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感

大学生心理课后感

大学生心理课感想,老实说,在学大学生心理课之前,我还是挺混乱的。受伤的时候会很伤心,成功的时候又会洋洋得意。特别是到了大学之后,自己得意和失意的周期极短,大致为周期反复,自己也很无奈。大学生心理课这门课早早的就想上的,老觉得心理学很古老也很神秘。 看过弗洛伊德的传记,了解了一点心理学的知识,看了一些心理学的电影,觉得心理学更加难以捉摸了。 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课程学习,我大体上了解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原理,并被心理学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所折服。 尽管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最为神奇的催眠(我所认为的),但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我们分享的那些调节情绪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已经很值得我慢慢体味的了。

现在,我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在心理上遇到麻烦(沮丧、不快)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跳出意气用事的躯壳,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用逻辑理性去驾驭思想,而不是被情绪驱动着去郁闷,去彷徨。 高中的那段时间是挺自卑的,大概是因为压力大的缘故吧。 很敏感所以更容易受挫。不管做哪一件事情,小到等车没等到,也会很生气,郁闷半天,总是在心里重复这样一个声音: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我却做不到呢? 很受伤的花很多时间去疗伤。 现在,上来心理课之后,开始懂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好多事并不是自己的错。 尽管是个女生,特别伤心委屈的时候,找个朋友说说,或者藏个角落好好哭哭,跟老爸老妈好好撒撒娇,总之,不能让无名火腐蚀了自己本该阳光的心灵; 生病或者其他原因,干什么都不在状态的时候,不要老是去苛刻自己,没什么的,只是因为生病的缘故,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看到自己的短处的时候,不要总是在心里怨天尤人或者自惭形秽,用行动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吧,在某一方面,我才是最棒的!

我曾经看了一本书,叫做《20秒看破人心》,当时觉得挺邪乎的。 现在觉得,有点相信了。 潜意识控制的行为,很多时候会暴露出对方很多想法的。出于更加了解别人思想的目的,也许当中还有好多其他原因吧,我对心理学很是入迷。但是,真正到正规心理学课之后才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近年来,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但有相当一部分恋爱者的恋爱心理不正常。然尔恋爱婚姻又是大多数人一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与追求的人生目标。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恋爱心理特点、规律及当代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知识,才能把这场恋爱谈好。通过老师的疏导,使我了解了大学生恋爱观。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学》的学习,我不仅增长了不少心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调节心理问题,我知道了爱情的本质;知道了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知道了怎样才能谈好一场恋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可以给人以激情,爱可以给人以力量,因此爱对人是相当重要的。但草草恋爱又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恋爱之前需要认清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一队男女之间建立在性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现在大学生恋爱特点是:爱得快,失去爱也很快。曾经在网上听宁波大学学生处处长严建雯说:“现在的大学声谈恋爱很快进入状态,但消失地也快。他们把从影视媒体中看来的情节加以模仿,从不做过多的设想。这样短暂的爱情只会双方带来伤害。” 很多大学生由于恋爱而忘记了自己来到大学的任务,忘记了自己本质是什么?还忘记了刚来时父母的教诲,

忘记了父母的期望!

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失恋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处理方法。

通过学习,使我给自己了一个定位,是我认识到什么是恋爱

1、摆正爱情与学业的位置,作到两者兼顾,两不误。

在恋爱之前要向导自己是一个学生,那么学习便是学生的天职,那才对的起自己是个学生。恋爱是,要向导爱情三要素中的“责任”首当其冲,而要负得起这个责任,靠得是能力,而能力是靠不断地学习和锻炼。因此恋爱生活中,学习这个环节相当重要。若不然,为爱情而荒废了学业,那到头来什么本领都没学到,找不到好工作,承担不起对恋人的责任,那你们的爱情就毫无力量,也就宣告失败。相反你学到了,负起了责任,也就保住了爱情。

2、树立正确是恋爱观才是关键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在文章开头已说过,此处不再详谈。其次要理智的选择终生伴侣,寻求志同道合的爱情,这样爱情才更可能长久。

3、要有正确的心理素质

为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相信爱情,但不迷信爱情。相信天长地久的真正爱情是存在的,但期望它会超越一切是不现实的。

主动和理解的心态,以主动的姿态,自信的追求爱情,而不会让爱情一自己的追求失当而葬送。

具有爱的能力。爱的能力包括付出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宽容的能力和自我承担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有一点心理弹性,了解一点爱情心理,有一点经济基础。

4、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

为减少情感纠纷中的外人非议,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恋爱道德意识,主要要做到恋爱双方相互平等。自觉承担责任,这也是爱情本质的体现。要文明相亲相爱。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

 

第二篇:第三课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课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第一框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二.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三.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第二框 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

