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经典台词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剧中经典台词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天命星象 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向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大争之世,争于实力!

什么叫邦交啊?下刀子之前的动作才叫邦交!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秦国也会下战书? 真乃天下奇闻也

不纳贡,不称臣。秦地穷困,无钱纳贡;秦人硬骨,不能折腰

国力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天之将明,其黑尤烈

虽刀剑加身而其志不改……如此节烈奇人竟为君王。

田常身为稷下名士,入秦原为游历猎奇,非但做恶政十陈,且鼓动同人离开秦国,然而秦公不以为忤,反以国士待我,人云:君以国士待我 ,我自当以国士报之,田常当以一腔热血,昭秦公之明(说罢拔剑自杀)。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临死说) 孝公与玄奇的对话:

孝公:鸟!!

玄奇:唉呀,粗粗粗。

商鞅与孝公的誓言: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君。

孝公与玄奇闯墨家:

黑卡:何为一

玄奇:一为圆 一中同长也

黑卡:何为二

玄奇:两物相异 为二

黑卡:两物相异 何能一道

玄奇:相异不相左 是为一道

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

秦孝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黑枣对太子最后说的话:

黑枣:真后悔,当初黑枣没把你拉进林子里……

老甘陇名言: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明之前,其黑尤烈!

商君和白雪的爱情誓言“不离,不弃,不移,不易”

卫鞅对公子昂说:你这个饭桶当权,对秦国有利。

魏王的名言:“道义?现在天下之大争,谁讲道义?讲道义干什么?我今天就要咬秦国这块肥肉,然后啃秦国这块骨头,谁敢奈我何?不服?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你就没有说话的资格,就只能等着做别人钻板上的鱼肉!明白吗?什么叫邦交?下刀之前的动作才叫邦交!”

商鞅与孝公船上的谈话:

商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可为何在秦这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据渭水数百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

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孝公:……

商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

何为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而眼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孝公:然而如何啊?王道?仁政?还是无为啊?

……

商鞅:法制!

卫鞅与白雪的经典爱情对白:

鞅,我比你更懂得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在抚摸他,用我的痴爱之心感知他,熟悉他的一沟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政治家,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为政为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放着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悔,你的超人品性注定你更适合创造烈烈伟绩,而不是隐居田园,去谱写生生死死的情爱奇迹。你不是陶朱公范.,你缺乏散淡超脱。你规整、严厉、追求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实际价值,所有这些,都是芜杂散漫的田园情爱所无法给你的。没有了权利,没有了权利创造国家秩序的机会,你的生命价值就会失去最灿烂的光彩,你的灵魂就会不由自

主的沉沦。当我们隐居湖边,泛舟湖海,开始了那平淡漫长的二人之旅时,你会慢慢的感到空虚无聊,寂寞难耐。并非你不爱我了,而是你最坚实的生命根基已经化成了流沙,你可能变成一个狂夫,变成一个放荡任性的游侠,去寻找新的生命刺激。你也可能变成一个酒徒,变成一个行吟诗人,将自己献给朝阳、落日、山海、林涛。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坛巨星,必然要在平凡琐细的消磨中陨落,那时候你只有一具或狂放或堕落的生命之躯,你的灵魂将无可挽回的飘泊失落。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爱的那个人已不复存在。我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怀,也将永远化成泡影。那时候,我们的田园生活,我们的诗情画意,还会有什么?

《大秦帝国》全景图 文/阏川

一部《大秦帝国》,洋洋洒洒51集,有名有姓人物近百,涉及的史实典故俯仰皆是。在这样的鸿篇巨制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是我们绝不容错过的呢?

人物志:

秦孝公:自古以来,秦孝公一直只是隐藏在商鞅变法背后的一个模糊影子。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位伟大君主坚如磐石一样的支持,商鞅变法决计不会成功。《大秦帝国》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君。少入军旅,上马可于三军之中生擒敌方主帅;危难之中继任为君,他可以忍辱负重,以求休养生息,血书国耻以奋发图强,继而以博大胸怀广招天下贤士以共图大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用人不疑,他身上集中了太多太多令人着迷的品质。然而他却没任何距离感,以至我们更愿意直呼他的名字——嬴渠梁。侯勇的表演稳重大气、浑厚有力,让秦孝公这个人物就如一座大山一样屹立于商鞅身后,成为其坚不可摧的后盾基石。

