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21世纪的今天,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不太成熟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本文以在校的大学生为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已经患上了 “手机依赖症” 的观点,本文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目的,时长,以及使用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其成因以及对学生自身和学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理及心理素质,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策建议

手机依赖症:

基本概念:手机依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 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手机幻听大致表现为担心手机会响,每半小时看一次手机;手机无来电,却能“听”到手机铃声;无论手机放在哪里,都觉得手机在响铃或振动;手机来电时异常紧张,甚至心跳加速。

一、 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现在手机成为通讯的工具,集多种功能与一身。除了方便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且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等娱乐丰富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台手机,而且是多功能的手机,这对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可是这毕竟跟网络一样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针对现在的大学生使用手机非常频繁,甚至手机不离手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以便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改善。

二、调查时间、地点、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20##年11月----12月。

(二)地点:大学。

(三)对象:在校的大学生。

(四)方法:首先自主设计问卷,然后将其上传至“问卷星”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并将链接广泛发 “问卷星”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 送给各位同学,收集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内容大概为同学们对手机使用的时间,原因,以及使用的心理进行了解。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男女比例

本次的调查报告以男女比例差不多为二分之一分配。

(二)使用手机主要目的

现在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目的还是以方便联系为主,但是以上网为目的的占到了13.64%,玩游戏的也有2.27%。以这些数据看来手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它像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看到它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危害。

(三)使用手机的时间长短

根据数据体现大学生们使用手机都有一定历史了,而且使用时间特长的比例也不少.所以很多人都是在上大学之前就拥有自己的手机的.使用手机的习惯不是一日就形成的.

(四)你是否觉得手机丰富了你的课余生活

手机可以用来办很多的事情:联系朋友、查阅资料、地图导航、玩游戏、看视频等;特别是在大学生的手里,手机使用方式更是多样化,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手机是确实是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五)你的手机通常放在哪里

正在上课的时候,拿出手机看看时间;正在走路的时候,突然手机响了,然后拿出来手机接电话;突然看到有个挺不错的画面,然后拿出手机拍下来……在这些时候,手机放在口袋里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为了方便手机的使用,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把手机放在口袋里。一小部分大学生是把手机放在包包里,这一部分人估计女生比较多,极少数的人会随时把手机拿在手里。

(六)无聊的时候会不会第一时间找手机

一大半人都将手机放在轻易拿到的地方,在感觉无聊时都会第一时间拿出手机。

(七)一天玩手机的时长

玩手机时间在1—4小时的大学生有将近60%的占有率;六小时以上有7.69%;其余的实在4—6小时。

(八)长时间玩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

虽然长时间玩手机会觉得无聊并且会感到头晕等不适的情况,但是同学们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却不少,每天玩四到六小时的人都占到32.97%。

(九)如果忘记带手机你会怎么办

虽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大多数还是不会太任性,毕竟时间有限,所以拿不拿看心情吧。如果确实忍受不了这种感觉,还是需要回去拿。

(十)手机在你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手机在同学们的心中地位是重要的,大多数认为它是必需品,并且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不用手机就会不舒服。

还有一些问题反映了同学们通常在使用手机时的常见心理,有很多人都觉得没有手机带在身上会很不自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感到无聊或空闲的时候就会翻看手机,睡前,睡后,都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查看的人都超过一半。偶尔会有人存在手机幻听症。这些都是对手机依赖的症状。

综合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最初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与家人和朋友取得联系,手机花费占据大学生生活费用相当一部分比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手机确实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同时也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

四、成因

(一)内因

①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则就会产生 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而动机则会促使人采取一定的行为去实现目标。人若是没有动机,就 相当于没有目标,进而也不会产生相对应的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骤然减轻, 而未来的目标不明确,就会产生无所事事、茫然的状态。进而感到生活空虚,将注意力转移 到别的事物上,沉迷于手机。 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低。大学期间,课余时间较多,学生自由度比较大,有些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玩乐上,对手机诱惑无法抵挡。

(二)外因

①大学氛围的影响。大学课余时间充足,虽然这不能确定大学生依赖手机,但也为大 学生对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大学课程少,许多大学生下课后无事可做,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来。②手机本身对大学生具有一定诱惑。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手机涌入市场,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易接受新事物,是智能手机主要的消费群体。手机各项娱乐功能的拓展对于易于大学生本身具有极大诱惑。

五、对策与建议

(一)对学校:

