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话语

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题记

一直以来,把读书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小时候,读书的是为了炫耀,能够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我们敬爱的老师的赞许;长大后,读书是为了补充我们稀缺的资源,能够说出一两句那么有深度的话,完成一两篇那么比较专业的文章。从来没有想过缓下匆匆忙忙的脚步,就只要静静地坐在那里细细去欣赏,去感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穿梭在各种竞争与成绩中,游刃有余的处理着各种复杂关系,外在的风光和忙碌却掩饰不了内心的空虚与不安。特别是安静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的时候,总是会有莫名的伤感。我们背负着什么?我们需要什么?

面临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特别是对于自身发展的思考时,总是夜不能寐,艰难的做出某个决定后,却总是会迟疑,在挣扎了许久的失眠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有阳光有草坪的午后,躺在阳光中,在静谧的绿地中,我似乎听到有喃喃细语:“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我突然为之一惊,这不是我之前为了应付班级读书活动而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名句么?我随即去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贪婪的“啃”起来。

之前索然无味的文字,这时候读起来却是栩栩如生:“没有任何方

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我开始静静的,融入剧情。男女主人公在面对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中不断探寻着生命的价值。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这让我想起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让我看到,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打底,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

我的思绪随着这本书的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展??

原来,书是会说话的,这个困境让我明白,书确实是心灵导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位置,因为机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当我感到迷惘和无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去找书,他会告诉里,你该怎样去面对??

100708022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管理Q1041 苏三

187xxxxxxxx

 

第二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

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 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