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考察报告

“精英治国”策略下的新加坡职业教育

20xx年11月6日至11月19日,我市职业教育管理者培训班一行19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考察学习。十多天里,我们参观了智源教育学院、工艺教育学院(ITE)、立化中学、德明政府中学、宏文小学、北烁学校,听取《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教育资源》、《新加坡教育政策及国际化趋势及职业教育政策概述》、《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体系概述》等十个由新加坡教育专家和校长所作的专题报告,与新加坡教育届的同行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交流。了解了新加坡独特的多元文化、“精英治国”治国之道、完善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切实地感受到站在世界前沿的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科学与务实,感触良多、受益匪浅。现将本次培训考察的体会报告如下:

一、 科学务实、效果显著的新加坡职业教育

走进新加坡,不禁为这个面积仅为632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的“城市 国家”在短短40年间所创造的奇迹而惊叹。新加坡能够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是功不可没的。

(一)多元文化形成特殊背景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构成的国家,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种族。 其中华族人口约270万,占据了约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数量。多元种族造就了多元文化,新加坡现行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行政语言,马来语作为国语。新加坡的多民族也决定了其宗教的多元化,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回教、天主教、佛教等各种各样宗教信仰的标志性建筑物。为了促进各种族的和谐,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种族和谐日(7月21日)”,“集选区制”“多元语文政策”“同一组屋区设定一定的种族比例限制”“设立种族和谐委员会,族群互信圈”等政策。在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下,

新加坡教育也必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在我们考察期间,最深感受到的是新加坡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其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对种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宣读誓词“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旅游景区等处处浸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在参观立化中学、德明政府中学、宏文小学等特选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惊喜地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从校园内各种以“毓秀斋”“笃行楼”等命名的楼宇; “仁、义、礼、信、道”“立德立功、化愚化顽”“忠、诚、勇、毅”等体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字句;民乐、武术、书法、象棋、中国舞蹈等课程的植入等等无不体现了新加坡教育根扎传统,开创未来的理念和导向。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成为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着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动力。

(二)完善、灵活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有赖于其完善、灵活的教育体制。“精英治国”是新 加坡的治国之道,教育体制体现出的却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新加坡,小学分从小一到小四的基础阶段和小五到小六的定向阶段。在基础阶段,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英文、母语和数学的基本课程,其他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手工和道德教育等。小三以后开始教授科学,学生还需参加和课程有关的活动。小四后,学生将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分流。小六结束后,学生将参加小学离校会考,会考成绩将会决定他们所能进入的中学。中学则分为4年制快班和5年制普通班,根据小学会考成绩而分班,4年制快班将学习英文和高级母语,毕业后将参加剑桥 “O”水准考试,为进入初级学院或高级中学作准

备。5年制普通班将学习英文、母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科学、经济和社会学等课程,第四年将会参加剑桥 “N” 水准考试,为进入工艺教育学院作准备,有能力的学生将在第五年参加剑桥 “O” 水准考试,以后他们可以选择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深具灵活性,它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及才智。在各学习阶段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度和学习倾向。这种完善灵活、“精英”与“大众”兼顾的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个人的潜能,把人引导到合适的位置,这为新加坡职业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三)高效到位的政府支持与控制

在新加坡考察期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新加坡没有其他资源,唯一的资源就是人”。这是新加坡从政府到人民的共识,也是新加坡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19xx年至19xx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了15.6倍。20xx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财政支出的19%,为当年GDP的4.5%,远远高出同期许多发达国家水平,在20xx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支出69.7亿新元,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2.76%,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始终排在前列。而人均的教育经费从19xx年的60新元,到19xx年达335.3亿元。除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外,政府还不断地推行“教育储蓄计划”“教育部财政资助计划”,在学校设立“机会基金”等等方法保障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在参观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投入。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成立于19xx年4月1日,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由新加坡政府全资资助,该学院拥有十多座遍布新加坡的现代化校园,不同的分校分别提供不同的课程,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应用科技的熟练技师。ITE有点儿类似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但

其校园的环境及完善先进的培训设备却是我国的中职学校所望尘莫及的。介绍实训室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培训设备基本上每5年就更新一次,全部由国家投入,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新加坡对教育的调控也十分到位,学校的设立、取消、课程建设、调整完全由政府需求控制。政府成立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由贸工部、人力部、教育部等部门领导组成,根据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在预测劳动力供求数量、工业需要、离校生数量,为各职业教育机构设定长远的招生目标时能够综合考虑,做出最为合理的适当的规划。这也是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够始终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原因。

(四)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主导方向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一直都是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和主导方向,其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地适应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恢复阶段,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实行工业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当时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工业化初期的劳动力密集型初级技术人员。20世纪70年代始到9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发展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换,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新加坡职业教育走向了“专科水平”的高端发展,为政府培养出“更高的技能的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新加坡再次将经济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力扶植第三产业,力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并建成以高科技、高工艺、高增值集约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在考察“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时了解到,在这一阶段,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工艺教育实现从“建立一个受确认的中学以后的工艺教育学府”到“转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工艺教育学府”再到“成为工艺教育的环球领导者”三波转型。可见,在过去的40年,新加坡职业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转型,尤其让我们感慨的是,在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已经接受

将职业与工艺教育作为一种可行的教育途径,这与国内“上职中,无出路”的看法真是大相径庭。

(五)实践性教学育人效果显著

新加坡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他们培养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受到企业的欢迎。其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强。据我们了解,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师资多是来源于企业。他们通过招聘企业的能工巧匠、企业专家并对他们进行教师资格的培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二是校企合作十分紧密,在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与融洽。企业通常无偿地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并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还主会主动支付学生的补贴;三是学校的教育强调“实践性”。如工艺教育学院采用实践倾向的课程模式,其中典型的课程包括70%的实习课和30%的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基于过程的“PEPP”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探索、实践、策划、执行的能力。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职业教育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导向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只有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导向才能够焕发出生命力。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学校的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发展,但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中职学校应该通过深入到企业、行业开展调研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等方式,弄清楚本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了解、掌握与所开专业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2、新加坡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实用性,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适当的超前性,使职业教育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中等职业必须清楚地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并提前作好培养人才的准备。根据本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和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二)政府应加强调控,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组成专门的部门,在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对职业学校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的开设等作出指导和调控。成立各个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密切与国家、省各专业指委会联系,对各个专业作出正确的指引。另外 ,政府应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资力度。目前,国家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江门市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仍然存在资金紧缺的情况。学校的培训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改革步伐。

(三)学校应注重内涵建设,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够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建立将企业专家能手引入学校的机制。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师队伍。另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建

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校园、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办学、教师到企业实践、老师为企业提供培训等等方式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中职学校只有不断地丰富内涵建设,注重“实效”,才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创出自己的“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

新加坡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全盘照搬的“拿来主义”是不适合我们的实际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借鉴一些可行的做法,取长补短,有效地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