(1)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控制手机过度使用。

(2)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晓“手机依赖”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鼓励学生与朋友联系多采用其他方式,如书信往来,直接见面等,逐步脱离对手机的依赖。

(4)适当参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5)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途径,并引入相关检测量表,为一些症状明显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当依赖症比较严重时,应当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情况恶化;

(6)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发现自身或者同学有相关依赖现象时,应及时求助于心理教师;

(7)对于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人,则应通过监督、 治疗,逐步减少 非必要的使用时间,尽量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少症状,摆脱依赖 的目的。

(8)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这个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 高校有义务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通过祖师各 种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

(二) 对个人:

(1)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大学的学习计划,有目标有目的的完成学业。

(2)多与人沟通,与人友善。

(3)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4)晚上睡觉时尽量关机,减少手机对身体的辐射。

(5)大学生上课时尽量不要带手机进教室,上课时尽量不要玩手机,不要让手机影响到听课状态。

(6)不要过度依靠手机,尽量多一些和家长、朋友面对面的交流。

参考文献:

《中国红十字报》“手机依赖症”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导的课题《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创新研究》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年12期

附:社会实践汇报评分表      班级       组

 

第二篇: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8o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梁娜,杨烁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手机依赖的一些表现症状,然后以部分80后大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同时以对部分60后和70后人群的调查为参考,集中分析他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关键词:手机依赖症铃声依赖手机诱惑力个

体代号

誉在手机这一媒介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它所承载的职能暑芷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现代人第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研究公司IE

三MarketResearch(IEMR)最新发表的题为“2008年一季度移

期j

动预测:2007~2010年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预测,2010年

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8亿…,将比2007年的5.40亿增长198亿。“后麦克卢汉主义”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叫认为,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感。为了了解人们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选取部分人群进行调查,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作了深度分析。

一、什么是手机依赖

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引起了有关心理医生的关注,他们指出:手机依赖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具体症状可综合为:唧1、出门如果忘记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有落寞感或总想着手

机:2、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噪:3、常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即使睡觉时也放在身边:4、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在开会或要求静音的其他场合,会下意识地悄悄查看手机:5、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其实没有或者是别人的手机在响;6、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7、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具有上述症状一半以上,那么就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它实际上是~种焦虑、一种期待,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虽然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但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如果时间更长则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人脑的功能障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调查结果

为了获取更加翔实的资料、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对手

机的依赖程度,我们抽取了500名80后的大学生措行问卷

调查。年龄段集中在18—28周岁。其中无效问卷为24人,不使用手机的为6人。为了增加对比度、扩展宽度,我们又另外调查了50名60后和70后的人‰我们设计问题的主要根据就是上述手机依赖症状的一些表现,共17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段是决定受众使用手机媒介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年龄段的不同所带来的使用状况差异是最明显的。因此,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18~23周岁(1986年~1990年出生)

求南鸽档2009年第3期(总第55期’万 

方数据99

和24~28周岁(1980年~1985年出生)两个年龄段,作为主要分析对象,60后和70后的人群作为参考。

根据调查和数据整理,我们得出的结论如下:(一)使用时间

1、使用手机年数越多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越长

篙:,J幽i‘舀i’L_瓣i,■’雀‘崔’Ⅲ“””

34以

一。啬一谢’心*2俺、

从图中可以看到,1980~1985期间出生的人使用手机的年数在3年以上的占85.96%,而在每天具体使用时间的分布上,使用15~17小时以及17小时以上的人占5175%。1986—1990期间出生的人使用手机的年数在3年以下的人占68.52%,然而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却集中在10小时以下,占4074%。这一比例说明,使用手机的年数越多,每天使用的具体时间越长。

2、和80后大学生相比,60后和70后的调查对象中晚上经常开机与每晚都开机的人所占比例更大

调查结果显示:80后大学生晚上经常开手机和每晚都开的人占43-24%,而60后和70后调查对象中却占66.67%的比例。

(二)对手机铃声的依赖1、手机铃声的幻听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有手机幻听现象,而工作过的人比大学生表现得更为严重。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0NGNANCHUANBO学术平台

在“您有没有过把别人的手机铃声误听成自己铃声的经历?”这一题目中,选择“有过”的人占89.64%,选择“没有过”的人仅占19.36%。在“您有没有过‘听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手机在响或震动,仔细一看却什么都没有’的经历”这一题目中,选择“有过”的人占90.09%,选择“没有过”的人仅占9.91%。在60后和70后的调查对象中,选择“有过”的人所占比例更高,达到9444%。