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 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四大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常常产生厌学心理,青少年常因厌学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学习差的子女教育不当,要求不严,有的家长对子女学习失去信息,放任不管,这些做法都只会给青少年造成反感,而不能解决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 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 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列,与家庭的关系逐渐疏远,不再事事听从父母指挥,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家长或老师仍从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方面,另外,在经济上,青少年由于 社交需要,很希望自己支配一些钱和物,但他们的经济又没有独立,这种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常使青少年的情绪不愉快,甚至形成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

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 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4.易有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强,这种心理状态使他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例如吸烟,中学时期常受家庭、伙伴、社会的影响,比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会吸烟。他们常由于烦恼,想从吸烟中得到精神放松和乐趣,又认为吸烟可以显出魅力成熟,认为男青年吸烟显得有男子汉气概,女青少年吸烟意味着男女平等,与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烟还常伴有学习成绩下降或无心学习,同时沾染喝酒习惯,以及其他不良习惯等很容易走下坡。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2.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3.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4.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5.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6.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7.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8.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四、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

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 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学习与探究:

1.中学生为什么应该学习心理知识?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4.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第一框 因材施教 巧解心理难题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

1.克服自卑 增强自信

自卑心理经常会出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表现在后进生身上,还会表现在优等生身上。后进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埋怨而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优等生由于各方面都表现良好,久而久之便会认为自己应该做好每一件事情,然而,实际上他们难免遭遇挫折,因此他们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

有一位高中生,纪律差、学习成绩差、爱打架,经常遭到冷遇,逐渐产生了“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一个偶然的机会,班主任发现,他不仅歌唱得特别好,而且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学校的艺术节上,班主任主动给他报了名,并积极联系音乐教师为他辅导。结果,他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此后,又让他协助班主任组织了运动会。他全力以赴,赢得了同学们的赞扬,班主任也在班里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从此,他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自信对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作为班主任,我们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2.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来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和学生谈心,使他们敞开心扉,愿意向教师倾诉。我们一定要找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王蕾是一个可爱的女生,她虽然成绩优异、能力强,但是凡事都要斤斤计较。有一段时间她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女孩,班主任采取了笔谈的方法。先给她写了一张小纸条:“你最近怎么了,愿意和我说说吗?”很快便有了回音,她在信中谈到了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的很多想法。

班主任认真地给她回了一封信,信的结尾写着:“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过分地斤斤计较只会失去更多。”

此后,这个女生有了很大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改了不少。

可见,要想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家校合作 其乐融融

学生心理负担重,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而且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照顾,从而导致了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我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交换意见,找出病因,争取密切合作。

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才能更为容易地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框 日记疗法 授之以渔

一天,上完心理课后,一位女生交给老师一封信,让老师帮她解决心理问题。 老师:

您好。在生活中,我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人,总是有许多没用的想法。老师发的保险卡交给父母了吗,放在哪了?其实,父母早就收好了,但我总是控制不住反复想。

心里总有解不开的结,很烦。总担心家里的事,总觉得有很大压力,自己变得特别累。也许是我爸爸出国的原因,使我感到家庭给我的压力很大。这些事,我都不知道找谁倾诉,天天都想发泄,大哭一场,可是怕影响别人,所以就全部憋在心里,很难受。

老师,请您帮我分析一下,我是怎么样的心理好吗?

小鹿

看完这封信,老师约小鹿来到心理咨询室。这一次,没有给小鹿进行常规的心理辅导,而是教给她一套利用日记进行情感发泄的方法,并让她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找老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小鹿专门找到老师表示感谢:“老师,您教给我的方法太好了。我现在心情特别好,学习也进步了。”

在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有过不少这样的案例。运用日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一套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

运用日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应有一套完整的方案。通过摸索和实践,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日记主题:学生只有在应对不利形势,特别是面对那些一直困扰他们,而又不愿或不能和别人交流时,将其作为成长日记的主题写下来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写作方法:复述事件,即发生了什么;情绪认识,即给我带来什么感觉;情绪分析,即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注意事项:花十五分钟全身心投入写作,挖掘内心感受;不要考虑语言是否优美、句子是否完整,要随心所欲;发泄负性情绪,写完就不要再去看;体会写完后的内心感受,感受不好要及时找原因;要持之以恒,每天写一点。

除上述三点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指导,并对日记进行批改。在小鹿的案例中,尽管小鹿的表达能力好,但老师还是批改了四五篇日记,同时又作了两次具体指导。对于那些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借助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来达成我们的咨询目标。一般经过三个月的时间,都会收到我们满意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了日记疗法的学生,今后能更有办法应对成长中的挫折,更能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第三框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

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 “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时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所谓的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有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作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给别人了解。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再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道。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象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过去的历史,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的动力。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

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

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这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道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有办法让他们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是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上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如果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我不知道…….