商鞅:带着满腔壮志和赤子之心,商鞅只身入秦。这是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句反复出现于剧中的话就是对他一生最高的评价。对抗世族、改变民风,大智中更显其大勇。直至最后为坚持信念欣然赴死、以身护法,商鞅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终于圆满了。有人诟病王志飞的表演略显夸张,但在那个时代,商鞅必定是飞扬的、更是特立独行的。而王志飞的确带给了我们一个过目不忘、有型有性的商鞅。

人物志:

白雪:《大秦帝国》中的女人很少,但个个都是奇女子,其中又以白雪最甚。富甲天下却轻财重情。小女子胸怀天下、其志向之高远不在商鞅、孝公等人之下。为其用情甚笃,舍生取义更是让人感慨。这简直是一个圣母玛利亚一样的人物。高圆圆一直都是清纯派的代言人,而且周身的书卷气和才女气质也与白雪的人物身份相得益彰。当然,出演这样一个人物本身就是挑战。因此就算有少许瑕疵,也完全可以理解。

玄奇: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玄奇是典型的女强人型。自幼游历天下、侠义心肠。又饱学各家经书典籍,眼界和思想均是常人不能及。而尽管与孝公一见钟情,但为了各自的事业,硬是分隔天涯,经年不见。这种气魄和毅力,也是一般女人做不到的。好在最后编剧给了她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结局,虽然孝公仙逝,但在最后的日子里,两人终于能够相守,完成了“不移、不易、不离、不弃”的誓言。苑冉的名字大家并不熟悉,但她对玄奇的演绎却恰到好处。既是个大开大合的侠女,但又不失小女子的细腻和娇羞。

荧玉:白雪和荧玉,是世间两种极品女子的代表。这有点像是张爱玲所说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同的是,在《大秦帝国》中,无论红白,

商鞅都一样珍视。敢作敢为、有魄力有担当,荧玉不愧是老秦人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只有两个信念——秦国和商鞅。为国,不惧凶险密探六国;为情,仗剑护夫心力交瘁。荧玉活得坦荡豁达,让人羡慕。齐芳不算漂亮,但一颦一笑都带着英气。

人物志:

嬴虔:受刑之前,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粗汉子。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献公病逝,真心拥戴渠梁即位,何其难得。不嫉妒、不怀疑,他支持变法是因为深信弟弟的雄才伟略,是基于真心渴望秦国的富强兴旺。为此他可以交出至高无上的权利。即便是受刑之后,他也不忘大局。闭门二十载,终于等到孝公病逝,当机立断杀商鞅泄私恨。明大局、但心胸狭窄。商鞅对嬴虔的评价再中肯不过。也正是如此,你可以不解嬴虔的怨恨,但却很难去指责他的复仇。

太后:这是个原著小说中几乎没什么笔墨的人物,在电视剧中戏份大增,自然有它的原因。渠梁即位,根基未闻,他要力保公叔锉,甚至不惜兄妹反目。正是老太后一句“娘信你”,力挽狂澜。追随夫君动荡一生,岁月留给老太后的除了皱纹和白发,还有不倒的韧劲儿和洞察世事的慧眼。也唯有她能看穿赢虔之心,临终痛下杀令。作为一个母亲,这是何等的气魄。吕中绝对是《大秦帝国》中表现最出色的演员之一。老太后一言定江山的气魄和偶尔流露出老小孩的可爱,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嬴驷:幼时离家,在公伯的教导下长大,学会认识这个时代的残酷。少时犯错,被放逐山野,本应是锦衣玉食,却不得不自力更生。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后来冷峻、果敢的秦惠文王。这其实是个比他父亲秦孝公更“狠”的角色。杀商鞅,固然是形势所迫,但很难说这里面没有他对于功高盖主的担忧。但这也是个深谋远虑、清明之君,虽深受法治所苦,但却深知法治对于秦国之大利。惟其如此,才能让秦国在孝公病逝、商鞅被决之后,尚能坚持法治不移,从而东出争雄。

人物志:

甘龙: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八个字就把老甘龙的城府和隐忍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深谋远虑和政治权谋一点不在孝公和商鞅之下,甚至远远高于他们。正是这样一个狠角色,才导致了商鞅最后车裂的结局。观众恨得牙根痒痒,也正说明了老戏骨孙飞虎演得是多么入木三分。但换个角度来看,作为老世族和三朝重臣,对于突然蹦出来的新派改革家,本身就会有着不小的偏见。更何况这个改革家的措施条条针对自己利益,但却未必看得到国家的前途(至少在他眼里是看不到的),因此甘龙的恨,固然有私恨,更多的,则是政仇。