2、手机铃声缺失时的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当一段时间(比如半天、一天、两天)手机铃声不响时,半数以上的人会感觉落寞和不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80后大学生选择“有点落寞”和“不适应”的人占63.06%,而在60后和70后的调查对象中比例则达到77.78%。

3、手机铃声来临时的感觉

调查结果显示:当手机铃声真正来临时,很多人表现得态度冷淡。

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结果表明,选择“直接接听或查看,没什么特别感觉”的人占72.53%,而选择“有满足感或兴奋感”的人占21.17%的比例,选择“会有被骚扰的厌恶感”的人仅占2.70%。

(三)手机的诱惑力1、学习时手机的诱惑

调查结果显示:约1肥的大学生在学习时仍然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

当问到在上课、听报告或开会等需要静音或关机的场合他们的做法时,他们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27.03%的人把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之后,会私下悄悄查看手机,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但是63.51%的人会选择调成震动或静音后不管,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能摆脱手机诱惑的。

2、平时的诱惑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诱惑。

当问到他们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时,回答如下:

万 

方数据100

——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

图例显示,不会经常找手机出来查看的仅占7.66%,而选择“有时会”和“经常会”的则占91.89%。

(四)手机功能与依赖

除了通话以外,手机目前已经开发了很多其它的功能,在这里仅以上网和收发短信功能为例。

1、上网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80后大学生中从不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占半数左右,而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集中在一定的年龄段(18~23岁)上。

从不用于机E网

陌心a

筌鲨

曾升通过

正便用

打算丹厦

从图中可以看到,1980~1985期间出生的人曾经开通上网功能的人数所占比例与86—90期间出生的人正在使用的人数所占比例正好相当,分别是32.46%和28.70%。这一现象说明能够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成为手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呈现出取消使用的趋势。在60后和70后的调查对象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从不用手机上网的人占66.67%,曾经开通和正在使用的人所占比

例均为16.67%。

2、短信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80后大学生中68.02%的人喜欢跟朋友或恋人作短信交流,仅19.82%的人不喜欢如此。而在每月发送短信的数量上,1986~1990期间出生的人总体上要明显多于1980~1985期间出生的人。

1醋*陷’2僧。,|’。谶,嚣茗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1985期间出生的人每月发送短信的数量集中在200条和300条以内,占38.60%。而1986~1990期间出生的人则集中在300条以内,400条以内的人数要明显高于前者。由此可以看出,1986~1990期间出生的人更愿意选择以短信方式和别人联系。

在60后和70后的调查对象中,61.11%的人喜欢用短信方式和朋友、恋人交流,33.33%的人不喜欢。而他们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集中在100条以内和200条以内,甚至有人每月仅发送20条以内。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很多人喜欢短信交流方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呈现出使用短信条数逐步下降的趋势。

三、手机依鞍的原因探析

(一)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波德里亚指出,目前人们正进入消费社会。他认为,在现

2009年第3期(总第55期)

I求奄,f孳摧

代的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川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手机在社会网络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手机号码已经成为一种个体代号,在一定程度上,它就像身份证号码一样,逼迫着个体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代号来维持社会关系,即手机号码。在一定时期内,一个或两个手机号码就代表一个特定的个体,个体通过这些号码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个体维持社会关系。因此,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手机的消费已成为一种符号消费,它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网络的融入程度。

个体的趋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促使他必须使用手机,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联系别人以及被别人联系

的社会代号——手机号码,必须时刻注意来自手机的任何信

息。否则他就会在社会网络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机会或许会因别人无法联系上自己而与自己擦肩而过。这可能

是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最基本原因。

。。年第三期

80后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们需要手机来维持并扩大这种圈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储备,为以后完全进入社会作准备。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诱惑,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等。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闲无钱,大多数还是会选择一些比较实惠但费时的使用方式,比如短信,这也是80后的人比60后、70后的人更愿意选择短信交流方式的原因。因此,每个功能的发展趋势与使用者的年龄以及其他状况有很大关系,对使用者的针对性定位是新功能开发和设置的重要依据。

(二J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3的重要工具

学术平台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磁在布尔迪厄那里,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网络,是个人或团体“有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品。他关注的是个人通过参与团体活动不断增加的收益以及为了创造这种资源而对社会能力的精心建构,并认为,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及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经济的、文化的、象征的)资本数量的多少。同

