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柯话语理论分析《飞越疯人院》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2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4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5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6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7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9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

10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1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中美婚礼文化的对比分析

15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6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17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18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19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20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21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22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23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24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25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2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27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28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29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30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31 朱维之《复乐园》译本研究

32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33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4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35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3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7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38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9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40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41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试析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性格发展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 语境对翻译的限制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86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87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88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

89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90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91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92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93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9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95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96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97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98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99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100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01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102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

10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04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

10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106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107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08

109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110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1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12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113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14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115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116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

117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118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119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120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21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22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23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124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25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

126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127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

12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29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130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131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132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13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134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135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36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37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138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139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40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

141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142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43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144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145 On Symboli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

146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147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48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49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

150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151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52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15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15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56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157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5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5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60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161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162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3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64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165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166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67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68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169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70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71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172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173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

174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75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176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7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78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179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18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8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82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83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184 中西酒文化比较

185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86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187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188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189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9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191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92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93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194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95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196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9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9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99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200 冯尼格特《哈里森?伯格朗》中的反乌托邦

 

第二篇: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徐军义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

714000)

造、占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主体性被解构,是语言建构了人的本质。所谓的历史,是由人们“这样说”或“那样说”所决定的,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只是语言反复的被言说,就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和人的“本质”。另外,语言有自己的规则,但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表达言说的背后是否还有更为本质的力量,同一事实的不同言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这种连续的追问,就形成了福柯的话语理论,以探索语言、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语言变成了人们认知和分析问题的介入点,更进一步,则是对人们精神观念所接受的传统理性知识进行了质疑,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生命生存的世界真实。

福柯认为,话语构成过程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它决定着语言、观念如何相互交换等话语活动,潜在的规范要求话语如何去实践。福柯选择了一个“知识型”的概念来表达这个比话语更深层次的存在,或把它叫做“历史前提”,它决定着一个时代的话语模式,包括人的认知、理解和接受方式。德里达认为,在当代,“这里没有中心,在在场———存在的模式中,中心是不可想象的,它没有自然场所,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补替的游戏得以进行的无定点活动。……在中心和本原缺席的时刻,一切都变成话语,……即变成一个系统,在其中,中心的所指(即本原性和超验性所指)绝对不是存在于差异系统之外。这种超验性所指的缺席无限扩展了意指作用的游戏领地。……毫无疑问,去中心化已构成我们时代的总体的一部分……”[3]在福柯看来,西方从

过渡的重要哲学家。他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文学话语是不同知识、真理表达沟通的自由领域,因此,它是显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权力规律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福柯

话语

知识一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

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他称为“结构主义哲学家”,但他自己从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19xx年,57岁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简单的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1]从福柯的一生来看,福柯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的领域,探索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这样,通过研究,福柯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他的权力话语,只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福柯处于西方哲学上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化的时代,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2]福柯强调语言对人的制约,只有遵循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才能有效,否则,就是痴人说梦。在他看来,不是人在说话,相反,是话在说人,这样,传统中关于人创中,总有否定生命的倾向。自杀反而成全了意志,所以叔本华否定了它的解脱作用。

三、结语

叔本华以意志与禁欲伦理学开创了意志的非理性主义先河,在此之前哲学一直以认识论为中心,把理性视作人的主要特征,而他却把生命意志视作人的根源,这促进了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向。因受印度吠陀哲学影响非常大,他的思想中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所说的摆脱个体的局限与禅宗中“无我”十分相似,最终都达到一个无我一体的神秘之域,佛云修习佛法者乘之以道普度众生,讲的是先求个人解脱再解救世人,而叔本华却反过来将普度众生作为个人解脱的途径,由此可见叔本华的思想已经超越哲学的上限而进入宗教的领域了。然而他毕竟是悲观主义的,欲望是否导致痛苦仍未有定论,即使佛家

权力

话语权力理论

16世纪以来出现过四种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

性”作为建构文化的模式,追求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似性”,以建构相应的理性世界图式;古典主义时期以“再现也云:追求错误的东西才是痛苦的原因,而非欲望本身。禁欲能摆脱痛苦的方法也是逃避与颓废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应该发挥生命本能,积极体验与创造,虽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本身就应该喜悦与痛苦并存。后来的哲学家尼采就对他的悲观主义十分不满,于是把他的审美思想上升为形而上的慰藉,将外在的生命意志升华为内在的奋发向上超越的强力意志,使叔本华的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处处洋溢着创造光辉、超越自由的强力意志哲学。

参考文献:

[1][2][3][4][5][6][7][8][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7,378,379,455,424,455,70,307.