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

学生:(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

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

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我有办法让她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那些天分?

学生:我……好象……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在想,我好象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

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象有办法让他们买……

学生:老师,大学的那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挥?

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unpack),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叙事心理治疗给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1.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辩、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象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反思的空间。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只能强行接受,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家庭与师生基于亲密的生活接触,让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教师与父母的责任重大,谨慎使用这样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班级或家庭或中部分的“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解决其问题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贯彻老师或 父母“真知灼见”的规定或预测,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应以找出一种看似最佳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改变行为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试图理解学生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对其个人人生意义的看法,让学生明白其行为与主流价值间的落差从何而来?协助学生思考应如何面对主流定义下的真理?进而找出自我改变的方式以及调整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学生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子女或学生发展的道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利意味。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子女或学生,而对主流“真理”的适应不良,是可能形成问题青少年的。如果方法失当,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时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生命态度、当事人的生命要求和当事人的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一件事实,因为不同的解

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例如“单亲家庭”的出生,如果认为是“成长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负面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么会成为成长的动力。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对于生命故事的咀嚼中:“如果妈妈还活着,他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教给你什么?”,在于这些咀嚼中的“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辅导和教育中,这种的发现并非无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不),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

叙事心理治疗原本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理捕手。

第四框 让心理咨询更有效

心理治疗的理论是众多的,但是,正如日本新福尚武博士在首届亚洲心理治疗国际科学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当代心理治疗的状况尽管看似内容丰富甚至很有吸引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实际上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有限的利用和低的效率,心理治疗不能充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为了更有效的心理治疗的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对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批评与解构,建构更具有时代精神精华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以解决为焦点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应运而生了。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的主要特点

1. 以解决为焦点

心理咨询是要解决问题的,但什么是问题,理论不同,理解也不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问题是精神创伤所致,行为学派认为是有效学习训练不足或奖惩不当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认为是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人本主义则认为缺乏应有的尊重接纳所致。

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建构的,且不同的心理治疗疗法、不同角度的人看问题的真相也不一致。他们在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2.系统平衡的理念

人的心理系统是平衡的,心理及行为的改变可以由黑的部分着手,去修改问题的结构,也可以由白的部分扩展,探讨问题不出现时的状态。就象阴阳太极图一样,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少一些;白的部分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改变也就发生了。

所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着重于探讨来访者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而不象通常的咨询那样把重点放在问题的修订上,是针对“白”的方向去努力,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身上已经存在的“白”,并运用他们已有的资源去改变。这是一个非常积极正向和乐观的咨询角度。

3.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认为传统的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方式而获得 “治疗”。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很难使来访者有能力回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换言之,受现代主义哲学观影响下的传统心理咨询似乎相信人的行为存在着“因一果”直线的、必然的关系,似乎认为只要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并且让来访者认知自己的病理,他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实际上,这种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的咨询策略,不但使来访者无法摆脱自我的限制,也使其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

相对而言,后现代哲学观并不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便能达到咨询目的,而认为来访者必须通过自身积极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与互动性。这种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主体间性、主体

精神与价值以及多元化与互动性等思想,对心理咨询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主要体现在:

(1)“问题症状”有时也具有正向功能

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弱点,有时也存在有正向功能。

小孩在学校打架滋事、问题不断,看起来这个孩子真是问题学生。但是深入探究其家庭背景之后,老师发现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互不往来,只有在孩子出事时,父母双方才会一同来到学校,而孩子的幻想中仍然希望父母有一天能重修好,所以他透过打架滋事来完成他的梦想。

在这个案例中,打架滋事虽然是个问题症状,但是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一个正向的期待,有它的功能存在。协助学生寻求更好的方法取代打架滋事,而又能保有其正向的期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的精神在于不仅看到问题症状,更能看到其背后的正向功能。

(2)个体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在许多咨询理论中,都把咨询师视为专家,由他来诊断来访者的行为,并设定咨询的目标。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中,咨询师的工作之一是协助来访者自己去设定改变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把来访者视为解决他自己问题的专家,关于咨询的目标、解决的焦点,来访者自己最清楚。有时候,咨询师的确比较能综观全貌,更能掌握问题的核心所在,而来访者并未察觉,这时咨询师可以指出要点,提供建议,但最后仍要由来访者自己决定。

(3)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咨询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直处于合作的互动关系。咨询师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专家,个案则是最了解问题的专家,两者合作,就有机会使问题迎刃而解。来访者总是会说明他们如何去思考改变的发生,而当咨询师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做法时,咨询师透过一步一步与来访者的情感、想法的互动,对来访者做积极的行动引导。