也就是说,人的社会网路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并因此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使用手机的年数越多、手机上存储的号码越多,每天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就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越深: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即使夜晚进入梦乡时冒着被辐射的危险也不舍得把手机关掉。因为手机已成为他们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电话,或许就会失去一个获得某种社会资本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给自己的心理套上了两层枷锁:一是交往焦虑。这种焦虑包含着对人际交往的心理期待,同时也包含着对交往的恐惧与厌烦。在80后的调查对象中有21.17%的人接到电话或收到短信时有一种满足感和兴奋感,这是一种心理期待,而2.71%的人产生被骚扰的厌恶感,则是一种交往恐惧与厌烦:二是信息恐惧。保罗?莱文森有一种见解,即一切生命都依赖信息而繁荣,缺少信息,脱离接触社会造咸的误解往往比接触过多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信息都有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或工作决策有所影响,因此,人们害怕失去任何

隶南钴摧2009年第3期(总第55期’万 

方数据101

信息,这就导致一种信息恐惧,导致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即使在一些不方便的场合也会~遍遍地私下查看手机。

60后和70后的人社会网络更大,社交也更频繁,他们获取社会资本的资源也更多,正是由于如此,他们的手机依赖也更加严重,所以,他们每晚都开机和经常开机的人数要明显高于8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幻听现象也更加严重。

(三)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保罗?莱文森在“补偿性媒介”理论嘲中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从而赢得人们的高度青睐,其发展趋势的迅猛高于其他一切媒介。它逐步占领了人们的所有时间,包括休闲时间。手机的来电以及短信铃声已经高度融八人们的生活,以至于稍有缺席便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就像保罗?莱文森所说的那样,手机铃声拥有深厚的共鸣之根,无论在私下场合还是公共场合,都会长期受到人们的注意,不可能受到怠慢网。当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便很难再摆脱它的控制力,手机就是这样。最明显的例证是:人们的手机幻听现象很普遍,无论是80后的人,还是60后、70后的人,有过幻听经历的比例都高达90%左右。

四、启示

手机媒介已成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体,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导致人们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之前,对手机媒介就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因此,有必要找出一些方法来减轻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感,从而更加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手机媒介。

注释

(D8(J后大学生系河南大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

②60后和70后人群系《周口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

③社会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他将之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参考文献

【1】http://w、^,w.chinallews.com.cn/it/oocw/news/2008/02一O

2/1154801.shtm】

【2】【61|美1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

息化新纪元指南》,f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P.254~255

【3】蒙雨:《缓解你的“手机依赖症”》,h叩://dlib.c出.net/kJlS5

0/scdbsearch/cdbindex.aspx

【4】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rJ01

f51靖呜、刘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

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U】.《新闻知识》,

2008,(06)

[7l【美1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

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78 ̄79

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梁娜, 杨烁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东南传播SOUTHEAST COMMUNICATION2009(3)3次

参考文献(10条)

1.查看详情

2.保罗·莱文森;何道宽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2006

3.蒙雨 缓解你的"手机依赖症"

4.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 消费社会 2001

5.靖鸣;刘锐 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期刊论文]-新闻知识2008(06)

6.保罗·莱文森;何道宽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2006

7.保罗·莱文森;何道宽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2004

8.80后大学生系河南大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

9.60后和70后人群系《周口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

10.社会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他将之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孙华忠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调查[期刊论文]-商情2010(24)

2. 王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2010(9)

3. 你有没有患上"手机依赖症"[期刊论文]-医药与保健2010,18(6)

4. 汤敏佳 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10(1)

5. 黄林娟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4)

6. 房敏.FANG Min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理性分析[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1)

7. 杜立操.熊少青.DU Li-Cao.XIONG Shao-Qing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

8. 安雅 远离手机依赖症[期刊论文]-绿色中国2007(22)

9. 王芳.李然.路雅.张福龙.Wang Fang.Li Ran.Lu Ya.Zhang Fu-long 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

10. 手机依赖症[期刊论文]-科学与文化2006(7)

引证文献(3条)

1.赵福才.李林波.王永亮.孙琦 利用手机网络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期刊论文]-中国冶金教育 2011(6)

2.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 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期刊论文]-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1)

3.袁潇.风笑天 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 2011(4)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dncb200903039.asp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