魏惠王:这是全剧最具喜感的角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立群的表演。有喜感,但却不突兀。他即位于魏国最强大的时期,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从根本上注定了他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太有作为的君主。李立群演的妙处就在于,这明明是个昏君,但你却丝毫看不出来。甚至会觉得,他只是没有什么真正的雄心和壮志罢了。虽然天天嚷嚷着灭秦统一六国,但实际上,说不定这个魏惠王只想保住现有地位,做他的逍遥王。

庞涓:这个人物,历史上功过早有评定。文韬武略,但善妒且气量小。残害同门师弟孙膑成为了他一生抹不去的污点。然而在《大秦帝国》里,庞涓也多了我们忽略掉的一面。魏惠王说他“只会硬碰硬”,这在现代,就是一个只会干活,不会讨领导喜欢的“木头员工”。而官场上的不如意直接导致了战场上的失意。最后兵败身死,固然是孙膑奇谋,但也不能不说是魏国庙堂的助力。还有一点,庞涓是魏国唯一看清了天下大势的人,倘若魏王信他坚决灭秦,那历史也势必将改写了。

人物志

景监:他是倔强的老秦人里少有的“活络”人。假扮商人收买公子卬,密探六国搜集情报,遇到商鞅相见恨晚。直至商鞅入秦变法,景监毅然自贬官爵做一个属官。或许他并不是个出将入相的大才,但在一个国家的管理系统内,这种执行力强且忠心不二的人绝对必不可少。 车英:和景监一样,车英也是新法的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商鞅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子车一族在穆公时代遭遇不公待遇,但面临国难,

老秦人就是能把个人恩怨抛诸脑后。车英年少从军,小小年纪勇冠三军,西入戎狄打碎六国阴谋,可谓大勇之将。一路跟随孝公和商鞅变法强军,车英在剧中的重头戏似乎并不算多,但作为国家基石,治国之相和领兵之将,一个都不能少。

公子卬:贪财好色、媚君误国,这是公子卬逃不掉的判词。为财阻止灭秦,才给了孝公和商鞅变法强国的机会。贪功争爵,才使得名动天下的魏武卒全军覆没。饶是如此,他却一点不以为耻。难怪商鞅会说,有公子卬在,秦国之幸。但这个人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不尽然。魏王固然昏庸,但并不是蠢笨之人,至少他心里明白谁是大才谁是庸才。所以庞涓一死,他才会脊背发凉。但对于公子卬,他是真的信任。公子卬或许有一百个不行,但在玩弄权术、讨好君王上,智慧少有人能及。

战国事

穆公称霸:剧中秦孝公多次提到要恢复的穆公霸业,主要指的就是“秦穆公霸西戎”这件事。秦穆公在位39年,重视人才,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先后平定了西部二十几个西戎部族。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灭晋,至此秦国辟地千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穆公也就此成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商鞅在夺回河西地区和函谷关之后,已经基本恢复了穆公版图。但穆公死后强令功臣殉葬者达177人,举国悲痛。《大秦帝国》中秦孝公遇见车英后唱的《黄鸟》,就是表达秦民对子车氏三杰殉葬的哀悼和不满。

少梁之战:《大秦帝国》由少梁之战拉开序幕。秦魏交战多年,面对已经打穷了的秦国,强大的魏武卒却未能占半点便宜,不仅打平,主将公叔锉还被俘。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少梁之战却与电视剧中有些出入。公元前362年,秦国乘魏国与韩国、赵国作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孙痤,并占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这时,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在秦、韩、赵三国包围之中。为避免三国威胁,魏惠王采取不若则避之策,于次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退为进,暂时避开了三国的兵锋。 六国分秦:献公去世,孝公即位。六国欲趁新君根基未稳而出兵灭秦分之,从而造成了嬴渠梁即位就面临覆国灭族的困境。这是电视剧中很是揪心的一幕。然而其实正史中并没有对于六国分秦正统的记载。但在《资治通鉴》和《过秦论》中,却也有些端倪。《资治通鉴》所记,“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可见当时孝公初立时,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于是孝公才发愤图强。而《过秦论》中所记载的六国攻秦,却是发生在孝公病逝之后的事情了。

战国事

徙木立信:这应该是全剧观众最耳熟能详的典故。商鞅变法,唯恐国家不能取信于国人,于是立木与国都南门,讲明有能将圆木搬到北门者赏银50金。国人大都不信,于是商鞅加重赏金。最后终有人斗胆一试,将圆木搬到北门。结果立得赏金。当然,电视剧里的演绎远比课本上更生动。

