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部 陈工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

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经典诵读工程,更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让孩子自幼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更能为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总目标2中提出小学生要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让小学教育阶段真正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最重要的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20xx年9月在教学处熊主任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构建》总课题引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组,该课题旨在小学部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经典诵读”)。其构建方式是从低年级起步,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诵读教学实验开始,让学生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诵读学习。估计学生到六年级诵读完以上经典内容,我们拟定的目标是50%的内容学生要能背记,90%的内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语文学习的新形式。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摸索出一些较为实用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人人是老师 处处是教室”。只要学生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小朋友!跟我念!”是导读的六字真言。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喜欢阅读并且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尽量给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享受读经的乐趣,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提高和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和学习,我们逐渐发现三种读经方式对孩子来说效果很好,对老师和学生也深有帮助。

1.化整为零法。就是把经典诵读教学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跟老师诵读某篇经典一两遍,然后开始上语文课。在念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不要求孩子能会读多少或者理解多少,而是告诉孩子今天不会读没有关系,明天会读就行;明天真的不会读老师也不会生气,相信你一定会读的;在这样反复的等待中孩子也就顺理成章的能阅读了,并且阅读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发现从事经典诵读的孩子,阅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阅读的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不但在读经方面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2.集中教学法。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又难记忆的经典诵读内容,可采用集中地学习,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探究。例如在20xx年6月份课题阶段性总结汇报课上,我执教了《千字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的主要好处表现在,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声音和图象信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来感受领悟其独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声音、图象以及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孩子各项感官参与教学,孩子不但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和识字能力也大有好处。集中教学不但对孩子深有益处,对教师提高个人的素养也非常有帮助。在诵读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多的为经典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深的折服,从中汲取了更为丰厚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3.采用各种唱游、讲故事的方式在无形中熏陶孩子,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的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并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课题的开展满足了孩子在一定的程度上课外阅读的需要,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老师采取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大大提高。而经典的本身无形当中对孩子高尚道德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专家的意见分歧,课程导向不够明朗。

在现实的生活中“读经”究竟是出路还是问题?一些资深专家对读经的问题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所以在从事读经这项科研课题上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矛盾。魏英敏教授曾说“在二十一世纪向东方文化寻求智慧,对于拯救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从全球意义来看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王炳照教授却说“我担心,诵读经典容易在客观上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儿童在不理解的时候,简单、机械的背诵,在没有讲清楚、又缺乏科学的指导下,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机械的记忆,容易受消极东西的影响”;褚卫中教授也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经典诵读更多的是关注于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道德养成和教化功能,相对忽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方式”。

认真分析,他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究竟“读经”是出路还是问题;如果是出路怎样更好的对于经典中一些陈旧的不够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进行取舍;怎样探究出一些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是从事这项科研课题的最大问题所在,希望有关专家、领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2.教师本身素质有限,缺乏有力的科研指导。

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有人说“十年能造就一片树林,百年才能造就一个绅士”。我不是绅士,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影响去造就绅士。希望经典诵读这项伟大的工程能引领我和我的孩子通向人生最精彩的旅程。(有删节)

 

第二篇: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终结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终结报告(续)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的原则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严格意义上讲,古典诗文实验研究不能偏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正确轨道,同时还要注重诵读内容的选择确定和诵读数量安排的科学性,否则势必会出现不该有的偏差。

2、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学以致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为了学生积累学识和丰富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从爱读古诗到喜欢学会试着用自己的笔通过写诗歌的形式抒发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丰富情感。

3、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的形式、格律、韵律、语言等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包含着高尚、深刻、纯朴、影响久远的为人处世、做人做事以致于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诸方面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坚持这一原则就能更好地坚持既注重智育教育,又注重德育教育。

4、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如果在这里边巧妙地添加必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极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化,如经典诗词书法条幅,师生自创的诗画,播放和演唱古典诗词名曲,这对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文化课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保证实验研究效果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实验研究分二个阶段进行的,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1、前期实验准备工作。

在20xx年月实验项目报告申请批下来之后,于我们20xx年8月—20xx年7月期间,我们首先组建了课题实验研究组织机构,确定了5所实验学校的六个实验年级的学生和30多名实验教师

参与实验工作。

其二是我们多方筹集资金近两万元,购买了古诗文经典诵读DVD光盘、DVD影碟机、彩色电视的资料和设备,同时责承专人编写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1-4册,为顺利进入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做了充分的物质方面的准备。

其三是我们及时组织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实验培训,从思

想上、观念上、技术上等各个方面都为实验研究的顺利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

2、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自20xx年8月起至20xx年7月,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全员全身心投入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

(1)教师的提高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和古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教师丰厚个人文学积淀、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和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形的运行载体,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校根据教师的需求和课题实验的需要,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开题培训计划,有效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全面提高。

①、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课题培训,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快速成长。

自20xx年8月,我校正式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作为“十五”期间研究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培养民族精神为核心目标,坚持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文学修养、品德修养和实验研究能力。

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曾经有过许多困惑,其中有实验教材的选择与编印、读的方式与方法、时间的安排与运用、评价的手段与途径等等。学校课题组本着全体试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课题实验特点,确定了研究培训主题,即“通过课题实验培训,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由于实验覆盖面比较大,涵盖了五所学校一至六年级三是个教学班的所有学生,除了除了语文学科这一主阵地以外,还辐射了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因此,实验教师群体比较大,涉及的面比较广,为了保证实验研究效果,我们要求全体试验教师群策群力,互助合作,广开言路,多角度探索实验研究途径。课题研究培训为教师实际操作解决了很多共性的困惑。我们这张课题实验研究形式多样化,如组织公开课,写实验反思;鼓励教师设计教案,撰写论文,提供交流的机会,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成长。课题立项三年来,

