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实验报告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系       专业            班     组          课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教师评定

实验二  现代插花艺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现代插花作品的实际制作了解现代插花的特点,设计技巧及主要表现形式。熟悉现代造型式插花和东西式结合的现代插花的设计要点

二、实验原理

为了达到美的要求,对插花构图造型自由发挥,通过创作插花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意念,而每个人对花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根据各自的观点可以把花材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插出各种造型。

三、实验内容

现代式插花中的铺陈、组群、群聚、影子、阶梯、平行线、重叠、层叠、捆绑、加框、顺序、遮阴、锥杯、卷筒等技巧,至少在作品应用5种。

四、实验材料与用具

材料:非洲菊、红玫瑰、迷你菊、勿忘我、散尾叶、黄剑叶等

用具:花泥、花器、枝剪、绿铁丝、绿胶带、剪刀、丝带等

五、实验结果

 

   本次插花课程实践比上次在技巧上更有所提高,对花材的改进也更深入,采用了一些稍微复杂的编织手法来创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中更加具备现代风格,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

 

第二篇:插花艺术 2

滁 州 学 院

课 程 论 文

题目:浅谈插花艺术的立意

课 程 名 称 插花艺术 考 查 学 期 2012 / 2013 学年 第二学期 考 查 方 式 课 程 论 文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浅谈插花艺术的立意

摘要: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过程中,插画的立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怎样构思立意呢?我主要从三个来源上去阐述——立意构思源于古诗词书画、立意构思源于生活、立意构思源于自然。开拓我们的思维,从而创作出好的立意作品。 关键字:立意;诗词;生活;自然。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lower arrangement art, illustration of concep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How the concept? I mainly from three sources - conception conception from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nception design originates from life and idea idea comes from nature. Expand our thinking, so as to produce good works.

Key words: conception; Poetry; Life; The nature.

谈起插花艺术人们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开业庆典的场所,还是在新婚宴席中,各种造型的插花作品装饰着场景,烘托出热闹的气氛。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和弯曲等)和艺术(构思立意、造型和设计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而艺术插花不仅表现出花材的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还表现出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的凝聚和文化内涵。艺术插花注重意境的创作,是艺术家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形成的最终产物。学习艺术插花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作品的意境创作,即如何进行作品的立意构思。

1 插花艺术的概念

插花实质上就是把用来可以观赏的有生命的植物素材(花、枝、茎、叶、果、根)或无生命的植物素材(干花、干枝、干茎、干叶、干果、枯藤、老根) 及非植物素材(器皿、几架、配件、人造植物、金属、玻璃、石材、有机物、织物等)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造型、设色)和技术加工(修剪、整枝、弯曲、固定) , 创作成一件富有诗情画意的装饰品的过程, 她表达的是一种礼节、气氛、情感、思想和艺术。插花的制作活动也即是美的创造。

可以看出, 插花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一般专业教材、科普书籍等讲的插花概念均是指狭义的插花, 也既最常见的插花就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素材切花和切叶创作的饰品, 如常见的茶几、会桌、会场、会见场所的鲜切花插花, 迎来送往、喜庆丧葬、活动颁奖、生日开业等的鲜切花花束、花篮及胸花、头花、新娘捧花、花车等。广义的插花包括狭义的插花, 还包括用无生命的植物素材一般指干花或非植物素材人造仿真花创作的饰品, 以及它们的结合, 有时加用其它材料如金属、玻璃、石材、有机物、织物等的插花作品, 常见于专类花店、会所、商店橱窗、家庭等的装饰, 也见于各类插花艺术比赛、展览。

2 立意构思源于古诗词书画

中国许多古诗词描绘的内容可以是美丽的风景画,若细细品味,不仅是一幅画,透过字里行间,又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采用古诗词、书画的意蕴作艺术插花创作的主题立意构思方法较为常见。如作品《春江水暖鸭

插花艺术2

先知》,选用柳条、桃花和迎春等花材,配浅盆,

在放了水的盆中放上2只鸭子作配件,构成一

幅意境美的画面。又如,选古诗“孤舟蓑篱翁,

独钓寒江雪”描绘的意境作主题立意构思。采

用枯树枝、棉絮丝、浅盆,一老翁坐在水边石

头上垂钓,艺术的组合,形成了一幅栩栩如生

的画面。引起无限的遐想,创造了美好

的意境。总之,艺术插花创作时,立意构思的

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创作者要善于观察,总结,

挖掘和联想生活中、自然中的事物,结合文学 图1

书画艺术,进行实践创作,就能获得好的。“秋风清梦满庭芳”,张莲芳大师的盘花代表作品之一是2006 年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的插花艺术作品“秋风清梦满庭芳”(见图1)。选用的主要花材有万代兰、桔梗、迷你月季、嘉兰等。作品利用蛋形的破面,中间镂空,让花材有内外伸展的空间。万代兰、桔梗、迷你月季等密集插于架构内,而嘉兰呈跳跃状,蛋形构架外罩一铁架,架顶悬挂透明玻璃管,增加透视感。构架整体黑色,花材主体红色,配以蓝、黄点缀,视觉效果较强,表现了夏末秋初花、枝、叶齐繁荣的景象。

