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粮食科技策略的总结与分析

当前粮食科技策略的总结与分析

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来讲粮食问题始终是不可掉以轻心的大事, 必须有正确的粮食发展战略作指导。

目前我国的粮情主要为:第一, 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薄弱, 水平还低, 产量不稳且不平衡。我们虽然大体上达到了解决人民温饱的水平,加之受到交通运输能力的制约, 使地区、余缺、丰歉调节遇到困难, 就给人以“ 粮食过剩” 的假象。但即便就局部地区来说, 这也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尤其不可忽视的是, 据粗略计算, 人均口粮南方在400斤以下、北方在300斤以下的“ 老、少、边、山、穷” 地区还有数千万人口。第二, 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虽已跃居世界之冠, 但人均粮食产量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三, 总的看, 全国粮食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这只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要求且存在食物构成单一等问题。第四, 广大农民家庭存粮不是很充裕。在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的国家中, 农民家庭粮食的余缺状况对全国粮食形势影响极大。近几年粮食丰收后, 广大农家不愿多存粮, 愿卖加价粮, 因而农户存粮并不厚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且处于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二重过渡之中, 因此, 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维度的, 而是多维度的。这也是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调整明显不同的地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制度基本定型, 并相对完善, 因此, 在结构调整中, 体制上只需作很小的补充和边际上的调整, 不必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同样, 发达国家由于实现了现代化, 走出了二元经济, 也没有了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尽管有些国家的调整不限于农业一个方面, 例

如日本既要增加内需, 又要改革金融体制, 但不需进行体制的全面改革。我国面临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无论深度、广度、力度和集中度, 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不同。至于巨大的农村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资源, 更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特殊问题。中国的多维性农业结构调整, 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政策,同时也是它们解除粮食问题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这些农业政策包括粮食调控政策、粮食产业政策、粮食贸易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等。美国的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突出特点是其高度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其粮食政策可以分为两大领域:一是市场结构调整,包括反垄断措施、提高市场透明度、研究与推广措施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和保证农业市场的自由竞争,保证市场运行效率。这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间接介入。二是市场价格政策,包括价格支持政策、保护性与平抑性收购、价格补贴等。这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介入。在欧共体的农业政策中,粮食是政策的核心,也是最早实现统一市场的农产品。其粮食政策的基本原理即:以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所组成的一套政策价格为基础,以保护收购的办法来调控的办法来调控国内市场价格,以征收进口差价关税和实行出口补贴的措施来调控对外贸易。征收差价关税的目的是使世界市场的粮食无法以低于门槛价格的水平进入欧共体内部市场,从而保护欧共体内部的农民不受进口品的竞争压力。与差价关税相对应的是出口补贴措施,其目的是鼓励出口,以消除国内粮食过剩问题。澳大利亚农业的基本政策,是对农业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不对产品实行价格保护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国家干预。澳大利亚粮食供大于求,小麦大部分用于出口,其近几年

改革的目标是强调为农民赚取更多的利润和提高小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并认为“市场的力量是决定资源配置和使收入最大化到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将过去对粮食行业进行价格支持改为对最需要帮助的个人进行扶持的粮食市场的扭曲。澳大利亚对粮食产业投入以立法为依据。立法首先保证了在保护开发土地和水资源方面进行投资,二是对农用生产资料提供财政补贴,三是农业科研推广。

中国与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粮食价格与流通体系及政策方面有着诸多差异。第一,经营规模差异较大,欧共体国家的农场平均不到20公顷,美国达200公顷;而中国的粮食生产者则是千百万个小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小。第二,对农业的保护强度不同,欧共体对农业的保护强度比美国高,澳大利亚则对农业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不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国家的干预;中国对农民的收入支持主要通过价格保护予以体现,但农民承担的税赋以外的额外负担较重。第三,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不同,欧政体和美国粮食的生产和流通都具有高度经营自主权的农户和非国营部门来进行的。第四,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发展粮食产业,中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第五,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均功能齐全的粮农组织,在提高农民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有近10亿农民,却没有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1]。

