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美学概论学习心得

学号:090203434227 姓名:易万良

上第一节美学概论时,就听美学老师说他自己不想上这门课了,当时我就凌乱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心里不知道是欣慰还是诧异,我们是最后一批美学老师教的学生?受宠若惊!

说实话,我感觉美学老师挺有特点的,因为我第一次见老师是用word代替ppt来讲课的,可见美学老师的打字速度相当地娴熟,不禁肃然起敬,但不知道老师是没有备课还是这就是老师一贯的教学作风。不管怎样,美学老师上课质量还是不错的,课程调理的很不错,经常会举生活的例子,使我们本来看课本都似懂非懂的美学原理调理清晰了很多,这点老师是很值得我们赞扬的。

美学概论,就像他的名字那样,一听就觉的是一种很概括的一门学问,真的要去说清楚他恐怕很难,就如美学老师说的:“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美学这门学问太深奥了!”“什么是美?”美学老师经常用这个问句作为开头来讲课,也许最使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老师的这一句。

说了这么废话,接下来就要说说着学期我们上的美学概论选修课,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就像上面说的,美学老师大多都是利用讲诉现实中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而说明什么是美的。只是美学老师讲的故事太多了,所以我只能自己说说什么是美了。

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要研究美学,就该知道“美是什么”。本人才疏学浅,怎能班门弄斧。只想用笨拙的笔,白话的文字,道出关于“美是什么”的愚人拙见。

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2种感觉,一个就是视觉上的,也就是通常说得饱眼福吧,那样的美应该多了一些表观的感觉;还有一种就是精神上的感

觉的美,我想那种美应该裹了一些欣赏在里面。因为感觉在变所以美也就在变。有的人认为相貌上的美是最重要最直观的美;有的人认为心灵上的美是最可爱最长久的美。无论哪种美,这些想法和个人对美德定义都是不无道理的。可你是否注意到还有另一种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既可是短暂的也可是永恒的,那就是青春的美。无论一个人的相貌如何,环境如何,只要心灵还有一片洁净,还有一些年轻的气息那就是美的。这种是可贵的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有时当你看到一个相貌平平的,毫无特别的年轻人走在街上时, 就会有一种清新感,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那就是青春的美,新鲜朝气在他或她的身上的每一个部份跳跃,那种美是无法描述的。 因为她有的不仅仅是美,而是希望,是一种对未来无比美好的憧憬。那年迈的人就没有了"年轻"的美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人老心不老,从一个鹤冠童颜的老人身上散发出的朝气和年轻更是无与伦比的。即使在他或她临死的最后一刻,只要始终保存着这一丝美好,都是美的。

美需要有存在这一大前提,这里我说的存在并不仅限于物质社会里的存在,而是包括精神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有时候人会因为凭空的想象而产生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而人所想象的场景很有可能是在物质社会中找不出来的,但是不能因为他在物质世界中的“不存在”就否定掉“它是美的”这一客观事实。所以说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菜肴美,是因为它色香味俱全,所以菜肴的美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一并体验得出的。如果说美是一种被感知的存在,那么感知美的手段就是感官的体验。

我们只学了8周的美学课,只是学到了美学的一点点皮毛,美学真的是一门很难得到一个统一说法的学问,就算是美学专家也是对于美学的问

题避而不答,可见,美学是在我们生活中逐渐发掘的,也就是说,只有渐渐的在生活中慢慢发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定义。

所以要是真的要把“美”完全的弄清楚,看来是一向很艰巨的工程,就像是人的大脑一样,就连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东西,我们自身也只能发挥大脑极小的功能,他还有很多位置的能力需要我们发掘,这也许就跟美联系起来了,是不是我们的大脑越发达,我们发现美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或者说原本不美的变成美的,原本美得变成不美的,这也都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我们需要学的都东西很多,需要发掘的东西也很多,我们也不会放弃对于美的发掘,加强其理解,加深美的定义。

 

第二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的概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之 中,逐渐地培育着人类自身感受美的能力;在发现自然对象美的同时,建构 起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快意又培植了人类求美的渴望。 可以说,人类爱美之心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

人类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贝壳、动物尖锐的牙齿、骨珠、石珠等串成项链,以装饰自身。尽管蒙昧时代人们的这种装饰,还带有诸如护身符之类的意念。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先民爱美之心的一种原始形态。孟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②我们还可以补充说:食常饱,必求美;衣常暖,必求丽。这是人之常情。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美化自身开始的。民间有一个谚语,叫“人丑用 衣培,髻丑用花傍。”又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尽管这是夸大之词, 但说的正是人们意识到服装头饰等,对人类的美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作 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但人类还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美化的追求,随着 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念;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加 重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义。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息过对美的探索。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哲学为指导,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解释美,企图对美找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然而, 对美是什么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才可能是美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还可能走向唯心主义。唯有真正承认美的客观性,承认美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从美的事物中探求美是什么,才可能通向发现美的真谛的道路。

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

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仅仅一种直线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但困难,并不等于不可知,只要我们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从美的事物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人类一定能发现美的秘密,对美作出科学的,为人们所共识的答案。

美怎样产生

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产生于审美经验之中。

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惟一见证。其一,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是否存在,美的现象只能出现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它是“惟一的见证”。其二,如果一个事物与人没有发生审美经验关系,我们便无法断定它美或者不美。一朵花、一幅画,如果不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它仍是一件物理体。你不阅读《红楼梦》,不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它只是置于书架上纸制品。至于它的内容是否美,你是不知道的,是无法断定的。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见证。其三,审美经验出于何处?只能出现于人的活动中。只有人才有审美经验,其它任何事物都没有审美经验,这正是美的现象属于人的根据所在。

美在哪里

美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美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这与原有的认识还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限制和范围,对我们感性的认识做出科学的归纳:只有在人类审美活动当中,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我们通常都认为审美对象就是人,只有人才会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审美客体等于审美对象,但是审美主体不等于人。具体来说,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是正在审美的人,夸张些说,是那种陶醉于美而忘掉了一切的人。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美发现美而去感受美的,只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能说的上是审美主体。

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美学,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发现美的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在学习美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灵美是否属于美学范畴?美学是感受之学,感受都是用心去感受,美也是用心去感受,那么,一个感受美的心是否属于美学?我想美不一定是具象的,抽象的意识的美也是能够让我们欣赏和感受的。这只是个人的鄙见。

对于美学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值得我们领悟和认识的学科。虽然学习的不深,但是让我们能做个审美的客体,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我们审美趣味,加深对审美的理解,拥有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以上是我对美学的些许学习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