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陶艺学号         

                                         20##-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 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一次便落选了。

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中华名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图三图四:秦始皇兵马俑)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

(图五:唐三彩马)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宋代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代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官窑釉,喻誉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换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如景德镇窑的清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如断纹,如丝成网,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

(图六七:五大官窑瓷器)

元代,景德镇陶瓷出现了我一枝独秀的局面。成功的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成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它今天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图九:青花瓷)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瓷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烧制的是白瓷,明代各个朝代都与烧造,各臻其妙。

清朝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到后来的康乾盛世,陶瓷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5、台湾莺歌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确实盛名天下,但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也有一陶瓷胜地——莺歌。一个同样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在台湾,只要提到“陶瓷”,第一个让人想到的,就是位于台北县的莺歌镇。莺歌镇以盛产陶瓷而闻名,被人们誉为”台湾的景德镇”,有台湾釉瓷之都的美称。尽管现代莺歌制陶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但传统的手工制作仍然香火不断。这也是莺歌陶在当前出口工业没落后,仍能保留活力的原因。各具特色的制陶工作室遍布莺歌,成为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陶艺作品制作   

我们的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

    1、泥塑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无比的期待。老师给了我们每人一个小围裙,真的很好看。虽然不是很值钱,但足以体现了老师的人文关怀和细致入微。完了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而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我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和以前小时候玩的泥不一样,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终于开始要玩泥巴啦!完了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做成了一个大圆的形状,老师说厚度有点厚,我就像擀面一样去让它变薄。然后,又做了很细的几根长条,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笔筒,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并且那泥老往下坠,感觉厚度都超过一厘米了,估计是烧不了,想到了这句话:说的简单做起来真难啊!!

    2、拉坯

一开始,老师讲了拉坯需要注意的事项,接着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拉坯作品,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感觉很难啊,我兴致勃勃的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感觉还不错,出来了一个成品,虽然不好看,但是厚度绝对达标,可以烧的。很高兴,期待下节课再接再厉!

第三节课,感觉更好了。不到一会儿时间,我就生产了好多好多的作品。特别的开心。看到女生们还在用力将泥扶正,由于力度不够,我赶紧过去帮忙。再看看我的作品,大部分是碗啊,口小底大的有两个,类似花瓶的也有呵,还有一个看上去跟痰盂一样,呼呼,收获颇丰啊!

    3、修坯

在拿出自己的作品后,老实说我作品这么多,还开玩笑叫我扶危救困,去帮帮那些没有成品的同学。在老师耐心细致的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以后,我们就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诚惶诚恐的拿起刀修起来了。我非常小心的将自己的作品一个一个打薄。由于作品很多,也不是很怕修坏,下刀很猛,庆幸的是第一节课只有一件作品修坏了。

第二节课,真的是很惨啊,惨不忍睹!每当一件作品就快要修好时,活生生的就碎了,而我的努里就白费了,我难过的不行了。心态越急,作品修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各种悲剧产生了!不过总算还是有几件作品幸免于难了。心情稍微可以得到些安慰。

4、上釉

我真的不想提了,我真的体会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前面陶艺课全勤的我真的没想到在这有突发情况产生。这种意外让我无比难过无比受伤。由于金融学双学位的老师加了一节课来帮我们划重点难点。在五点半下课以后,就遇上了武汉的交通高峰,从财大一直堵到了光谷啊。这么点距离几乎花了两个小时啊!我不知道给怎么办,真的很无奈。这也意味着没有了作品。我理解并且感谢的老师兢兢业业,对待学生的认真。真的希望老师能够理解我。

不过在课后我找了几个同学问了具体的上釉过程,并且在网上我还是搜到了好多上釉的视频,狠狠地把这节课补了。虽然没有实践来的那么真切,但我觉得对我的帮助会很大。所谓上釉就是在烧制陶、瓷器时,首先应该烧制毛胚,烧好后拿出来上釉,然后再烧。釉有很多种,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烧制成有玻璃光泽可分为结晶釉裂纹釉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陶艺欣赏课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略知一二了,以后再去景德镇以及宜昌的时候再也不会一窍不通了。在课堂上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在陶艺制作课上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伴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我们的感觉真的很不错,再次谢谢老师的的贴心入微。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对我以后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第二,往往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简单,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实。在陶艺课上不仅收获了感悟,而且收获了快乐。总的说来陶艺制作是是一门相当有趣课程,老师的生动讲解,让我至今难忘,真心希望这门课能火上加火,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之一。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更古人的技术差距不止被甩一两条街了。