商鞅变法:这也是历史课本上不可缺少的一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这也是战国时期唯一用国家政治和法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变法运动。以《强秦九论》为基础,商鞅以土地私有制为重点,大范围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普遍认为,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视剧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相当严谨,变法内容、形式、甚至分批的层次都异常考究,可见编剧之重视和功力。

围魏救赵:历史上经典的智谋之战,后成为《三十六计》之一。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赵王向齐国求救。齐王任用被庞涓陷害致残的孙膑为军师。孙膑深知庞涓为人,于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齐军不救邯郸,却攻打魏国大梁。庞涓只得班师回救。结果在桂陵山地中了齐军的埋伏,兵败而归。三十年后,齐魏再战,庞涓再次被孙膑的智谋所败,穷途末路只得自刎。至此,孙膑名扬天下。

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也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主张却与商鞅不同。除了主张法治外,他更强调的是君主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在提倡“权术”。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核制度,这种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必然招来相对的“副作用”。应该说,申不害变法也是颇有成绩的,十几年间韩国国家太平、兵力强盛。使得小小的韩国不仅能在乱世之中立足,甚至还在扩张上小有成绩。至于最后变法失败,那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电视剧中对这一情节和申不害与商鞅的关系处理的十分有趣。两人相约比试,看看谁才是法家正道。结果商鞅强秦,申不害自刎。历史上这两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交情无从考证,但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是在公元前355年,确是比商鞅晚一年。

战国事

收复河西: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穆公之时,河西是秦国腹地。而后秦国逐渐衰弱,河西遂被逐渐强大的魏国夺取。直至秦献公即位,一直把夺回河西作为毕生目标。只可惜献公生前虽在少梁大败魏军,占领庞城,但却未能收复河西。因此孝公即位后,夺取河西就成了秦国强盛之后的第一战。剧中商鞅率军一战收复河西,秦国锐士天下知。但实际上秦国收复河西整整经历了5场大战。直到孝公病逝,商鞅被杀,也没有完成。直到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任用公孙衍为帅,才真正收复河西。电视剧中的处理,或许只是为了给孝公和商鞅这对旷世君臣一个善意的安慰。

稷下论战:《大秦帝国》中最能彰显战国百家争鸣的场景,莫过于稷下学宫的论战。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不仅是齐国的文化圣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稷”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桓公在此设立学宫,故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各抒己见,互相讨论。齐威王时广开言路,人人以稷下学士自豪。及至齐宣王,稷下学宫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然而随着齐国的灭亡,稷下学宫也逃不了消亡的命运。

商鞅之死:关于商鞅之死,这也许是电视剧《大秦帝国》对史实改动最大的地方。剧中商鞅为护新法和铲除复辟欣然就死。但据《史记》记载,孝公死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出逃边界,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客舍主人拒之门外,无处容身,可谓“作法自缚”。后逃亡魏国,但魏人嫉恨他大破魏军,自然不容。最后无奈返回封地商邑,欲起兵攻郑自立为王。最终被惠文王的大军打败,就地处死,而后车裂。显然这样的结局与《大秦帝国》的基调并不相符,而且改动后对于商鞅人格的塑造,或许才是给了这位伟大改革家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

乱世情·爱情

商鞅与白雪:用千古绝恋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爱情一点不为过。甚至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编剧就是按照这个路子来写的。他们拥有最美好的相遇——原本亲近的画工小弟,暮然回首变成了佳人,这怎么看都是千古佳话的开端;还有最浪漫的相知——一个在人前显贵,一个在背后支持;更有最凄美的结局——生不同巢死同穴。白雪对商鞅的爱,已经超越了世俗之爱,超然物外。而商鞅对白雪之情,也已超越了生死。刑场上,白雪翩翩而来,商鞅一句“就等你了”,一切尽在其中。

商鞅与荧玉:荧玉爱商鞅,爱得深、爱得重。所以她能忍受新婚之夜独守新房,也能宽容商鞅心中只有白雪,甚至愿意以公主之身二女共事一夫。她只要留在商鞅身边,照顾他、保护他。但商鞅爱荧玉吗?答案可能不尽一致。荧玉的热情和率真其实任哪一个男人都会被感染的。更何况商鞅与她朝夕相伴、相濡以沫。如果说白雪是深种在商鞅心中最美的情人。那么荧玉就是渗透在商鞅血液里最鲜活的氧气。有此二女,商鞅一生足矣。