实验教师一步步走向成熟,正确的培训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育创新潜能的发挥,还充分培养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品位和能力。

②、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实验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首先,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组织教师人人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深层次的研读过古典经书,古诗文的功底都比较薄。所以,我校首先从抓教师的自身学习入手,提出要求全体实验教师开展古典诗文、经书活动,尽快丰富自身的古典文学积淀,为了让教师学有目标我们确定了一下学习内容,如《历代诗歌选》、《唐宋诗词宣讲》、《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与基础教育》、《诗词鉴赏》,四书中的《论语》、《大学》、《中庸》等。通过学习,使教师的视野开阔了,以往的困惑及时得到了解决,因此对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实验的意义更加明确了,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也有了新的的思考,进而增强了实验研究的信心。

其二,研讨交流,鼓励教师人人参与,造就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

教师的研讨交流是研究的核心,它有利于加强教师相互间的切磋与协作,有利于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在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过程中,集体备课是研讨交流中最直接的有效方式,我们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主动参与探索课题实验的最佳途径,让教师们通过实践深刻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课题的研究不是某个教师的个体行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教师处在集体研究的良好气氛、良好环境中,不同学科多人参与,让教师在学科整合这一大的实验空间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之间紧合作的气氛也更浓了。在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的阶段性总结汇报活动中,从诗文的背诵,故事的表演,诗词歌曲的演唱,书法及诗配画等成果中,都明确而充分的体现出,实验教师不仅能够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三,反思教学,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型教师。

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是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每天早读时间诵读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法、学法利用公开课的方式进行交流,课后教师再进行一堂课的个人反思,听课教师集体分析、谈论、评议,探索古诗文教学内容的上课模式,总结不同年龄阶段班级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教学

方法。经过三年时间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师惊人的成长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研,而教师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它能使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成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的有生力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生力军。

教师教学自我反思是建立于教学与实验基础上的思考与研究,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起点,也是最终目标,贯穿实验过程的自始至终,是我校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反思使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古诗文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推进,最后在总结经验和撰写经典论文中形成教师们沉淀集体的结晶,形成个体的思想,经过三年时间的实践,大部分实验教师都在科研意识和科研理念方面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思想者。

(2)学生的提高

诵读实验在各个实验班展开一年来,实验班的老师们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贯始终,重在自悟”的方法,利用平时早读课和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有的在各班教室黑板前开设“每周一诗”栏目,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有的把诗文打印成题签的形式发给学生。在教法上,主要采用“理解记忆式”教学法,低年级将教师的教学语言简化为六个字——跟我读,说意思;中年级段采取自荐小助手领读、自由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语言归结为九个字——我领读,你讨论,师点拨;高年级段采取程度高的学生师范朗读、集体讨论说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最后选择最好的记忆方法作为自己背诵的方法,归结为十二个字——听我读、说感悟、选方法、记牢固。刚开始由各班老师领读,发展到后来由小助手组织同学诵读,组织讨论。每学期进入总复习前,班主任都要指导学生把一学期诵读的全部诗文进行归类整理,连同以往在课本中学过的及自己课外背诵过的一起整理编辑成册,作为图书资料收藏起来。

为了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促进实验活动顺利的、高质量地开展,实验教师们想出了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如为了加强对诗文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各实验班级都组织学生把那些有故事情节的诗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像贺之章的《回乡偶书》,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后汉书·乐羊子妻》,《卖油翁》等都改编成了不同形式的短剧,情节离奇而又合乎情理,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再现了诗文的意境和场景,又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同时还更有效的丰富了学生的在校文化生活,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现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能力。

还有的实验教师把学生背诵过的诗文编写成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的节目来表演,还有的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比赛,看谁会背的诗最多。

再如有的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教学生演唱和欣赏古典诗词名歌名曲,编排舞蹈,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喜爱,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美的熏陶。

再如各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书法和诗文意境绘画展览比赛活动,这一活动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而且更有效地使学生的书法、绘画的能力和技巧得到了充分而又良好的训练,艺术兴趣得到了培养,艺术情操受到了陶冶。学生依据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创作出了精美的作品,书法活动更能看出学生运笔的虬劲自如。

还有的实验学校开展古诗文朗读比赛活动,现代诗歌创作比赛活动,办自创诗歌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学好学科课程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更为诵好背好古诗古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课题组定期进行集中研讨,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对各个实验班的诵读作宏观上的调控和微观上的指导。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实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首先,实验班同学们每天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已形成习惯。据统计,实验班同学能背诵60多读首诗词。此外,还熟背了自编教材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书中节选的章节。同学们渐渐尝到背诵的乐趣。原来写作文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文诵读,写起作文来也能笔下生风,洋洋洒洒,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在作文时还能娴熟地引经据典了。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习作水平有较大进步的例子还有许多。统计表明,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实验班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没有开展诵读实验活动学校学生的水平,学生能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古诗文,极大地丰富了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部打算

1、从学校总体情况看,五所实验学校三十个教学班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平均掌握量较为理想,这与以班主任老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但是,从全面看情况看,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掌握诗词数量的整齐度不容乐观。今后,要把这个问题拿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首先要做工作以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加强课内、课外古诗文的背诵指导工作。另外学校课题组方面在这方面要增加平时抽查和指导,加大检测力度。

2、学校课题组计划在20xx年暑期开学将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全乡十所学校中全面铺开,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向促进,共同提高。

3、继续完善实验研究方案,建立经典古诗文诵读系列考评制度,广泛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送股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总之,在下部工作中,我校课题组将坚持持久深入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这一实验作为我校的校本课成和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地深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下去,让孩子们受益,让教师得到提高,使我乡教育教学获得全面发展。

二零零七年七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