3 立意构思源于生活

艺术插花的立意,构思,就象写文章一

样,写什么,主题是什么即立意;怎么

写怎么表现主题即构思。写文章时总是

从生活中选择好多素材作主题,用文学

艺术来反映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和生活

情趣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平凡

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作主题,进行艺术创

作出更美、更高的艺术插花作品。具体

从3方面进行立意构思: 图2

3.1 选择日常生活习俗作主题

插花艺术2

插花艺术2

素材立意构思

艺术来自平凡的生活,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习俗的特点,抓住生活的重要情节作主题立意,用插花的表现手法艺术加工,形成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插花作品。如作品《怀旧》,选用黄菊花作主体花材,配素雅的小花及藤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用花习俗,表达对死者的思念。“流金岁月”。盘花代表作品之三是第四届“花之韵”的参展作品“流金岁月”(见图2)。选用的

主要花材有连翘、小叶银杏、百合、藤条等。挺直的连翘线条,密集的黄花,璀璨而有气势,在高低两组连翘中间插入一组直立的小叶银杏枝条,既分割又衬托。连翘俗称黄金条、寸寸金,配以黄、橙百合组成暖色调,在灯光的映衬下,有辉煌、华贵的感觉。用流动的藤条连结点题,底部陪衬鸣子百合也亮丽出彩。

3.2 选择各地风土人情作主题素材立意构思 “一方风水,一方人;一方沃土,一方情”。各地

区生活的人们,总是表现出很多各具特色的风土

人情。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个传统习俗,以传统的

器具或配件作载体,点题,立意构思。如作品《蒸

蒸日上》,选择农家传统用来蒸饭的篜子大、中、

小各1个,高低错落组合作插花器件,配上鲜艳

的玫瑰或菊花。代表现代农家生活蒸蒸日上,越

来越好。又如选择浅的竹箩作容器,用稻草编着

一串一串的鸡蛋,自然摆放在竹箩内,配上山花

野草,创作出作品《云南十八怪》。这是云南传统

的地方“一怪”即鸡蛋串着卖。作品造型简单,富 图3 有情趣,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圆缘”。盘花代表作品之四是第三届“花之 韵”的参展作品“圆缘”(见图3)。选用的主要花材有绿串珠、唐棉、月季、酸浆等。尝试以东方花艺手法在花器上方固定环形构架,增加了空间层次。垂感 十足的绿串珠和绿唐棉居高临下、摇曳生姿,与花器口丛插的绿色玫瑰和酸浆相映。

3.3选择地方民族特色作主题素材立意构思

艺术插花的创作特点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选择地方民俗及民族文化的典型特点作主题立意,构思。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插花作品。如作品《山寨沙龙》,选择傣家竹楼作主体配件,配上老农的水烟斗、竹椅和组景。朴实的器件,简单的花材,艺术的造型,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同时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创作民族艺术插花作品是艺术插花创作的重要方法。

4 立意构思源于自然

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万物源于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即把自然界中的景物通过艺术的加工,形成比自然还美的人文艺术品。艺术插花作品是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艺术插花创作时,如何立意构思,应从自然入手,选取素材,确定主题。

4.1 选取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作主题素材

艺术插花作品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无论是作诗、作画,都离不开自然。学习自然,应用自然,正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景观,各具特色。选取其中一个自然景观作素材,认真观察这个自然景观的特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作主题,即立意。围绕主题,选择花材,用简洁的花材构图,表现深远的意境。能引起欣赏者的遐想,对大自然美景产生向往和追求。如作品《高原明珠》,抓住昆明滇池景观的主景特点,采用盆景式插花的形式,把有名的高原明珠———滇池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来。同时还采用了“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样的方法可以选择“海南风光”“太湖风光”等自然景观作素材,立意,构思,创作出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艺术插花作品。

4.2 选取自然中的名胜古迹或自然奇观作主题素材

大自然中除一些自然美景外,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自然奇观,名胜古迹,如石林奇观,千年古刹等,这些奇观历史悠久,蕴含着很多历史典故。用这些自然奇观,名胜古迹作素材,立意构思,用艺术插花的手法来表现意境美。一方面挖掘历史文化典故的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精髓。如作品《桂林山水甲