同美国、欧政体、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问题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必须实行特殊的政策和要求。从粮食生产方面看,为了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国家

把农业特别是粮食作为立国的基础产业,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扶持。比如,明确提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了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政府分配的责任田几十年不变等,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从粮食流通方面,国家也制定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主要是赋予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任务的国有粮食部门的。对粮食经营者,特别是粮食部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特殊要求。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主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的形势下, 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在于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 在国家指导性计划的调节下, 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使其与国内、国际市场紧紧衔接起来, 为市场需求而生产。目前在我国, 粮食生产的主要部分仍是农民的自给性生产。它包括农民的自留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和必要的储备粮等。它们不是商品, 不进入市场。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农民自给性粮食需求在数量上还会相应增长, 质量上也会提高。但是, 这种需求是有限度的, 达到一定程度即处于饱和状态。然而, 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 所能满足的程度则主要依赖于农民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的多寡而定。只有使商品粮食的产量稳定增长, 才能为城镇人

民提供数量多、品质优的粮食, 才能为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的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才能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才能为粮食产品打人国际市场提供可能。因此, 我们所要追求的粮食稳定增长,主要是追求商品粮食的稳定增长。发展粮食的商品生产, 专业化、社会化是必由之路[2]。

实践表明, 靠“家家农副工, 户户小而全”是无法发展商品粮生产的。近年来的新鲜经验启示人们, 在农民自觉自愿、剩余劳力有出路、社会服务较完善等必要条件下, 发展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利于发挥集约经营的优势, 有利于发挥劳动力的边际效应和技术效应, 有利于解决务工与务农之间收入的差距和矛盾,,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 从而使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做到种粮也能致富。改变一定地区宜粮的自然、技术优势为商品粮优势, 建立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是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国家要发挥中央、地方、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也可吸引外资合作, 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一批大商品粮基地, 这将对全国粮食和农业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3]。各省、自治区也应自力更生建设一些中、小片商品粮基地。尤其是一些缺粮省、自治区, 如能建设一批商品粮基地, 对改变缺粮地区的供求紧张状况, 减少调入, 减轻财政负担, 增强本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力, 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应该也应该努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技术。通过技术的提高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比如3s技术的应用:遥感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全息协调栽培法在作物生产实践中已得到有效的验证.同时全息协调理论及技术还正在完善之中,它擅长于对作物生产复杂系统诸因素时空关系的整体协调和控制,但在发现和解释因素问细部关系的能力上还不强。当前.基于3S技

术的特准农业,具有降低作物的生产成本和过量施用农化产品的污染风险等优点,正在蓬勃起[1]。精确农业的核心是对变化因素进行精确管理,包括:空间因素、时间因素和预测因果[4]。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 从过去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的做法, 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在农业经济领域。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且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政府部门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 起到监督执法的作用, 以保证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 Earl R,P N W heder, B S Blackmore, R J Godwm Precision Farming—the management of variability Landwards,1996.51(4):13~18

[2] 丁声俊 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理论探讨 商业部经济研究所

[3] 何忠伟, 曾福生 论当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与策略(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2,(1):12-14

[4] Blacikmore B S A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precision farming In: Brighton Crop Protection

Conference .Pests & Diseases---1996 Vol 3:Proceeding, Brighton ,UK, Farming ;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 ,1996, 1207~ 1214

 

第二篇:当前农民培训的认识与分析

当前农民培训的认识与分析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从宝鸡农村目前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加快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民;培训

