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实验一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

2.  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的方法。

3.  加深理解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二. 实验内容

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2.  根据测量结果,按国家标准GB1957——81《光滑极限量规》查出被测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作出适用性结论。

三. 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立式光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而结构简单的常用光学量仪。用量块作为长度基准,按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工件的外尺寸。

图1为立式光学计外形图。

图1

它由底座1、立柱5、支臂3、直角光管6和工作台11等几部分组成。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2(b)所示。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若反射镜4与物镜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象7与刻度尺8对称。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a(图2(a)),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a角度,从而使刻度尺象7产生位移t(图2(c)),它代表被测尺寸的为动量。物镜至刻度尺8之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设b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为测杆5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为:

当a很小时,tg2a=2a, tga=a,

因此:K=

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f=200mm,b=5mm,

故仪器 的总放大倍数n为:

n=12K= =960

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时,在目镜中可见到0.96mm的位移量。

    

                                      图2

四、测量步骤

1、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零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表工作时,先用球形测头。测量球面工作时,选用平面形测头。测量小于10mm的圆柱面工件时,选用刀口形测头。

2、按被测塞规的基本尺寸组合量块。

3、调整仪器零位

(1)参看图1,先好量块组后,将下测量面置于工作台11的中央,并使测头10对准上测量面中央。

(2)粗调节:松开支臂紧固螺钉4,转动调节螺母2,使支臂3缓慢下降,直到测头与量块,并能在视场中看到刻度尺象时,将螺钉4锁紧。

(3)细调节:松开紧固螺钉8,转动调节螺母2,使支臂3缓慢下降,直到测头与量块上测量面轻微接触,并能在视场中看到刻度尺象时,将螺钉4锁紧。

(4)细调节:松开紧固螺钉8,转动调节凸轮7,直至在目镜中观察到刻度尺象与指示接近为止(图3a)。然后拧紧螺钉8。

    (5)微调节:转动刻度尺微调螺钉6(图2b),使刻度尺的零线影象与指示线重合(图3b),然后压下测头提升杠杆9数次,使零位稳定。

     (6)将测头抬起,取下量块。

    4、测量塞规:按实验规定的部位(在三个横截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径向位置上)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5、从国家标准GB1957——81查出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并判断塞规的适用性。

                                    图3

                      

思  考  题

1、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属于什么测量方法?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各有何特点?

2、什么是分度值、刻度间距?它们与放大比的关系如何?

3、仪器工作台与测杆轴线不垂直,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工作台与测杆轴线垂直度如何调节?

4、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

实验二 导轨直线度误差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2、  加深对直线度误差定义的理解。

二、 实验内容

    用合象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

三、 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机床、仪器导轨或其他窄而长的平面,为了控制其直线度误差,常在给定平面(垂直平面、水平平面)内进行检测。常驻用的计量器具有框式水平仪、合象水平仪、电子水平仪和自准直仪等到。使用这类器具的共同特点是测定微小角度的变化。由于被测表面存在着直线度误差,计量器具置于不同的被测部位上,其倾斜度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节距(相邻两测点的距离)一经确定,这个变化的微小倾角与被测相邻两点的高低差就有确切的对应关系。通过对逐个节距的测量,得出变化的角度,用作图或计算,即可求出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值。由于合象水平仪的测量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大(10mm/m)、测量效率高、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等优点,故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合象水平仪的结构如图1a、d所示,它由底板1和壳体4组成外壳,其内部则由杠杆2、水准器8、两个棱镜7、测量系统9、10、11以及放大镜6所组成。

使用时将合象水平仪放于桥板(图2)上相对不动,再将桥板放于被测表面上。如果被测表面无直线度误差,并与自然水平基准平行,此时水准器的气泡边逐通过合象棱镜7所产生的影象,在放大镜6中观察将出现如图1b所示的情况。但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被测表面安放位置不理想和被测表面不宜,导致气泡移动,其视场情况将如图1c所示。此时可转动测微螺杆10,使水准器转动一角度,从而使气泡返回棱镜组7的中间位置,则图1c中的两影象的错移量*消失而恢复成一个光滑的半圆头(图1b)。测微螺杆移动量s导致水准器的转角a(图1d)与被测表面相邻两点的高低差h有确切的对应关系,即

h=0.01La(m)