再次,我也觉得培养我们欣赏陶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陶艺欣赏课,除了向我们讲解介绍中国的灿烂陶艺文化,向我们灌输陶艺知识,我们使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陶艺外,也应该培养我们对陶艺的欣赏力,也就是向我们介绍陶艺的鉴赏欣赏方法。“授之以渔”,然后对陶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用这些知识去深入了解陶艺,有了自主的见解和看法,这也应该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篇: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

遥想起今年二三月选课的时候,我们班很多人都选择了陶艺欣赏与制作课,但超过一半的都未能选上。而我幸运的选上了陶艺课,为此我兴奋了很久。如今,只有七周的陶艺课已经结课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陶器的基本知识,更被中国陶器源远流长的历史所折服。

一、 陶艺欣赏 心得

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老师带领我们从距今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一路走到了元代的景德镇陶器。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唐三彩。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而在这诸多的唐三彩珍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唐三彩马与三彩陶骆驼载乐俑。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19xx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三彩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不是如此。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除了数量较多的三彩马,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有它独特的风格。它通高58厘米,长43厘米,19xx年陕西西安墓葬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此三彩乘驼乐俑,为唐随葬明器,骆驼全身白色,背上执一长方形毡子,毡子边缘蓝色,中间刻划菱形纹,分施赭、绿、蓝、白各色相间的釉彩,背上驾成平台,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各执笙、箫、琵琶、竖琴、托、拍板、排箫,皆作演奏状。乐队中间站一翩翩歌舞的长袖女俑左手空奉,右臂后摆。匠思巧运,造型新颖,形态逼真,令人仿佛耳闻悠扬悦耳的乐曲。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二、陶艺制作 心得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陶艺制作课。虽然是在星期天的早上,让我必须放弃仅有的一星期两次的充足睡眠时间中的一次;虽然是在东区的陶艺制作室,离我的居住地北区差了近两公里的距离;虽然每次陶艺制作课后,我都得回去再洗几件衣服……但我仍甘之若饴。

第一次的课,我们练习的是陶艺制作中的古老技法——盘条。以前暑假时,我曾与同学去家乡的陶吧玩陶土。所以这节课,我也算是驾轻就熟,又一次的制作了一个“体型较大”的陶罐。虽然精巧不足,但好歹容量有余。只希望它在经过日后的风干、上釉、高温烧制的过程中不要出现老师所说的“层层坍塌”的事故。

而后的两次拉坯课,真可以用“既爱又恨”来形容了。原本想象中的这个环节是最有感觉的:陶土随着机器的不断转动,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一件近似于艺术品的陶坯出来了。但可惜,陶土转是在转,却丝毫不受自己控制。仅是陶土扶正这一环节就弄得我焦头烂额,每次不是力量大了就是力量小了,更甚至还真的出现了“陶土下架”的尴尬事。在专业人员手中很听话的陶土,在我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物体。真是有苦说不出啊。好不容易算是扶正了陶土,造型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本意是想做一个细长的小花瓶,但每每到它那细长的颈部,陶土就鬼使神差地断裂。这样持续了五六次,我终于放弃了这个高难度的工作,退而求其次打算做一个笔筒。笔筒虽说不会有花瓶那么美观,但好歹也是有很强的实用性嘛。但笔筒也远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壁的厚度显得太粗犷了,就是高度不够。最终成型的“笔筒”也有点抽象派的艺术感……

修坯的课本来对我来说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拉坯的作品不多。于是,我开始秉承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开始了对我的作品一一的加工。

一个厚度大概有1.5厘米的盘或碗硬是被我修成了近似于0.5厘米厚,还没等我洋洋得意一阵子,“巨型碗”便只能作为小型花盆了——底穿了。看着我手刃的作品,我实在想不出来我是多用力把它给弄穿了啊……随后的几件作品,我充分地吸取了经验,即使粗犷点,也要保持它的完整性!

最后的上釉课,我将我的六件作品都上了不同的颜色。本来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结局啊,可惜我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一个小螃蟹被我不小心在补水的时候,摔成了三份……抱着“救死扶伤、能做一件是一件”的精神,我只得厚着脸皮央求老师在其中还算完整的螃蟹部分上上彩釉,也算是一个残缺的纪念吧。

转眼,几周的制作课就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喜到悲,从茫然无措到渐入佳境。课程已经结束,但我相信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亲手制作的几个陶瓷作品,还有对一件事的专注感和对陶艺更深层次的感知。

三、课程 建议

1、陶艺制作课时,除了展现一些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外,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展示一些失败的作品。让学生真正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这样比仅用口头表达更有印象,能使学生少犯相同错误。

2、适当扩大每个班放作品的面积。有些同学太高产,会导致作品放置时太拥挤,作品可能会在碰撞中变形。

20xx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