1 目前基本现状

宝鸡市总人口376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77万,农业人口众多。20xx年本人有幸作为全市科技特派员,进驻陈仓区周原镇亚子村。该村地处虢镇北塬二塬中心地区,周原镇政府西侧,属冯家山水库自流灌区,渠系设施完备,90%以上的耕地都能灌溉。亚子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村民居住集中。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500户,1986人,总耕地2326亩。农业主导产业是优质粮生产。小麦、玉米一年两季,20xx年粮食总产1617吨,农业总产值39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7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76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是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着“两低”现象即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由于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深,法律意识淡薄;科技文化知识短缺,依靠科技致富能力薄弱;缺少自主创业精神等。因而在务工工种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力型多,技能型少;普通杂工多,专业技工少;粗糙加工行业多,科技精细行业少,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为采矿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劳力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差、体力消耗大,劳务收入较低。

2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

2.1 培训难度较大

农村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组织集中培训;同时,大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短缺,务工观念并未转变,注重眼前利益,宁愿下苦力、打短工、挣现钱,也不愿花时间参加培训学一技之长。另外,由于农民培训意识普遍较差,还处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初期,培训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不强,对大规模开展培训造成了很大困难。

2.2 培训手段落后

大多数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需要。宝鸡市目前的市级和各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专业机构,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农广校目前还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普及面不广。同时,各乡镇也普遍缺少培训阵地,农村培训场所大多设在田间地头,地点不固定,缺

乏连续性。

2.3 培训内容单一

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对农民工进厂进城的就业培训,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培训相对欠缺,不能做到以需定训,培训与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外出务工者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

3 农民科技培训的几点经验和规律

3.1 拓宽培训渠道,多层次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

3.1.1 聘请专家教授,多、高层次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近几年来,宝鸡市先后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保军、王青、王秀娟、郁俊谊、王征兵,美林公司高级农艺师康锁仓,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就“农村经济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果树、草莓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在全市对农村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三个层次的培训,培训达3730人次。培养了一批有远见、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培养了一大批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的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提供了人才支撑。

3.1.2 结合项目实施,培训高级农民,培养高标准土地专家

市农业局组织市畜牧中心,市果菜局,市农技中心,市桑果站分别在陈仓区、凤翔县、眉县、千阳县和扶风县,对奶牛、果园、大棚菜专业村,实施“千名高级农民培训计划”。通过制订计划,确定培训对象,选派中高级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师资,明确培训目的等,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

3.1.3 结合行业特点,强化技能培训

市水利局以科技为支撑、以便民为目的、以培训指导咨询为手段,面向“三农”,积极开展节水灌溉、渔业养殖、水保生态等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发放《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节水和水土保持》宣传资料。发挥“宝鸡技工”和“ 西秦女”劳务品牌,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训农村人员15000人次,促进了“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 围绕主导产业,全方位搞好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围绕畜牧业大市建设,抓好奶牛、鸡、羊、猪等科学养殖、青贮饲料、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新技术培训。20xx年,陇县、陈仓区、麟游县、金台区各自结合县域特点,积极邀请省市畜牧专家办培训班。陇县组织技术人员进驻畜牧、养鸡大镇大村,蹲点开展奶畜疫病防治和禽流感预防培训,培训90多场次,培训农

民1.71万人次,确保了畜禽安全。二是结合实施优果工程,抓好果业生产“四大技术”培训。市供销社在凤翔县、扶风县组织了1000多名果农听取省专家关于苹果生产和市场营销知识讲座。三是结合绿色蔬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抓蔬菜、中药材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太白县重点对咀头镇塘口绿农公司绿色蔬菜等4个示范园和2个科技示范村进行培训。每组安排3到4名科技人员,长期驻进科技示范园,进行蔬菜育苗、病虫害防治、定植、施肥、后期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经过培训,科技示范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带动了全县标准化生产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四是围绕种植业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

3.3 强化大众媒体作用,不断扩大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覆盖面

近年来,全市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不断扩大宣传,增加深度,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今日新农村》节目,是目前我市开办时间最长、每周期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档涉农宣传的名牌专题节目。宝鸡电视台与市农民科技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信息中心联办的《农事直通车》节目,作为我市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之一,每年完成制作播放52期。紧紧围绕农村、农民、农业三大主题,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环保节能、卫生防疫、种养殖业、良种繁育、平衡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苹果四大关键技术等科技知识,涉及实用技术、新技术推广、新方法示范、典型人物、致富模式等诸多领域。