式中   0.01——合象水平仪的分度值(mm/m);

        L——桥板节距(mm);

        ——角度读数值(用格数来计数)。

如此逐点测量,就可得到相应的值,为了阐述直线度误差的评定方法,后面将用实例加以叙述。

     

                 (a)

图1

四、实验步骤

     1、量出补测表面总长,确定相邻两测点之间的距离(节距),按节距L调整桥板(图2)的两贺术中心距。

     2、将合象水平仪放于桥板上,然后将桥板依次放在各节距的位置。每放一个节距后,要旋微分筒9合象,使放大镜中出现如图1b所示的情况,此时即可进行读数。先在放大镜11处读数,它是反映螺杆10的旋转圈数;微分筒9(标有十、一旋转方向)的读数则是螺杆10旋转一圈(100格)的细分读数;如此顺测(从首点至终点)、回测(由终点至首点)各一次。回测时桥板不能调头,各测点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数据。必须注意,如某测点两次读数相差较大,说明测量情况不正常,应检查原因并加以消除后重测。

     3、为了作图的方便,最好将各测点的读数平均值同减一个数而得出相对差(见后面的例题)。

     4、根据各测点的相对差,在坐标纸上邓点。作图时不要漏掉首点(零点),同时后一测点的坐标位置是以前一点为基准,根据相邻差数取点的。然后连接各点,得出误差折线。

     5、用两条平行线包容误差折线,其中一条直线必须与误差折线两个最高(最低)点与另一条平行直线相切。这两条平行线相切。这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才是最小包容区域。从平行于纵坐标方向画出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此距离就是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值f(格)。

                 

                                         图2

 6、将误差值f(格)按下式折算成线性值f(um),并按国家标准GB1184—80评定被测表面直线度的公差等级。

                         f(m)=0.01L f(格)

例:用合象水平仪测量一窄长平面的直线度误差,仪器的分度值分为0.01mm/m,选用的桥板节距L=200mm,测量直线度记录数据见附表,若被测平面直线度的公差等级为5级,试用作图法评定该平面的直线度误差是否合格?

f=0.0120011

=22(m)

按国家标准GB1184—80,直线度5级公差值为25m.误差值小于公差值,所以被测工件直线度误差合格。

思考题

    目前部分工厂用作图法求解直线度误差时,仍沿用以往的两端点连线法,即把误差折线的首点(零点)和终点连成一直线作为评定标准,然后再作平行于评定标准的两条包容直线,从平行于纵坐标来计量两条包容直线之间的距离作为直线度误差值。以例题作图为例,试比较按两端点连线和按最小条件评定的误差值,何者合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和s值。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参看图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在取样长度l内,从平行于轮廓中线m的任意一条线算起,到被测轮廓的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之间的平均距离,即

双管显微镜能测量1—80um的表面粗糙度的值。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

四、实验目的

3、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4、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理解。

五、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和s值。

六、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

七、实验目的

5、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6、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理解。

八、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和s值。

九、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

十、实验目的

7、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8、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理解。

十一、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和s值。

十二、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参看图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在取样长度l内,从平行于轮廓中线m的任意一条线算起,到被测轮廓的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之间的平均距离,即

双管显微镜能测量1—80um的表面粗糙度的值。

                                  图1

双管显微镜的外形如图2所示。它由底座1、工作台2、观察光管3、支臂7和立柱8等几部分组成。             

图2

双管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如图3所示。被测表面为P1和P2阶梯表面,

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测量

十三、实验目的

9、了解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

10、加深对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和单峰平均间距s的理解。

十四、实验内容

用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Rz和s值。

十五、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参看图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在取样长度l内,从平行于轮廓中线m的任意一条线算起,到被测轮廓的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之间的平均距离,即

双管显微镜能测量1—80um的表面粗糙度的值。

                                  图1

双管显微镜的外形如图2所示。它由底座1、工作台2、观察光管3、支臂7和立柱8等几部分组成。             

图2

双管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如图3所示。被测表面为P1和P2阶梯表面,当一平行光束从方向投射到阶梯表面上时,就被折成两段。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就可在显微镜内看到两段光带的放大象。同样,之间的距离h也被放大为’和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h。