118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作为知识的基本形式,它促成了“人”价值和意义的诞生,当代社会以人的“无意识结构”来建构社会的知识形式,人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主体,这种双重性,内含了相互对立的因素,导致了对人认知、理解和接受世界的质疑,也促成了“人”存在的消亡。他认为在每一个时代,知识型制约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建构,它规范和引导了人如何去建构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制约着特定时期人的解释系统,如何去认知、理解和解释社会存在,它们可以互为表里。

于此,作为建构文化和解释生活存在的主体的人,都预先被这种知识型所规定好了,他们的行动只是这种知识型的具体实践和展示罢了。话语便成为生命实践最直接、最有力的呈现,分析话语和话语结构就变成对一个时代知识型的认知方式,也是对一个时代生命主体存在最有效的理解,在具体的场景中,能够发现语言如何被人们使用和语言怎样迫使人们去使用它,进而见出话语结构背后的权力较量。

话语建构没有最终的结果,解释也不会出现终极的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套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于是,当下的人不再关心“建构成什么”或“解释成什么”,而是“谁在建构”或“谁在解释”,建构或解释的主体又必须在相应的知识型中得到解释,才能说清“我”为什么这样建构或解释,实际上,建构或解释变成了对“我”的解读而具有了无限性。“我”自身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使“我”成为一个个单体,这样,建构或解释就没有了深度,却有了随意性,知识型选择了一些看似公正的话语来说明这种建构和解释的合理性,并赋予它以“法”的权力,而具有了合法性,这样,一个时代的话语权力就被建立起来了,它变成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统一的表征。生命主体在这一系统中体现相应的实践功能,他的存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否则,他将被社会“遗弃”。

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4]这些权力渗透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规范着人的存在方式。福柯提出社会选择了四种策略来控制话语的生产和实践。第一种是社会排斥,如一些社会禁忌,用生活中的“求真意志”、“求知意志”形成一套制度,以构建社会所允许的话语,而排斥或是压制其它话语。第二种是对现存的话语进行解释,以补充和说明话语的“真实”内容,如对历史的解释和补充,如“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所有的现代史都是历史”。第三种是对话语使用者施加一些限制,要求和规范他们“合理”恰当地使用话语,如一些社会体制和制度要求,限定了话语的具体表达方式。第四种是社会话语的推行,如社会教育,它是将知识和权力基于一体,以维护和修改社会对话语的支配。

话语实践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的范畴也在随话语实践而不断的扩大,生活的事实似乎就是权力话语的体现。19xx年,福柯在《理论与刑法制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权力—知识理论,传统的理论认为知识属于“真理和思想自由”的领域,在权力不发生作用的地方知

且,权力鼓励知识并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使用知识也并不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和知识是相互指涉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也不会有任何知识。”[5]这种提法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如出一辙,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权力斗争而生成知识,并建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们生成的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权力使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知识使权力具有了合理性。在人文学科中,“这些知识分支的发展都不可能与权力运作分开……人文学科的诞生是与新的权力机制的确立携手并进的,……真理无疑也是权力的一种形式”。[6]这样,真理和知识都是权力的共生体,所谓的知识、真理也只是权力的一次实践,权力离开了真理也就难以成其为权力。

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福柯的权力是指“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不是指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所享有的权力,而是指这种权力是如何行使从而拥有了权力。因此,权力的范畴渗透在实践主体中,它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所不在,一个人从出生就被这种权力所引导和规范,也只有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的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异类”,在其生存的过程中,也就是各种权力的相互斗争和实践,只有将其纳入到由权力所建构的知识和真理中,人才可能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存在方式。

福柯从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出发,把权力欲望看作是人的本能,是和人的生命紧密连接在一起,生命的运行过程,就是这种权力的体现过程,因此,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实质就是权力关系的展示。每个阶级、集团和个人都在权力关系中,他们受制于权力且行使着权力,是通过他们的知识和信仰的真理来认识和解释他们的存在。