4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领导,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因此,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农民思想状况,科学制订农民教育中长期计划,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要推行目标管理,把开展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农民工培训工作会议,重点加强农业、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同时,要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4.2 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合力

要整合教育机构资源,按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的原则,将市农广校、市委党校、市职教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师资、设备、就业用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能力和外输劳动力的竞争力。要整合市场资源,大力推行“教学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运作,建设一批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方便农民就近培训,扩大就业渠道。要整合投入资源,坚持多形式、

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

4.3 创新形式,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是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采取开办“四种课堂”:一是开办“田间课堂”。由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对农民普遍需求的内容,以村为单位分批集中进行培训,对一些村、户选择的个别内容,采取“一对一”解疑培训。二是开办“流动课堂”。利用“科技大棚车”通过开展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三是开办“咨询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让农业专家实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势,在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设农业教育培训专栏,开发培训课件,特别是乡土课件,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农民的培训需要。

总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任务艰巨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复杂、问题较多,要靠长期地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寒,余思林,葛全胜.湖北省新型农民师资培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农村教育,20xx(5).

[2]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3]马桂萍.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xx(11).

 

第三篇:初二语文组期中考试分析与总结反思

本次初二期中语文试题基本符合中考题型模式,强调基础,更注重能力,是一份较有质量的试卷。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基础、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还需花大力气、有针对性地夯实、提高。 基础部分的字词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次第”这个词较陌生,“簌簌”字形较难,以后应该以专题练习的方式加强重点词注音、字形的复习巩固。默写题应该说出的很常规,都是能够预料到的重点句默写,但学生的答题习惯不好,对这类题型的高要求认识不足,基本会背,但默写准确度不高。对于此类题型,在巩固背诵的前提下,狠抓默写准确度,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和形近字、难写字的强调。以专题练习的形式不断强调、巩固,以保证送分的题目不丢分。 语言运用题失分率较高的是语段病句修改题和材料探究题。学生普遍不能正确理解解题方法,答案随意性较大,抓不住得分要点。这与题型特点和平时的同类型题训练较少有很大关系。今后将重点训练常见的几种语言运用题型,讲清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得分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6小题材料探究题属于新题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得出探究结果。

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仍非常欠缺,亟待加强方法指导和系统训练。

首先,古文阅读的得分率不高,只有50%几,主要是因为学生词解、翻译遗忘较厉害,内容又把握不准。对古文的复习,还是要突出强调重点,划出重点词解、重点句翻译,列出问题进行落实。另外还需特别强调古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其次,古诗文阅读是最近列入中考考试范围的新题型,应该加强诗词教学的系统性。引起重视,通过专题练习、复习,提高学生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再次,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的审题、析题、到文中去找答案、组织答案的习惯、方法、能力十分欠缺。比如第14、15题,答案非常浅显,只要会到文中去找答案,肯定能得分。再比如第17题,很多学生理解不了题意,其实题目也很简单。很多学生的答案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案空泛,缺乏组织,没有条理,抓不住要点。鉴于此,十分有必要多做题,多考试,通过练习强调方法、习惯,提高解题得分的能力。

三、作文书写整体依然较差,卷面不够整洁,内容缺乏深刻性,语言空泛、贫乏,随意性较大。这反映出学生的书写态度不端正,不懂得要立意深刻,语言积累少,不善于联想、想象。究其原因:一是态度随意,二是不善于积累语言,三是作文训练少而不得法。今后将重点强调书写、卷面,加强作文的专题指导,加大主题训练量,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总体来看,这次考试暴露出了初二语文在教与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关键是抓落实,在初二集体备课时,将加强讨论研究,分工合作,以专题形式逐一加以改正、提升。本学期重点落实字词、默写和文言文阅读,夯实基础。阅读能力突出审题、析题能力培养,作文重点强调书写,其他方面兼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