平竞争、简化手续、税费政策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等重点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区域性航空运输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加积极、广泛和深入的参与国际多边民航事务,扩大中国民航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有选择地为民航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

       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制定更为有效地利用外资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的区域和领域。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作为重点,并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民航设施建设和航空运输服务领域。鼓励外商参股国内民航企业改组改造,利用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外资。鼓励跨国航空运输企业加强与我国本地航空运输企业的战略性合作。继续用好国外贷款,提高借用国外贷款的质量和效益。

第八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所提出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发展目标,以及油料、信息化等保障系统的建设,是对行业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采取措施加以实施。政府将着力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减少和消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机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要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引导鼓励为辅发展,鼓励此类企事业单位努力适应市场需要。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通过部分投入支持发展。空管系统属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政府要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并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规、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要将本规划确定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检查督促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的进展。

       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编制程序,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行业规划体系。要衔接好各系统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等,充分发挥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绩效评估和规划调整机制,检测规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和行业动态,开展规划的中期和期末评估工作。如因内外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调整规划时,按法定程序及时调整。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