话语一方面隐藏了权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欲望的语言,这两者借助话语实现自身,又必须在通往目的的过程中掩盖自身的存在。福柯的话语分析是一种去中心的操作,“使任何中心都丧失它的特权……它不打算恢复起源或对真理的记忆。恰恰相反,它的任务是创造差异。它不断的产生区分,实际上它是一种诊断”。[7]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结构,包含着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使属于不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主体能够在同一虚构的世界中相互交往和对话,以表现出不同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沟通和交融。作为语言艺术,文学是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实践,它和社会权力具有关联性,如英国文学理论家尹格尔顿所说:“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赋予某些种类作品的一个名称,这些作品处于被米歇尔·福柯称为‘话语实践’的整个领域之内;如果有什么确实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整个实践领域,而不仅仅只是那些有时被迫模糊地标为‘文学’的东西。”[8]文学话语实践,既是再现社会生活本身的知识系统,又潜在地表现主体自身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用和阐释,它是一个发现并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内蕴了文学价值的增值问题。

119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动画剧本创作初探

———教学中的参考性规律

455000)

动画剧本创作,是未来动画创作的基础,它可以说是工业化动画生产的起点,也是导演进行再创作的依据,是最终动画片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剧本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步骤,剧本创作的过程分为:创意—故事梗概—剧本大纲—剧本。这几步也包含了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由框架到完善的过程。

动画教育

写作基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动画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

一、新颖的视角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画产业,在动画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理性的态度逐步建立完善、严谨的动画教学理论体系。动画剧本创作在动画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制约当前动画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本文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动画剧本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以为高校动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因此,文学是在一个虚构的话语世界中包孕了生活中的权力事件,分析文学的话语构成,就是对社会生活知识、真理和权力的发现和确证,是对社会存在合理性的艺术诊断。文学在这一套完全自由的话语结构中,它

既抗拒着外来的权威,又消解了自身的权威。这样,福柯的武器就是他的话语分析,以反对权力的淫威,但也促成话语本身瓦解,艺术仅成为一种分析斗争的工具。其实,它内在地包含不可解决的悖论,只会陷入到话语的循环解释中。这样,福柯在拆解旧的意识形态规则的同时也消解了他权力话语理论的权威建构,更多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但它却合乎人们所说的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活,而问题的解决则是由政治家们来完成的。

某一时期的文本和文本章节,能见出同一阶段主要文本所具有的话语模式,作者自己也在浑然不觉中实践着这些话语权力。权力无所不在,即使在最私人化的行为和场所也会浸透权力的隐形控制,个体艺术只是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选择一些艺术策略,进行表达。福柯的话语理论强调话语规则制约个别话语存在,肯定了集体话语所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生命个体是在话语结构的世界中使用话语,他变成话语力量的体现者。艺术是多种社会权力交织的地方,是生命体自由交往的领域,也是多种知识和真理相互解释和证明存在合理性的地方。福柯也许更看重话语的历史性特点,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种种语境中的话语实践,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可以看到传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看到权力知识是如何相互说明彼此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科研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10参考文献:

[1][2][4][5][6]转引自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2,201,219,220.[3][法]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书写与差异.伦敦,1981:280.

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7][法]米歇尔·在动画剧本创作当中,编故事往往都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即采用以儿童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为特征的“动画视角”。也就是说,无论素材是什么,当它作为动画来表现对象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把儿童天马行空的幻想元素加入进去。

用“动画视角”切入故事,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历史看作是话语的构造,要寻找出历史“客观性”背后的意识形态力量,它左右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因此,有人说:“福柯求助了一种历史主义,坚持理性在历史上的不同

时期是有不同的形式。德里达则将这样一种历史化策略的结果描述为‘理性考古学’。”[9]权力是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它渗透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游戏活动,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包含了超越自身生产时空的世界图式,是具有预言性的神话构造。因此,文学话语的构成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文化话语,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可能参与社会的实践,只是以不同构造方式来呈现自身的价值。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

要:动画剧本创作是动画片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的前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制约目前动画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画剧本创作的一些方法,分别从新颖的视角、独特的人物、夸张的细节三个角度来分析动画剧本的写作规律,以为高校动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规律

动画剧本创作

1998.

[8][英]尹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9.

[9][英]罗伊博伊恩著.福柯与德里达.伦敦,1990:64.

YKZ034)

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