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口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沌口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讨 论 稿 一)

沌口街版图面积90.7平方公里,辖2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3.8万人,其中失地农民6.5万人。现有发展用地8600亩。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街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一)主要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街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主要规划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xx年底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年均增长22%;企业总产值266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产值130亿元,年均增长22%;工商税收

2.75亿元,年均增长13%;人平收入11000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60亿元,年均增长25%。各项经济指标都超过了预期目标,全街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市街乡镇前列。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民营工业为支撑,以三产业为城市产业发展方向,以农业为城市生态功能需要的城市产

业格局逐步形成。“十五”期间(含十五前)启动开发的2526亩民营工业园各项建设基本完成,5年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75家,引资额10亿元,园区共已形成150家企业的规模,其中70%以上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企业产值过亿元。与开发区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服装、电子、医药等优势明显,成为支柱产业,产业链进一步形成。

以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为重点的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新建张湾、潮海综合楼、蔡家市场、周公打工仔楼等三产业设施7万平米,全街相对集中建成的三产业设施累计达到22万平方米,形成了规模经营、集中经营的格局,吸引了人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20xx年全街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9:51。

3、城市面貌发生巨变。自“十五”期间全方位的社区建设基本完成后,按照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上,并按照开发区项目推进的要求,先后完成新华地区“城中村”改造、薛峰北街拆迁还建、沌口老街改造建设,拆迁总面积22万平米、还建总面积24万平米。同时,投资4000多万元,对各社区园区水、电、路、讯、景点、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一步改变了城市面貌。

4、改革创新有新突破。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机制,将事业单位转变为非民办企业,

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30个村全面实施了“城中村”综合改造,组建29个股份制公司,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建立了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实行“三挂钩”,有效促进了工作。

5、改善民生卓有成效。通过“城中村”综合改造,实现了村民变股民、保障了发展空间、落实了全员社保、完成了户口改登;大力推进就业,5年推荐落实相对稳定就业1万人以上,投入就业推进资金上亿元,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状况;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政府投资为主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合作医疗,并对危重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同时,随着低保扩面、养老保障、残疾人生活补贴、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及以奖代资助、反哺农业、财政列支物业管理费、福利院无偿奉养孤寡老人等措施的落实,保障了广大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住、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进一步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二)基本经验

1、坚持集中连片开发,整合资源,以民营工业园和三产业基地为载体,实行规模经营。

2、坚持在项目引进上注重开发区大企业产品的延伸,促进产业链的进一步形成。

3、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以机制体制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4、坚持改善民生的理念不动摇,依靠发展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坚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6、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够。表现在街村之间、区域之间、村村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等多个层面上。

2、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社会发展滞后。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社会稳定。

3、大型骨干企业、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不多,竞争力不强。

4、“城中村”综合改造后,改制公司在发展上面临建设资金、规划手续、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难题和迫切要求。

具备的有利条件:

1、随着武汉“两型社会”试点的加快实施,开发区作为武汉市改革试验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政策支持、项目推进、辐射带动都将对街道的发展增加活力。

2、开发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区街协调、一体化发展,是街道加快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3、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

将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给我街带来机遇,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群。

4、在开发区支持带动下,街道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围绕扩规模、促增长、强实力、惠民生,坚持发展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坚持二三产业基地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坚持经济实力与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同步增强,坚持体制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沌口建设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样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开发区和谐稳定的后花园。

(二)预期目标

以20xx年为基期,到20xx年底,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年均增长20 %;企业总产值66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产值320亿元,年均增长20%;工商税收5亿元,年均增长13%;人平收入17000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120亿元,年均增长15%。

(三)主要任务

1、立足于增强街道综合经济实力,扩大构建与市场经

济相适应、竞争力强、产能产出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2、立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形象。

3、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4、立足于人才兴街和从严治政,着力推进各级班子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街道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支撑

坚持二、三产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以园区为载体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效应。

1、加大土地开发力度,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整合王湾、幸福、长丰、洪山等村土地2000亩进行集中连片开发,主要用于民营工业的发展。争取新园区一年完成平整和基础设施的辐射、三年形成一定的厂房建设规模,五年开发建设基本完成。

2、完善城市产业功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扭转第三产业在街道经济中所占比重小,过于分散经营,对整体经济增长推动力不强的局面。抓紧完成全力、石岭等村为开发区

服务的配套工程。同时,利用其他村规模较小的零星土地和地处企业、大专院校周边的优势,推进三产业设施建设。

3、发展优势产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进质量。把握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工业重点引进与开发区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电子、服装、医药等产业项目。三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4、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现有入园企业,面向市场,实施技术改造,打造精品名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城市建设与功能创新

