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

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

从大三才刚刚开始接触音乐美学这门课程,课程虽短却学习到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在课堂上面,书本上面,课程上面都能获取各种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知识。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从字面文本意义上来观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也是比较学理化并有些抽象的词汇,非专业学人恐就字面理解也会具有差异性与困难。当我们走进音乐厅,直面感性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赞扬还是批评,它总是已经随着作品音响的进行而在聆听者的内心中产生了一种对作品的内心触动——即已经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听觉内容”。这样一种由音乐作品而引起的“听觉内容”是伴随着音响的进行而在观众的内心中产生的,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感受性的内容是音乐音响传达给观众的一种音乐内容呢?如果我们承认了它是音乐所具有的一种内容,那么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聆听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性内容呢?这些看似简单肤浅的问题,却是最本质并难以完全回答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音乐是否具有内容,音乐的织体形式本身是否又具有自我客观意义上的“形式内容”?我们常讲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除去审美主体客观的听觉心理与自我客观存在的听觉感性审美规律之外,就音乐客体即音乐结构上的形式逻辑而言,它是否具有音乐客体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内容呢?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这两种听觉感受的来源是否可能本来就存在于音响的客观规律之中呢?即音响自我的形式逻辑中已经存在了音响明亮柔和的物理性结构规律,它不以人的听觉变幻为转移。如果这样一种形式意味上的内容客观存在,那么,仅就音乐形式客体而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承认音乐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由此,即使是音乐的形式也同样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内容。而形式意味上的内容涉及到音乐作品的历史流变与方法变迁,作曲家采取什么样的作曲方法论就决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织体结构形式,从而也就意味着会出现什么样形式意义上的内容。与作曲家作曲方法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及其

形式织体构造毫无疑问也会受到作曲家人本意识与审美情态理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作曲家的方法论与美学观念的选择直接导致了音乐作品的整体技术形态构造。值得特别说明并需要大家关注与讨论的是作曲家的人本意识与审美理想是社会物化及人化的产物,它是在社会历史影响下兼及对人本生态的思考而形成的,带有深度的社会性内容与历史意义,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必定带有深刻的社会因素,从而,也就不会逃脱社会性的内容与史论意义。正因为如此,完全否定音乐的内容,否定音乐作品的历史性意义而宣称音乐作品的纯粹形式意味是肯定站不住脚的!更何况,音乐自身的形式逻辑也包含着形式意味上的逻辑内容与方法论内涵。

在这里我想讲讲我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正如人类的意识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一样,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也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出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还只说到了问题的一半,另一半是,从主体方面说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音乐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这还要取决于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即使是生活在音乐艺术获得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假如没有音乐审美的实践,没有对音乐艺术的长期接触,那么他就不可能具有音乐审美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可能感知的程度为限。”① 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的一种主体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人的主观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只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音乐的审美意识才会发生。“一方面为了使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而另方面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

必要的。”② 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照中产生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肯定的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这就是我们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根源及其发生所持的基本观点。

人的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又会反转来影响和促进音乐美的发展,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特别是音乐家的音乐审美意识的高度发展,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音乐艺术本身就是音乐审美意识的物化,是音乐审美创造的结晶。音乐审美意识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音乐美的创造之中。由于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与非具象性的特点,它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更多的是以主观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态度的方式来进行,即更多的是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因此,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审美意识的参与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音乐审美意识的积极参与,音乐美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美和人的思想情感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音乐审美意识的作用还表现在它对现实生活美、对人的思想情感美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音乐审美意识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音乐美的创造,并且能够通过丰富人的思想情感的美来增进现实生活的美。音乐审美意识的积极作用正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篇:美学价值与美学学习

美学价值与美学学习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种。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以艺术形式来展现美学,但不深入研究艺术,我们对美学的认识不能完全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研究艺术中与哲学相关的问题。美学是在哲学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是对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美学不是一种只研究表面东西的学科,是一种系统的哲学研究.为我们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提供了理论,它使我们再欣赏艺术品的同时,还增添了对其内在艺术价值思考,同时它又反应出同时期得文化艺术水平。对美的追求,不同的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精神追求,如果你喜欢它就说明你认可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并以之为美。

美,在不同时代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美学的哲学意义是在追寻其带给世人的启迪。也许,短时间内你的美学价值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我坚信,是美的艺术终究会在艺术的殿堂发光发亮。在此,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美学不等同于美术,它是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所以不要认为,美学就是教你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欣赏名画。

美学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

使人生审美化。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所以他也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一切。不仅衡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也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性格、语言、行为等等,以及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规范、政治经济制度和知识理论体系等等。

美学的关键在于审美,审美是人的解放,所以在其中人体验到自由幸福。所以美和幸福,作为经验形态、经验事实,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没有人的解放就没有美,同样,没有人的解放也不会有人的幸福。人的解放的标志,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而人的个性的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恰恰表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幸福,和追求幸福的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方式(个体和整体的统一就是使这种不同成为构成别人幸福的条件)。所以也没有一个现成的、客观的幸福模式,可以作为某个乌托邦赠送给一切人的礼物。

现代美学,作为一门以美感经验为中心,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研究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特别是研究美和审美行为以及它们对人的作用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有其共同的原则基础:它们都力肯定和实现人的本质——自由,走着一条共同的自由之路,所以它们都把人的解放程度,看作是人的本质实现程度的标志。它们都认为自由的实现,也就是人的存在与本制裁的统一,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之进入经验形态,也就是美。所以美中,也表现出艺术与人的统一 。

我们学习美学是为了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思想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首先,我们学习美学能够让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美产生的根源,从而更好的去追求美,体验美、创造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不断的追求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美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我们与美学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学习美学,会激发我们创造美、学习美的兴趣,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欲望。

其次,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审美观,能够使我们以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观直接引导着人们怎么样去欣赏美、创造美。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明辨美与丑的界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再者,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只有学习美学,才能在认知没得过程中,体验和理解这些美学能力,才能够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最后,学习美学有利于我们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掌握美学理论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工作就职,而且有助于我们逻辑思维的培养。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需要我们用美学逻辑去分析、去体会。

学习美学,需要我们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需要我们了解美学历史;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够是自己的美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对于美学学习,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以自身的经历来置身于美学,从而更好的去学习美学。获得美学引导后在回归现实生活,以美学的审美观来创造自己的人生,在此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综合素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美学的学习对我们很重要,同时也可以把我们的审美观发展到最极致的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