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学习心得

读《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有感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正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韩愈在《师说》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迈出校门就会发现,他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一部分过时了。因此,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师容易学习到的一般是学科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而难以学习到教学技术、技巧,更谈不上学习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技能了。

认真读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共向读者介绍了名师授课的四十二个经典细节,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名言引入——观点阐述——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培养策略引路”这样的序列进行介绍,真可谓是名言观点吸引人,案例分析耐寻味,策略引领指方向。

如何让课程内容充实紧凑,生动有趣,能让学生爱听,是每一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总是以一副严谨而不苟言笑的面孔出现,上课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很难引人入胜。这本书通过案例评析的形式,在授课的方法手段上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观点。例如:用风趣幽默的授课语言“粘”住学生;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程保持耳目一新的新鲜感;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思索,充分发挥想象;把游戏带进学习,寓教于乐;恰当的运用板书与教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新颖的方法颠覆了死板、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

1

诚然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授课方式,但是相比于书中的名师们,我的授课方式显得缺乏新意。新时代的老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与授课水平。倘若把三尺讲台比作一个微型舞台,那么,一个称职的老师既要是一个好编剧又要是一个好演员。 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之处,在于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义了教学的目的与作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可能有一部分已经过时。如何让教学的作用能一直延续,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只是受用于一时,取决于教师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如书中所云:“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过去我们教育工作者总认为,把书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完全的教授给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职责。而这种落后的“填鸭”式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更多的是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说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大都惊呼:“我在学校里什么也没学到,老师教的东西都没用。”的原因。作为老师,我们在听到这种声音时,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学生们会有这种抱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如果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的头脑里只有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完全不能用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非依赖性。我们的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确实存在着缺陷,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外国学者曾对中外学生做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中国的小孩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会提问!老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常会询问台下的同学有没有问题,外国的小孩都会踊跃的提问,而中国的小孩都缄默不语。这种现象是中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老师按照教材上课, 2

老师讲的肯定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种严格、保守的教学方式残酷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学生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所以问题都找不出来,更不敢对书本和老师说“不”。这也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是教育的缺陷导致了能力的缺陷。

本书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取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指导多于传授,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比如某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针对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解答与启发。老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展开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展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人教授的学科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过去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们用形形色色的公式和定理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在各类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只会解答数学习题,却不能灵活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去解决具体问题。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各种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将知识点贯串形成知识网络。再配合适当的练习,学生必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数学这门课的特色是在于它重逻辑、重条理,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其实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思考。

明确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名师》里的名师们为我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其细节之一《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这种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的课程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让人感觉沉闷而压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苟言 3

笑,不积极发言,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课上得更生动,使我们的语言组织得更幽默,轻松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生活上入手,先要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要学会开朗的面对每一件事,对学生不能倚老卖老,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关心爱护他们,平时更应该从生活当中发掘幽默的素材。而另两篇细节《肢体语言,此处无声胜有声》和《让课堂语言激情四溢》让我有深深的同感,对学生的每一个肯定的眼神,赞扬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着他,让肢体语言,为你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传神。擅长使用肢体语言,能让你许多在教学语言中不能精确表达的意思,更好的表达出来,一次次的真实的情感交流中,学生就觉得自己与老师是朋友,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很容易地主动走进了情意融融的学习活动中,正所谓“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的精髓之处在于互通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还有一篇《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对我的感触也颇深,“启发”二字,在孔子的的原话中,“启”是“开其意”的意思,指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仍不能领悟时,需要教师从旁开启,导以思路,使学生能够登堂入室,探寻奥秘。“发”是指“达其辞”之意,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导以思路后心有所悟难以表达时,教师给予诱导,使其能把思维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开其意”是内化,“达其辞”是外化,即凭借内部语言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的思路进行思考,然后将思维结果进行丰富,整理,外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启”是因,“发”是果。教师“启”得好,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发”有效,激活思维。还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扩散思维,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思考问题,扩大思维的发散度,增加思维容量。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放松,思维更积极,想象更丰富。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真正成功的秘 4

诀,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也是发明创新的摇篮。

翻阅书本,品读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观点,分享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足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授课经典细节魅力所在。更让我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吸引我们的孩子,什么才能真正吸引孩子,那就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教育能力,既包括“热心、幽默、诚实、正值??”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作为战斗在新课程改革最前线的现代教师,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我们应脚踏实地实施更轻松愉快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阅读,在书中,我们能发现智慧的火花,读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并检查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开拓我的眼界,丰富思维,发现好的教育方法,并将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第二篇: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钱菊芝 我认真阅读最近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

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