二、以解决为焦点的心理咨询技巧

以解决为焦点的心理咨询技巧集中体现在下列五种类型的问句上。

1.把抱怨转化成目标

当来访者是带着问题或困难而来心理咨询,当他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心中被无助与挫折的情绪塞满,似乎情况真是糟到谷底;但如果咨询师能引导他去思考希望情况有何改变时,来访者就不再陷于抱怨,而能比较有方向地去澄清自己的期待,去思考改变的可能及寻找自己的着力点,也就是说,来访者的身心开始准备,为朝向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动员起来。所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局限于问题情境中,在心理咨询中,要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深究问题成因,咨询师的责任就是要将个案对问题抱怨的谈话,引导至正向解决问题及未来导向的谈话,与其讨论问题,不如讨论解决之道。

有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儿子来到咨询室,刚开始他们向咨询师抱怨儿子的种种不是,愈说愈气愤,似乎这儿子简直无可救药,而这个做儿子的静静坐在一角,低着头,一言不发,显得非常无奈。当父母的抱怨告一段落,咨询师问这对父母:"你们希望儿子能有些什么改变呢?"父母开始思考并试着叙述他们的期望,此时问题似乎不再那么绝望,而有了转要机,儿子也慢慢地抬起头,仔细听父母的叙述。离开咨询室时,这一家人已找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并愿意努力试试。

2.转变问句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主要是以“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这样的问句,取代“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的问句,取代探讨过去原因的问句。由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专注于朝向问题解决的历程,而非探索原因的历程,所以有可能在不探究问题原因的情形下,就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了解原因"在焦点解决短期咨

询过程中不一定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解决"的历程。

大学生小王是个身高才1.65米的大学四年级男生,沉默寡言,他不断地和咨询师说着他不喜欢目前的处境,刚刚拿到了考研的成绩,只差几分没有到分数线,学业上的表现令他很挫折,现在他的生活一团混乱,找不到可以谈心的朋友,女同学也没有正眼朝他看过。他觉得父亲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窝囊的人,自己全是遗传了父亲的一切。这时候,咨询师感到谈论问题的原因只会让小王停留在挫折的无可奈何中,小王这时候必须做些什么,使问题朝向解决的方向迈进。咨询师和小王具体探讨了“可以使问题不再继续下去”的可能,包括做好论文,积极面试,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这样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和小王一起建构了一个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境,而且讨论出不只一种的解决方向。

3.例外问句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相信任何问题都有例外,个案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要协助个案找出例外,可以让个案看到自己以能力和资源,带来问题解决的可能。当来访者叙述其整日沉溺于忧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咨询师经由来访者的叙述,其内在精神是找到例外的可能,也就是“何时忧郁不会发生?”或是“何时忧郁会少一点?”。透过研究个案做了什么而使例外情境发生,并加强、加多例外情境的发生,而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境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

小李进入咨询室时,她可能完全笼罩在他自己的问题当中,她说她的状况一直很恶劣,心理很不好。咨询师同理了小李的低落情绪后,试着问小李:“你曾经做过些什么使你的心情好一点?”小李想了半天说::“插插花的时候。”于是咨询师针对小李在情况,找到一个例外情境,深入探讨例外情境何以发生。例如:插花的乐趣是什么?你什么时候愿意去插花?怎么能够在心情不好下,还可以做得到去插花?从这个方向探索,可能就在其间发现改变的途径,发展出更多使心情改变的途径。

4.奇迹问句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经常会使用一些奇迹式问句,来鼓励来访者发现问题解决的方向。比如,咨询员会使用假设问句:“如果有一天,你睡觉醒来后有一个奇迹发生了,问题解决了(或是‘你看到问题正在解决中’),你如何得知?是否会有什么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或者使用水晶球的问句:“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的未来(或是‘可以看到你的美好的未来),你猜你可能会看到什么?”等等这些面谈的言语技巧,从而帮助来访者找寻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奇迹问句是专注未来导向的,引导来访者去看当他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他的生活景象,将来访者的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移动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这样使心理咨询和治疗更富于正向引导性和激励性,鼓舞来访者深入地澄清自己的价值,建构自己生活的意义,

5.刻度问句

刻度问句是协助来访者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中最常用的刻度问句是0到10的刻度量表,10代表所有目标都实现,而0表示最坏的可能性。借由刻度问句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已经做了什么?下一步做什么?最终的目标在哪里?例如:

分数 状况描述 咨询师和来访者探讨

10 最完美的解决 用奇迹问句鼓励来访者积极思考

7 好的、现实的结果 小的现实的改变,使问题不要干扰来访者的生活

3 来访者现在的状态 来访者现在已经做了什么

0 最坏的情境 最好不要详细探讨

三、以解决为焦点的心理咨询模式的咨询过程

如果以步骤来细分的话,可以分成五个具体步骤:

1.开场,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师与来访者合作关系的构成。

2.听取抱怨:通过循环式体温、刻度问句,将来访者的抱怨转化为目标。

3.寻找问题发生的例外:通过奇迹问句、刻度问句,发展来访者的正向资源。

4.中断休息:让来访者有时间思考自身的解决方法。

5.回馈和作业:咨询师随时鼓励、赞许来访者任何表现出正向力量、积极主动的地方,并用“任务作业或家庭作业鼓励来访者做实验练习,尝试新的改变行为,不断持续正性的良好的行为。咨询员要与来访者一同来商量如何将咨询结果落实于生活当中,这就是家庭作业的布置。咨询员要告知来访者他会协助来访者一同检视其在家庭作业的实践当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使得来访者明确不仅要为自己的改变负责,也要为咨询员的要求负责,更重要的是,来访者会有一个机会与咨询员一同再次检视他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他所可能遇到的难题,透过家庭作业追踪策略的运用,来访者对自身改变的信心将逐渐增强。

四、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的应用

1.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种短期的咨询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较简便和容易掌握的。特别是对一般性的适应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能比较有效和快捷地处理。另外,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一些理念和技巧,比如系统平衡的理念、积极正向关注的观念、挖掘当事人自身已有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的方法及将抱怨转化为目标、转变问句、例外问句、奇迹问句及刻度问句等提问技巧,都是值得咨询师掌握的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和其他咨询模式共同应用,值得其他咨询模式借鉴。

2.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适用于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在学校情境中的心理咨询,其对象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困扰等问题而来求助。在问题的性质上多属于适应性问题,而且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没有太多深层的东西,因此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咨询模式比较适合于他们。另外,学生的咨询时间和次数往往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希望一次咨询就能帮助他们解决某个问题。所以,以解决为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方法和模式是比较适合他们的。

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在内心都有一种喜简去繁的倾向,即便是宗教信仰,也追求解脱上的简单、方便、快速。另外,中国人特别爱面子,较避讳“揭人伤疤”。因此,很多来访者在使在心理治疗中不情愿回顾“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没有什么”、“我也不知道”等各种理由搪塞。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指向未来的治疗理念不容易导致来访者的阻抗行为,而是关注来访者人可以做什么事来帮助找到实际效果。这种强调解决方法的,以探究和激励为本的心理疗法较符合中国人好面子而又务实的文化特点。

4.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可以与其他心理疗法一起使用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重点是解决问题,不问症状不寻找症状背后的原因,导引来访者往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真正体现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助人自助”的基本精神,且缩短了疗程,减少了治疗成本。但是此心理疗法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其一,缺乏对来访者心理困扰与障碍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可能会使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能够比较深入;其二,咨询师一开始学习和掌握此疗法较容易,但深入应用、解决较复杂的心理障碍则较难;其三:来访者人格的改变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短期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解决表层的问题,来访者如何将正向、已经成功的解决方法迁移到类似情境中,最终促进其深层的人格成长和完善需要更长期的过程及咨询师的跟进。从这些方面来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可以也应该结合其他有效的心理疗法,促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更有效地开展。

第五框 多疑惹祸 逐步化解

小轩是一名高三学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四口人,他在家里排行最小。父亲是个霸主,并且酗酒,总爱骂人,常骂家中小孩吃得太多,却又很懒惰。而他母亲是一个很软弱、没有地位的人,稍有不慎也会被父亲呵斥甚至暴打。家里还有个大哥,在做生意,不常在家。

小轩自述,现在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严重影响了学习情绪。他说,如果别人碰了他一下,他就会认为别人是把什么不好的东西弄到了他的身上,不由地就去拍几下;当他走进教室,看到别人在聊天,他会认为别人是在背后议论他;他还常担心自己会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引起别人的误解或反感;有时班上有东西被偷了或是什么东西被破坏了,他也会想,别人会不会把自己与这件事情联系起来……

近来小轩怀疑的内容就更离谱了。小轩的大哥做一些小生意,有时候小轩会想:如果大哥在外面得罪了别人,会不会报复在自己身上?如果哪一天大哥的生意亏本了,别人会不会抢自己的钱呢?虽然母亲安慰他说:“那个是你的大哥,怎么可能做出伤害你的事呢?”但他依然提心吊胆。

准备阶段:

造成小轩目前这种症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与不和谐家庭氛围使小轩没有安全感。父亲常年累月的责骂,甚至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使得小轩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严重缺乏自我安全感。同时也让他形成了自卑、怯懦、畏缩、被动、敏感、过分自我关注、独立性差等心理行为,这些都是多疑个性的基础。而母亲的冷眼旁观和大哥的不闻不问,强化了小轩多疑个性的发展,加深了他对别人的不信任。

紧张的高三备考生活也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前途命运感到担心和焦虑。在这些特定事件的激活下,小轩个性上的弱点就显现出来。

治疗阶段:

结合小轩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辅导方案并建议他接受长期的心理辅导。

精神分析疗法。妥善处理小轩被父亲批评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会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所以小轩父亲每一次对他的批评,都会给他的心蒙上一层阴影。

在这一阶段,引导来访者自由联想,回顾童年的经历。你的父亲在怎样的情境下会骂你,又是怎样骂你的?希望帮助小轩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同时,把当时心中不敢表达的怨恨、恐惧、委曲、痛苦等负性情绪充分地在想象中进行宣泄。

告诉小轩,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父亲的批评并非是你真的错了,你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的责任都往身上揽。父亲责骂你和你的大哥,甚至还会动手打你的母亲,这一切说明,你的父亲喜欢通过指责别人来为自己的无能负责。错在父亲,你要把责任还给他。

认知疗法。质疑小轩想法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小轩遇事习惯性地往不好的方面去找原因,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方面。对于别人随意说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他总是要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别人是不是议论自己,是不是看不起自己,是不是在想什么坏主意算计自己?这种过度联想、过度推理的思维方式源于他不合理的认知。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价值式、质疑式、夸张式的辩论,让他对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及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动摇。

师:你记得你喜欢“联想”的心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轩:好像是从初二开始的。那时候我们家出了一点事故,花了好多的钱,连学费都是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借来的,我感觉很没面子,当时想:那些交了住宿费的同学会怎样看我呢,他们会说我坏话吗,他们会不会因此打我、杀我?越想越恐惧。

师:班上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交住宿费吗?

轩:可能不止吧!好像还有一些同学的家庭比我们家还要困难。

师:那你是否知道哪些同学也没有交住宿费呢?

轩:不知道。

师:那别人怎么知道你没有交住宿费?

轩:我猜他们应该知道我没交吧!感觉他们看我的眼光有点异样。

师:假如他们因为你没交住宿费打你,但后来会受到学校的处分,或者他们杀你,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你觉得他们值得吗?

轩:不值得。

后续阶段:

小轩之所以表现出事事恐惧、人人可疑的心理,主要是个性使然。而这个性又正是其父母十几年来长期塑造的结果。所以,要多次与小轩的家长交谈,使他们明白,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信奉棍棒政策,适当的民主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长时期批评孩子,不仅会使他们对批评产生恐惧感,甚至出现悲剧性的后果。小轩还需要积极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此,建议他的班主任及同学多帮助他。

咨询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经过一学期的治疗,小轩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好了。

第六框 勇于面对现实 克服畏难心理

学生心理自述:我怎么觉得高考复习这么难好像没有哪一门轻松!比如说语言,内容广,记忆多,写作文枯燥乏味,似乎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也很难有明显的起色;数学嘛也不容易,很难蒙混过关,环环相扣,一步不慎,满题皆非,而那些拐弯抹角的难题更是弄得你头痛不已;我“最恨”的还是英语,什么单词、语法啊,死记硬背的太多,最伤脑筋。

一、心理剖析 战胜心理恐惧,则“难”可转化为“易”!

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和面对难题,这可能是人性中的最大误区之一。其实这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具有畏难情绪者往往会在无意中夸大困难,实际上各门课程并没有你所想像的那么难!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过来人”是怎么使外语从“难”转“易”的经验吧。高一时对英语十分厌恶,感到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后来经老师指点后,换成大声地朗读,多读一些即文章,一天读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尽管并不是有意识地记单词,然而单词、词组很快就记住了;日子一长,奇迹也就出现了,语感大增强,做题又快又准,高考时,阅读理解部分竟拿了满分。

这位同学后来深有感慨地说,“自从心理上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后,就越发感到英语不难学了!”当然,其他课程也与英语一样,如果你预先把某门课程看成很难,那么你自然就会“避难就易”,可能因此而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敢有所尝试。故在面对难题时,首先要战胜心理上的这种“预期恐惧”,这样才能化难为易,最终战胜困难。

二、心理忠告

1.积极面对现实问题,走出自我心理盲区!

一般来说,我们内心越是难于启齿,越是想逃避的问题,就越是自己的弱点所在。难题、错题可以毫无掩饰地告诉我们自己缺少什么和需要补充什么,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难题与错误给考生带来一些最直截了当的启示,我们只有设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难题,学习才能有所进步;而一味地回避问题,只能使问题积少成多。

2.认识高考难题存在的客观性,但高考复习时却不要专攻难题!