按照宜业宜居的城市理念,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交通便捷、市政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1、合理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按照开发一线(湖泊沿线)、主攻两业(民营工业、三产业)、完善三区(以社区为主的居民生活区、以中心集镇为主的综合服务区、以山水园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实现四个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总量、综合服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功能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的大转换。

2、推进旧城改造,优化居住环境。对早期还建的蔡家、红升、周公等小区以及郭徐岭中心集镇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改造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同时,通过郭徐岭中心集镇的改造建设,打造设施一流、环境优雅、商贸发达、文化繁荣、服务周到、功能完备的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建设档次。完善交通设施,积极争取开发区公交线路与社区的全方位连接,方便居民出行。完善城市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包括沿湖道路建设,保障居民生活、就业需要。完善社区、沿湖沿线各具特色的景点建设,把景点设置与绿化、美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文明。

(三)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坚持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相适应,实现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满足城市的基本要求。

1、完善四大保障体系。

──居住保障。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开发区项目所涉拆迁还建中,认真落实现行征地政策,让居民拆得了、买得起、住得下,保证居有所住。

──就业保障。建立健全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

加强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保证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不少于2000人。

──医疗保障。改革现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机制,实现城市医保的全覆盖,并对危重病人实行额外的医疗救助,减少居民因重大疾患带来的健康风险和致贫问题。

──社会保障。认真落实社保、养老保障、低保、残疾人生活补助等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让开发建设成果惠及民生。同时建立社会救助基金,解决特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2、强化社区三大功能。

──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完善社区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社区自治功能。创新自治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切实做到集教育、安全、环境、卫生、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度自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严格考核,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为社区居民服务,进一步将各职能部门工作着力点下沉到社区、到基层,方便群众办事,快速便捷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广大居民需求为目标,尽力而为,全方位地做好服务工作。

──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强力推进社区治安管理。建立社区警务、社区安保、社区民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健全

安保队伍,完善物防、技防、消防设施,加强安全教育,扎实开展各类创安活动,促进社区安定有序,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管理,严格“三查”,强化补救,确保计生率96%以上。不断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理顺居民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促进社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突出抓好三大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立足于大众文化、社区文化、依托开发区先进、完备的文体设施,整合、规范文化市场,引导新型文化产业,着力营造群众参与面广、地方特色鲜明、引人奋发向上的特有的区域文化,提高居民文化品位。按文明创建的要求,以街文化中心和社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完成文体活动设施的达标升级。同时,加长文体产业链条,成立书法楹联、乐队、棋社、舞蹈健身等多个社会团体,活跃社区文化,引导居民提高素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人力资源建设。坚持“科教兴街”发展战略,着力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新人。紧密联系生产和工作实际,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批创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上岗能力。坚持从基础教育抓起,完善各个社区(或联合社区)的幼儿园建设,让幼儿就近入学;同时规范管理,让幼儿从小受到正规教育。坚持

和完善教育保障和激励机制,尊师重教,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行奖励措施,促进学子成才。

──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城市疾病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重点抓好沌口、沌阳、薛峰3家公立医院以高科技设备、人才、硬环境为主体的提档升级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全覆盖,满足居民多方面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四)组织领导与措施保障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

1、推进体制创新,转化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街道。 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理顺政府、部门、企业、社区、村级组织各方面的关系,把办事处及职能部门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强化服务上来,多为企业办实事,多为群众解难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惠及广大居民群众。善于应用法律的、政策的、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努力塑造精干高效、更具活力的服务型街道。

2、改进投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规划的实施。 “十二五”时期全街各类固定资产投资约需120亿元左右。为保证各项建设规划顺利实施,拟采取以下多途径投、

融资方式:

(1)各级财政性投资2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2)公司(村)筹资3亿元,主要用于村级二、三产业发展。

(3)银行信贷3亿元,主要用于街村二、三产业发展。

(4)项目单位自有资金110亿元。

(5)吸纳社会闲散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社区三产业的发展。

3、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进,提高招商工作水平。 加快园区开发建设,特别是厂房建设力度,满足项目引进的需要。加强投资环境教育,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构建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人文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努力把沌口变成投资者的风水宝地,市民生活和工作的理想乐园。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媒体和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开发区、宣传新沌口。健全招商网络,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加强与开发区招商部门和入区入街企业的合作,力争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建立招商引进奖励机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全民招商,不断开创招商工作的新局面。

4、坚持党的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确保规划的完成。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切实加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各项建设,提高统领全局和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表率作用。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篇:县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县***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县***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时期编制的五年计划。编制好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宏观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对抢抓新一轮机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加快全乡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对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编制《***县***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我乡认真落实省、市和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乡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乡实现农业增加值6240.27万元,较20xx年2296.1万元增加3944.17万元,年均递增19.2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60.2元,比2006