天下》《石林奇观》,在有限的空间里,用花材艺术的创作,设计,表现出广阔的

题材,深远的意境,引发观者无限遐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3 采用植物的自然习性及季相变化特点作主题素材立意构思

艺术插花创作时,要了解各种植物的自然习性及季相变化特点,根据不同植

物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变化,选择植物典型的习性、特点作为主题,用植物的主要

部分作材料来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如用带新芽的老树枝作主要材料,点缀小花,

创作作品《枯木逢春》;用开放的荷花作主要材料, 配上盆器,创作 图4

作品《荷塘月色》;用枫叶或火棘作主要材料,创作作品《秋的脚步》;用枯

枝上铺有白色的棉絮为主要材料,创作作品《冬》。这样的立意构思非常直观,

入题快而准。用自然界中植物的季相变化特点来反映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

插花艺术作品。“风拆石榴子满房”(见图4)。选用的主要花材有石榴、酒瓶兰、

雀梅、百合、万年青、扶芳藤等,榴花之红,果实之多,落在书卷上自然绽裂,

红果累累,点题,加一组酒瓶兰增加动势,起到平

衡作用。主、次二枝石榴排列大空间留白,“疏可

走马”,石榴枝条经大量修剪、疏叶和疏果,保留

了精华部分,充分展现了石榴枝条的斜、垂,以及

枝、叶、果的力度和美感。瓶口一组花材“密不透

风”,由条状的小雀梅连接百合,衬以万年青叶,

高低参差,重心均衡。点、线、面叶材的运用恰当,

一组酒瓶兰叶既增加动感又起到左右平衡作用,点

状的扶芳藤虚虚实实,把瓶身上下连成一体,将视

线引向书卷上熟透后自然绽裂的石榴红籽,榴结百 图4

子,点题。

4.4 采用植物的寓意作主题素材立意构思

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把无语无义的植物根据其生活习性,赋予了人的感情

和生命力,借用花木来抒发人的意志和愿望,寓性于花,借花寓意,借花言志,

插花艺术2

以花喻人。各种传统花材因其形状、生态习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异,或因

插花艺术2

某些历史典故,人们赋予花草特定的含义,以表达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花的象征性和人格化即花的寓意。艺术插花创作时,以植物的寓意作主题,用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等艺术的处理,构图,来表现

作者的意愿和思想。如采用“花中四君子”梅之傲雪

凌霜、兰之幽怀若谷、竹之虚心有度、菊之玉洁冰清

作题材进行艺术插花创作;以傲骨铮铮的青松、高风

亮节的竹、刚强不屈的梅组合成“岁寒三友”的主题

进行创作。“小塘春水满”。盆花代表作品之二是“小

塘春水满”(见图3)。选用的主要花材有鸢尾、大花

飞燕草、马蹄莲等。挺拔参差的绿色鸢尾叶,一组组

深蓝、浅蓝色彩不一的大花飞燕草,一丛丛洁白清丽 图5

的马蹄莲正、侧、背排列,产生明度变化,表现出植物特有的具备生命光泽的色彩美。用色得当,且产生韵律,节奏,以及清、疏、秀的效果。

5 结语

一个好的作品除了有好看的造型,还要有好的内涵,这样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在完成立意构思我们还要注意插画构图的六个法则:1).高低错落。即花架的位置要高低前后错开, 切忌插在同一横线或直线上。2).疏密有致。每朵花,每片叶,过密嫌繁杂,过疏显空荡,应有疏有密。3).虚实结合。花为实,叶为虚,有花无叶欠陪衬,有叶无花缺实体。4).仰俯呼应。上下左右的花架枝叶,要围绕中心有所呼应。5).上轻下重。花苞在上,盛花在下;浅色在上,深色在下,显得均衡自然。6).上散下聚。花架枝叶,基部聚拢,似同根生,上部疏散,多姿多态。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完美的插画作品啦!

参考文献

[1]刘薇萍,杨从玉,宛成刚,等.中国艺术插花意境[J].中国花卉园艺,2005(2):42-44.

[2]马静.中国艺术插花的古典意境[J].文学艺术,2007(4):242-243.

[3]刘雪梅.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美[J].花卉园艺,2003(7):45-65.

[4]白艳荣.浅谈艺术插花立意构思的创作方法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8):84~85

[5]王志东1,陈佳瀛1,2,陈艳华2.论张莲芳大师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特点.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 & Seed 2012(3):8-12

[6] 彭延英,李本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风格探讨[J].南方农业,2010,4(10):44-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