孝公与玄奇:正如秦孝公与商鞅性格的泾渭分明,他们各自的恋情也各有风采。商鞅的爱情至纯至美,而孝公与玄奇则是至贞至重。“不移、不易、不离、不弃”不仅是他们坚定的爱情誓言,更是他们艰辛情路的写照。一个为国为民耗尽心血,一个为信为义身不由已。孝公最后五脏俱竭,一半为国,一半则是为情。明明是情根深种,却只能天涯相隔。因此这两人的感情,总是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感叹。

乱世情·亲情

太后与孝公:一个是拳拳孝子,一个是舐犊情深。谁说帝王之家无亲情?相比爱情,《大秦帝国》中对于亲情的表现,或许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国之母,太后期望孝公励精图治。但作为一人之母,她又不忍渠梁如此辛苦。扁鹊诊断孝公不过半年命,老太后思

绪潮涌却也只挤出一句“渠梁太苦了”,却尽显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愧疚、心疼和无奈。正是这种浓情化不开,但却一点不造作的母子深情,让孝公与太后的戏每每都能催人泪下。

太后与嬴虔:嬴虔是渠梁庶兄,并非太后亲生子。但从小由太后养大,待如亲子。应该是老太后的教育,才有了明大义、识大体,甘心扶渠梁即位,绝不兄弟相残的嬴虔。嬴虔受刑,太后疼其不幸,却也怒其不明。嬴虔虽孝顺,但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狭窄的心胸。至此,太后与嬴虔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母子之情能说得清的了。太后一力希望化开嬴虔心中仇恨,固然是爱子情深,但更多是为了国家大业。所以临终才狠心下了杀令。当亲情危害到了国法,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时候。

嬴虔与嬴渠梁:历来帝王之家,兄弟相残者大有人在。而像嬴虔和渠梁这样的,实属不多。每当看到兄弟二人推心置腹,都让人羡慕。嬴虔粗放,直来直去;渠梁深沉,有勇有谋。因此兄弟俩的相处也难免有摩擦。渠梁每当需要嬴虔帮助的时候,总是以退为进,而变法之初嬴虔虽交出大权,但内心对渠梁也有些怀疑。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兄弟之情。直到嬴虔受刑,二人的裂缝已无法弥合。嬴虔用二十年时间等待时机,无论渠梁和商鞅谁先死,必杀另一个泄愤。而渠梁也看出了嬴虔意图,才起了杀心。但值得玩味的是,兄弟二人虽你死我活,但其实谁也没有忘掉那份亲情。只不过一个被私恨蒙住了眼睛,一个为国家硬起了心肠。

乱世情·君臣之情

秦孝公与商鞅:公如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句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像是山盟海誓的誓言,注定了孝公与商鞅后半生的生死相扶。君子一诺千金、九死不悔。嬴渠梁做到了,他用他那如海的胸襟包容了一切常人所不能容,用他那铁一样的臂膀为卫鞅的变法撑持起一片肃净的天空,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多方布置,以求身后能保卫鞅周全;卫鞅也做到了,他把毕生的才智和治国的理念化作了秦国的富庶和强大,开创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后世的褒贬作为祭品。两个人的肝胆相照成就了一方霸业。这种至诚至信、至刚至阳的君臣之谊,在今天看来,如何能不振奋人心!

强秦九论:《大秦帝国》俘获人心的九大利器 文/曼小奇

16年成书,拍摄前后历时2年。经历了雪藏、反复修改,直至3年后方才得以播出,这就是《大秦帝国》。和秦的崛起一样,电视剧《大秦帝国》也历经了波折才拨云见日。它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叹它的宏伟厚重、有人倾慕它的人物鲜明、有人着迷它的悦耳台词、更有人执着于它的真实细节……在国内观众还隐隐约约的时候,《大秦帝国》早已在海外风生水起。如今,随着《大秦帝国》的播出,这股战国争雄、西出有秦的浪潮,即将席卷而来。

两千三百年前,商鞅《强秦九论》掀开了大秦帝国崛起的序幕。今天,我们不妨借用古人的智慧,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大秦帝国》无坚不摧。

第一论:大国崛起 人心所向

从积贫积弱的危难国邦,到如日中天的西方霸主;从六国卑秦,到谈秦色变,秦国整整用了20年的岁月。期间秦孝公坚若磐石,商鞅力克万难,终成强国大业。由弱到强、由卑到贵、由贫到富,这一出卧薪尝胆、大国崛起的好戏,着实让很多人热血沸腾。