年的1310元增加1150.2元,年均递增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或超越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乡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地膜穴播小麦等旱作农业新技术,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xx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23吨,较“十五”末净增3209吨。大力发展“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全乡蔬菜面积达到10940亩,较“十五”末增加3497亩;规模建园11320亩,较“十五”末增加5968亩;狠抓以猪鸡为主的标准化畜禽养殖,饲养总量达到2.34万头只,较“十五”末增加1.12万头只;五年累计输转富裕劳动力 1.0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564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累计全乡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976.13万元,其中:整村推进资金554.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38万元,道路建设资金95.23万元,土地整理资金946万元,灾后重建及危旧房改造资金1857.8万元,特色农业(双垄沟播地膜玉米、穴播小麦、果园建设)资金8.3万元。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态建设方面,一大批生态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新修梯田1866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2平方公里。完成各类造林1.27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 ,林木绿化率达到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处,受益24个村

3406户18912人。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巩固扩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较好。“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0.2元,较“十五”末的1251元增加1209.2元,年均增加241.84元。围绕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等实际问题,兴办惠民利民实事,使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新农合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低保政策,提高供养标准,累计发放低保金 元、医疗救助金 元、各类抚恤金 元。认真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极大的改善了苦难群众居住条件。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加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成***乡文化站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3个和9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计划生育工作,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进信访工作,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环境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乡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周边乡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乡还处在“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环境、

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基础条件脆弱、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水平低。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产地市场和便民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城镇建设规划步伐滞后,公路通畅程度不高。社会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十二五”时期,我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有利于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水平。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乡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上级部门对我乡扶持力度加大,各级班子团结统一,干部群众抓项目、谋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我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遵循原则及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县会议精神,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等历史机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农、活商、重教”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

(二)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注重把握本乡的阶段性特征,注重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将项目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依托项目推动经济增长,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坚持把突出本乡特色作优势为本乡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立足本乡当前现状,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注重交流合作。

(三)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力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0元,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xx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商贸流通为主的服务业,实现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落实抗旱生产综合措施,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膜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壮大“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农业支柱产业。稳步扩大洋芋种植规模,并进一步提高产量。果椒产业以规模建园为主,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品质。畜牧产业重点发展猪鸡产业,鼓励、引导养殖户将产业做大做强。

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原产地认证,重视名、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农村经纪人、农民协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先进技术推广等活动。

4、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完成本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提灌工程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标

准化生产水平。

5、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鼓励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开展信息公布、就业指导、务工维权等全方位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打造劳务品牌。

(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推进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农村清洁工程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基地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以节水、节能、节材等为重点,开展全社会资源节约活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节能清洁项目,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本乡环保机构和设施建设,建设危险废物收集站,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

坚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培育产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准确定位小城镇功能,体现本乡特色,突出建筑风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盘活资源,市场化运作,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向小城镇聚集。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抢抓国家投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良好机遇,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等惠民实事。争取实施农村沼气、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梯田建设、节水灌溉、农网改造等涉农项目。扶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下大力气治理农村“脏、乱、差”等现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的新村庄。

(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教育 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突出抓好学前教育。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消除C、D级危房,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兴办公办幼儿园。到20xx年,全乡小学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97%,青壮年文盲下降在3%以内。

2、卫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和防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乡村医疗机构医务人员100%持证上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儿童规划免疫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8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

3、文化 加快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实

现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实施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完成影剧院和电视台的升级改造,全面普及互联网应用、移动电话、数字电视。在人口密集的活动场所普及群众性健身活动,不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人口 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狠抓各项节育措施的落实。

(六)建设“平安乡镇”,促进社会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补尽补、能进能出。推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加快敬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改革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制度,构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行”三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技防建设,建立群防群控、群防群治的的社会动员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重视青少年等其他特殊群

体的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禁毒专项斗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解决涉及群众贴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助和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察力度,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排除,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

(七)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切实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上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引进和培养急需或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尽可能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意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法律、文体、卫生、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深化国防宣传教育,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 强化领导

《***县***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是全乡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实施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乡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市场起主要调节作用领域,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适时监测、合理调节、并加强监督;在政府职责范围内的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薄弱环节保持社会稳定等领域,必须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本乡将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不同社会群体为实现本规划作出积极贡献。

(二)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农村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二是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法制政府、诚信政府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性政府。对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

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跟踪分析

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督,适时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方向和力度。

广大干部群众要树牢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为实现***乡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任务,推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