 

                   图3                                        图4

   图4为双管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图.由光源程序发出的光,经聚光镜头2、狭缝3、狭缝4,以方向投射到被测工件表面上。调整仪器使反射光束进入与投射光管垂直的观察光管内,经物镜5成象在目镜分划板上,通过目镜可观察到凹凸不平的光带(图5a)。光带边缘即工件表面上被照亮了的,测量亮带边缘的宽度,可求出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h,

h=cos=

式中N——-物镜放大倍率。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测微目镜中十字线的移动方向(图5b)和被测量光带边缘宽度斜角(图5a)故目镜测微器刻度套筒上的读数值与不平度高度的关系为:

                       

所以                   

式中,,  C为刻度套筒的分度值或称为换算系数,它与投射角a、目镜测微器的结构和物镜放大倍数有关。

 

        图5a                                       图5b

十六、测量步骤

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的测量

(1)根据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按表1选择合适的物镜组,分别安装在投射光管和观察光管的下端。

(2)接通电源。

(3)擦净被测工件,把它安放在工作台上,并使被测表面的切削痕迹的方向与光带垂直。当测量圆柱形工件时,应将工件置于V形块上。

(4)粗调节:参看图2,用手托住支臂7,松开锁紧螺钉9,缓慢旋转支臂调节螺母10,使支臂7上下移动,直到目镜中观察到绿色光带和表面轮廓不平度的影象(图5b)。然后,将螺钉9固紧。要注意防止物镜与工件表面相碰,以免损坏物镜组。

(5)细调节:缓慢而往复转动调节手轮6,调焦环12和调节螺钉13,使目镜中光带最铗窄,轮廓影象最清晰并位于视场的中央。

(6)松开螺钉5,转动目镜测微器4。使目镜中十字线的一根线与光带轮廓中心线大致平行(此线代替平行于轮廓中线的直线)。然后,将螺钉5固紧。

(7)根据被测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按国家标准GB1031—83的规定选取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8)旋转目镜测微器的刻度套筒,使目镜中十字线的一根线与光带轮廓一边的峰(或谷)相切,(如图5b)实线所示,并从测微器读出被测表面的峰(或谷)的数值.以此类推。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分别测出五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的数值,然后计算出的数值。

(9)纵向移动工作台,按上述第8项测量步骤,在评定长度范围内,共测出n个取样长度上的值,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被测表面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按下式计算:

 

第二篇:光学实验9

1。焦距在该使用对象

1使用一个正透镜聚焦一个遥远的光源。

2测量距离从镜头到纸。这是图像的距离。

3把极限作为物体的距离在薄透镜公式中的无穷远:

2。焦距的绘制。

在光学平台上,在光源(对象)和屏幕之间的位置。确保对象和屏幕至少相隔一米 把镜头移到屏幕上,物体的图像在屏幕上形成。测量图像。

测量物镜的位置和图像大小。

把镜头移到一个位置,而图像的焦点(不要屏幕的光源)。测量图像的距离和物体的距离 测量这个位置的图像大小也

F.移动屏幕朝向目标直到你再也找不到两个位置的镜头,图像将焦点。然后移动屏幕几厘米远离对象重复部分B和D这个屏幕的位置和其他4个中间位置的屏幕。这将给你6套数据点(共12个数据点)。

如图1 / D0与1 /地使用12个数据点。这会直线x和y轴的交点分别等于1 / f

H.发现百分之二值焦距之间发现从拦截。然后平均这两个值之间的百分比差异,找到这个平均值和焦距发现第一部分

一对一的两组数据点,用图像和对象distanches在透镜的每个位置找到放大。

然后,使用您的图像大小和对象的大小的测量,找到通过测量图像大小和对象大小的放大。 找到图像的百分比差异。

1是由百人直立或倒置形成的图像?

2是图像的真实还是虚拟?你怎么知道?

3解释为什么,对于一个给定的屏幕对象的距离是2个位置的图像是在焦点

4为什么是放大底片?

构造一个望远镜并确定放大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