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自杀调查报告

关注大学生自杀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该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国家以及社会全体采取措施来预防大学生自杀迫在眉睫。本次调查的课题是:大学生自杀及其生命价值观。“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从个案演变成社会较普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目前,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对大学生,这群高学历人群自杀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本课题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力求降低现在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几率。

“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犯罪学的问题。罗森茨韦克就曾提出过人的三种不同的挫折反映模式:外罚性反应,内罚性反应,无罚性反应,其中,外罚性反应往往导致暴力犯罪,内罚性反应可能表现为自杀。既然大学生自杀现象牵涉这么多问题,而且又涉及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未来的国家中流砥柱,所以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重要。研究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目的也要运用于现实,也就是找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放生,所以找出哪种类型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杀,以及探讨他们自杀的原因,预防大学生自杀就是本次调查的重中之重了。

二.  调查对象及方式

调查对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校学生,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学生,广东金融学院及附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及人员。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

三.  调查过程

首先,小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与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和已经筛选出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进行相关性的假设,为其后实证调查研究奠定方向性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其次,进行实证调查与初步分析。在中大新华学院,广金,广工等地方进行问卷派发及调查。再次,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论解读,分析每项调查,建立每项调查的关联性。对于联动分析之后所得的一致性、协调性数据进行归纳,并利用文献上的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对其分析后所得的不一致性、不协调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合理的猜想。最后,在调研数据所得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尤其是自杀心理方面相关知识基础上尝试做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规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1.问卷:

首先,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杀现象关注程度做了一个调查,有73%调查者选择了“基本关注,看到了才会说”。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是被动的、处于被引起的状态,人们不会刻意地、主动地去了解有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看到才会说”同时也表明并没有让外界达到高度警醒与重视的程度。

然后,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眼中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旨在探求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或解决问题。调查中,排在前五的是:就业压力(76%),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74%),人际关系压力(61%),来自家庭压力(58%)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未卜的压力(50%),这些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纳为压力大,就业压力、分手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可以说压力社会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询问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的认识及看法,32%的同学觉得可惜叹惋, 31%的同学认为自杀是件很愚蠢的行为,17%的同学觉得同情可怜,1%的同学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应该谴责社会,18%的同学表示理解大学生自杀的行为,但没有同学对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漠不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当今社会上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多的人是持可惜叹惋的态度,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并且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仅有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自杀的频繁发生应该谴责社会,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自杀,多数人抱以谴责大学生态度,没有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这一问题,也体现了对学校、社会、家庭甚至大学生自身对自杀现象关注度不高,未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最后,我们通过直接询问以及做心理测试题间接得到了被调查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对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满意的占46%,有29%的人认为不满意,只有5%的人认为非常满意,还有20%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到底满意不满意,选择了没感觉。虽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大学生活符合他们的要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满意现在的生活。选择认为在现在生活中经常有郁闷、愁苦情绪的人有59%和42%,比充满希望的人的比例还要稍高一点,而且被调查者中出现心里抑郁的频率也比较高。这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对大学生活的不满、经常愁苦、烦躁是否会久而久之衍生出抑郁的情绪,从而导致自杀,不得而知,但是极有可能。

  

从总体上看,当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时,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找朋友同学聊天,这是比较理性且十分有效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少数人会去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心理咨询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专门的心理咨询诊所在我国并不普遍,也可能是由于咨询费用较高,高校对心理咨询宣传不到位等原因,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少数人的人在心理出现偏差时会选择沉默不语,仅通过自己的内心挣扎进行自我调节,这一结果是不容忽视的。沉默不语的原因也许是性格所致,能独自调节过来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这并不是很好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若不能很好解决,长此以往,也许会引发出更大的心理问题,产生自杀心理倾向。经调查,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的人在情绪低落或意识到自己心里有偏差时,较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更多的选择了沉默不语,自暴自弃以及在网上找陌生人聊天,而选择向朋友、家人倾诉的比例较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小。这可以说明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也是产生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而有心理偏差的同学,往往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也许也是大学生自杀或产生自杀想法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在面对朋友同学有轻生念头时,大多同学都倾向于求助,而求助的对象往往是老师。也可能与大学生现今所接触的关系网,以及对老师的信任。在调查中也存有同学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而将其劝服。同时,也因现在的大学生经历较为缺乏,也有接近五分之一同学不知所措,这也可能是导致有自杀想法的同学心中郁结无法解开,最终付诸实践的原因之一。

五.   调查总结

通过分析对比总结,我们认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问题关注程度不够,而且社会和学校也没有做充分的宣传,所以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宣传还应该加大力度,让同学们充分的了解它,才能更好的预防它。我们自己也应该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积极寻找正确的预防方法。以下我们可以从宏观以及微观方面来开展预防措施。

(一)、从宏观方面论述。社会、学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各方面力度防止大学生心理出现偏差,产生自杀倾向。其主要措施包括:社会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关注程度,广泛宣传积极向上的心理导向,营造轻松的社会氛围。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也应当发挥自己的功能,多开展有意义的社交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专业心理咨询的宣传,现在很多高校都有义务的心理咨询室,也有心理专家作辅导,但因为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在调查中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少,所以还应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等措施。

(二)、微观方面我们可以从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方面来进行论述。在家庭中,一方面,作为家庭关系中的父母应该懂得如何去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自己的孩子(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孩子的不满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导,决不能采用诸如暴力、辱骂等方式,这样极容易让孩子产生轻身的念头。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懂得如何为家庭着想,理解父母,毕竟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是靠单一的某个家庭成员就能创造的。学会理解、学会分担、乐于奉献,养成这些良好的品行也是有效避免自杀。在我们的调查中,内向的学生心里自杀倾向较大,对此我们大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应该:首先,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集体活动,感受这样的氛围能够有效激发与人交往的兴趣。其次,更加努力地寻求与他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强迫自己去向他人倾诉让别人了解自己,甚至让他人于自己形成共鸣,这无疑是改善内向的最佳途径。最后,多接触新鲜、积极、富有活力、激情的事物,比如多听音乐、多看喜剧片、周末到户外休闲等,总之避免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另我们调查发现,恋爱的失败往往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恋爱失败对大学生的心理重创,就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方面除了学校、社会应当对大学生多加强心理辅导,让我们正确认识恋爱外。我们大学生还应当多涉猎一些具有精神指导意义的名著,以及中外名人对于人生、婚姻等的智慧感悟。生应该加强自身的哲学学习,毕竟哲学的一般理论也能指导恋爱,让大学生懂得怎样更好的面对恋爱。当然根据我们的调查还另有原因也会导致大学生存有自杀心理倾向,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致使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倾向,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乐观积极心理状态,有效调整心理偏差。

自杀现象只是挫折反映模式中的内罚性模式,心理偏差还会引发其外罚性模式如犯罪,因此我们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对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甚至犯罪现象的发生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