高考试题一般分难、中、易三档,三档试题的比例一般为2:5:3,或者说是2:6:2,但不管哪种比例,中低档题都占全卷的70%~80%。也就是说,如果卷面是120分,那么难题就只占30分。

因此,高考试题虽然有部分难题,但高考总复习应当首先从中低档开始,即从基础题开始。即使是实力很强的考生,也应当从中低当题入手,然后再逐步提高复习的难度。从每年

试题得分与失分统计数字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容易题丢分多。难题得分少是正常现象,而容易题丢分多就不正常了。真正拉开考生之间档次的主要是中低档试题,故打好基础是提高高考总分的一个有效方法。

3.要从过去的“错题”、“难题”中吸取教训。

在复习中要重视“错题”的复习,如果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还要定期翻阅错题,对各种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再正确地做一遍,以绝“后患”。

第七框 完形治疗法的技术

完形治疗法的技术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更敏锐的察觉力、体验内在的冲突、解决不一致性和两极化的问题、突破构成阻碍的僵局,以解决未完成事件。皮尔斯等人对完形治疗法的一些技术曾有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

1、对话练习。

2、空椅子技术。

3、绕圈子。

4、我负责。

5、投射。

6、倒转。

7、预演。

8、夸张。

9、感觉留置。

10、完形梦境治疗

1.1对话练习(the dialogue exercise)

如前所述,完形治疗目标就是要使一个人的功能获得整合,进而容纳其人格特质中被否定及拒绝的一面。治疗者尤其注意当事人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而人格功能主要可分成“优势”(top-dog)及“劣势”(under-dog)两极,因此治疗的重点也就在于此两者之间的拉锯上。

通常胜利者代表了正直、权威、道德、命令、主宰及操纵,就好像一对“挑剔的父母”,他们用“应该”、“必须”的心态来困扰人,并且以灾难性的威力操纵别人。相对的,失败者则是借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被保卫、歉疚、无助、懦弱无能等方式来牵制着对方,所表现的是被动的一面,是不负责任、藉词逃避的一面,胜利者与失败者间即通过这种不同的方式争斗以期获得控制权。这样的争斗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承诺和解决方式无法执行,为什么懒散的习性持续不改等。霸道的胜利者常以命令的方式教别人如此这般,而失败者则带挑战性地像扮演一个不服从的顽童。在这种为夺得控制权而斗争的情况下,就使得个体分裂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两部分,双方始终争战不歇,为的是要争取自己的存在。

上述人格中双方对立的冲突即导因于内射机制的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个人常把他人(通常是父母)的观点纳入自我体系中,皮尔斯认为一个人必须,同时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汲取别人的观点和特质,但是若未经自身批判而全盘接受他人的价值观是很危险的,因如此将会阻碍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所以一个人对自己所投入的内射,必须小心察觉是否会戕害自我系统和阻碍自我人格整合。

1.2空椅子(empty-chair)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使当事人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控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失败者,而让当事人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这项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当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

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当事人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当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同时此技术会协助当事人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藉此他们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去体验它,而非仅止于对讨论而已。此外,这个技术是要藉此帮助当事人去了解情感是他们真正的一部份。例如,当事人说“感觉好像我的父亲在我体内!”当当事人抑制着内在父母式的内射作用,而用以惩罚和控制自己时,这个内射作用将使“自我折磨”的程序持续不断。

前述两个相对势力间的对话,目的在于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皮尔斯认为其他治疗法过于强调改变,当事人也才能根本地去除自我折磨的困扰。由于当事人内心存在着许多冲突,导致他们不时地进行自我对话的游戏。

1.3绕圈子(making the rounds)

此项完形治疗技术包括要求团体中的某位成员走到他人面前向对方说话,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达成面质、冒险、表达自我、试验新行为模式、促进成长及改变。当治疗者觉得某位参与者的问题有必要使其面对团体中的每一成员时,不妨用此技术。例如,某位成员可能说道:”我已经在这里坐了好久,心想参与,但又不敢,因为对这里的人无法信赖,而且我认为不值得因我而占用团体的时间。”这时治疗者或可答道:”你是否愿意现在就做一点事,以使自己更为投入,并去获得自信和别人的信任吗?”如果他回答得很肯定,那么治疗者就可建议:现在,到处去转一圈,然后到每个人的面前说:“我不信任你,因为??”这样,凡是能帮助个体投入,并采取某些动作以消除恐惧的点子都可以创新发明。

1.4“我负责??”(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治疗者也许会要求当事人在每个陈述之后加上“而且我会为它负责。”例如,“我觉得无聊,但我会为我的无聊负责。”“我现在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但我会为我的不知道负责。”“我觉得受到排斥及孤独,但我会为此种受排斥感负责。”此种技术的进行可有效拓展个人的感觉领域,同时帮助个人接纳和认识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尽管这项技术蛮机械化的,但却颇具意义。

1.5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实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却不愿看见也不愿接纳的。一个人往往会花费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动机转嫁到别人身上,因此,在团体里,当某人在说别人的时候,常常说是他自己本身属性的投射。在投射的历程中,治疗者会要求说“我无法信任你”这句话的人去扮演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变成别人以便能够发现不信任原来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换言之,治疗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试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团体中对别人的叙述。

1.6倒转技术(the reversal technique )

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常是其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治疗者可要求这类因过分胆怯而痛苦的人,试着在团体中扮演一个爱表现的人。在过去经历的案例中,曾有位妇女,她除了糖衣食物外对其他食物都表厌恶,治疗者即要求她把过去的典型风格倒转过来,尽量表现与过去相反。这样做之后,她很快的就找到她喜欢的口味,亦即能够认识和接纳她的“消极面”与“积极面”。

倒转技术的进行方式在于,要求当事人潜入每件会为他带来焦虑的事件中,去与他自己已经埋没和否认的部份接触。此项技术即藉此帮助当事人能够开始去接纳从前被否定的某些个人属性。

1.7预演练习(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皮尔斯的看法,我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其实都在预演中。我们常在想象世界里预演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当实际表演开始时,因为怕自己演不好,恐惧与焦虑便

袭涌而至。由于内在的预演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们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新行为模式的意愿。

借助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方式,并彼此分享预演的情境,可使当事人更能察觉出他们内心预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进行情形,同时也使得他们更能察觉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设法去达成。此外,藉此也使得他们自己更能察觉到希望被他人赞美、接纳和喜欢的程度与范围。

1.8夸张练习 (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完形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当事人对自己身体语言所传递的微弱讯号或线索更能敏锐地察觉。虽然动作和姿势都能够藉之传递信息,但所表达的也许并不很完全。若能要求当事人重复地夸张其欲表达的动作或手势,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进而使其内在隐藏的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一些行为颇适于运用此项夸大技术,诸如:要表达痛苦或一些愤怒情感例如,抖动、弯腰缩肩、握拳、皱眉、苦瓜脸、双手盘胸等动作时,却面带不一致的微笑。以抖动为例,如果当事人告诉治疗者他的腿在抖动,治疗者此时可能会要求当事人站起来,更夸张地抖动双腿,然后为此动作作说明。

夸张练习也可应用在语言行为中。如治疗者可教当事人重复说出他想掩饰的话,且愈重复愈大声,如此常能真的使当事人开始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1.9感觉留置(Staying withThe feeling)

当事人在情感或情绪不愉快而想逃避的关键时刻,治疗者即要求对方保持着这样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当事人都想逃避恐惧或不愉快的感觉,但治疗者会藉着要求他们停留在体验到的恐惧或不愉快中,从旁鼓励他们趁机去深入探讨这些想要逃避的感觉。要去面对、体验感觉,不仅只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愿意忍受去除障碍时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经历这些之后,却能使人们有崭新的成长。

1.10完形梦境治疗(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完形治疗法并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至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对于梦境的处理方式包括:展现梦境,回忆梦境里的每个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将自己变成梦中的每一部分,尽量去表现梦境,并引出对话。由于梦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设是自我投射,做梦的人会为梦里的各个角色或短暂的际遇编造出剧本,而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些相互对立层面间的对话,当事人于是能逐渐察觉到自己情感表现的世界。

投射观念是皮尔斯梦境理论的核心,依其所见,梦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表做梦者投射的对象。他认为当事人不需要去对梦境作探索,而是要把梦当作一个剧本,然后以梦里各部分的对话来做实验。当事人若能表演出内在对立的冲突面,亦就能吸收它们的差异并整合这些对立的力量。皮尔斯同时也认为,梦是人类最自发性的表现,它不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远超过这些未完成的事务或未实现的愿望。其实每个梦都代表着一个人存在的信息和内心的挣扎,如果梦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与同化,则梦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觉。事实上,在梦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导致某程度的同化。皮尔斯认为,如果能适当地处理梦境,存在的信息就会愈清楚。在梦境中藉着显露出遗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发现人格的缺失。如果不愿去记取梦境,等于是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完形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谈论他们所遗漏的梦。

第八框 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心理分析法

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根据其心理分析人格理论创立的。主要过程包括: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抗拒分析、阐释等。针对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2、当事人中心辅导法

当事人中心辅导法的特点:强调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强调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的相互关系。当事人中心辅导法一般包括四个程序:掌握真实的经验、找回失去的信心、走出自己的天地、培养成长的能力。

3、理性——情绪辅导法

理性——情绪辅导法的过程包括: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疏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4、行为矫正法

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加以塑造的。行为矫正法在学校教育方面以针对不良行为学生为主,已发展了许多方法。

(1)交流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沟通法。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激发兴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4)冷暖结合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切不可针尖对麦芒。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日常学习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更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5)鼓励表扬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6)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结合日常学习进行心理训练。当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方法,就能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与探究:

1.怎样使用日记疗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对教育工作者有什么启发?

3.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特点和技巧。

4.怎样运用完形治疗法的技术?

5.行为矫正法应该掌握哪些主要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