电视剧开篇,少梁之战之时,秦国是何其贫弱。身为国君,老献公布衣粗食、身无长物。而作为一个国家,军无可征之兵,民无可食之粮。这样一场关系国家存亡的大战中,连押送军粮的官吏都活活饿死。可见秦国军民之苦。乃至六国合议分秦,每人都兴致勃勃的在诺大的版图上割下一块肥肉,完全当献公他老人家和铁骨铮铮的老秦人是空气一般于无物。这对于大周王室亲封的诸侯国秦国来说,才真正是比败军丢地更大的耻辱吧。难怪秦孝公《求贤令》会哀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样一个濒临灭亡的环境里,秦国最终的崛起才更加的振奋人心。

第一论:大国崛起 人心所向

无论孝公还是商鞅,乃至嬴虔、荧玉和百万老秦人,所有人所想、所念、所作都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强秦。这样的万众一心很容易让观众也被感染甚至可以叫做被催眠。而伴随着秦国强大的步伐,观众也仿佛置身其中,与老秦人同甘共苦。等到秦国锐士全歼魏武

卒,名动天下。六国使节纷纷入秦,却再也不是二十年前的嚣张跋扈,而是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车英一句“还当我秦国是二十年前的秦国吗?”吓得六史变色。随着秦国西出天下、秦人扬眉吐气,观众也大大过了一把强国之瘾。应该说,这是《大秦帝国》这一题材和基调所必然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当然更是整部剧叙事风格和脉络发展的成功之处。

现代社会建功立业早已不能靠金戈铁马了。然而争雄之心却从未改变。相信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还是家长里短的,《大秦帝国》都能轻而易举的激起你的雄心和壮志。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渴望着这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虽然最终它的影响也可能仅限于你的精神世界而对现实世界辐射不大,但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振奋,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看《大秦帝国》看得热血沸腾、心有戚戚焉的人,相信一定会大有人在。

第二论:春秋风范 战国奇谋

《大秦帝国》开篇即言,春秋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也是最璀璨的文明生成时期。既是中国文明的启蒙史,也是文化形成的黄金时代;既是一部英雄史,也是一场人才的争夺战。华夏数千年历史,百家争鸣之千古一赞。出身地位都无关紧要,可以以己之说游说天下各诸侯间,可以隐居于山林著书立说。

剧中特地表现了一段当时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大论战,虽然未能让卫鞅找到明主,但“学风奔放,自由争鸣”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看看论战里的各门派士子,你会感到那时的人最个性张扬,那时的人最注重自我和原则,那时的人最真实,那时的人最中国。《大秦帝国》格局、气势、语言带着强烈的自由气息和浓重的古风,那不是《东风破》和《青花瓷》的中国风,而是让人心之向往高山仰止的春秋风范,战国奇谋。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留下了无数传奇,也造就了一个传奇的群体——士。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定变革秦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天下士子不入秦”的事实。下了被商鞅称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齐国名士田常做《恶政十陈》,鼓动其他士子一起弃秦,赢渠梁看到田常的才华真心挽留任用。田常感佩孝公胸襟,竟拔剑自刎以谢。孝公悲曰:真国士也!以田常当时的人气和才华是随便到某个小国都能胜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人物,但是士不仅代表学问,还代表原则、风范和气度、格局。田常以死答谢孝公,把孝公之心胸气度和求贤之心昭告天下。

如果说我们不能理解田常的行为,只能说生活在阴谋化时代的我们很难读懂那个时代了。那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和礼贤下士到让人发指的时代,也许出了问题的不是田常的脑袋,而是我们被卑俗化了的理念。

第三论:历史典故 真实原貌

徙木立信、商鞅变法、围魏救赵……当这一连串昔日历史课本上的故事一个个出现在剧中的时候,相信没有多少人忍得住能不去发掘更多的历史故事。作为一部历史剧,对于史实的考证或许是一大部分观众最乐于去做的事情。而作为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产生最多的战国时期,《大秦帝国》全面丰富的描写,可谓是给这部分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他们来挖掘。因此对于剧中史实的考证,一直是电视剧出现以来最火爆的运动。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也必然与历史真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对此,编剧孙皓辉给出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八字真言。在绝大部分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局的处理上,《大秦帝国》应该算是反映这一时代作品中最靠近史实的一部。而为了紧凑剧情、增加矛盾冲突,编剧也在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冲突上做了调整。至于某些人物的生卒年月,则改变的就更多了。比如孟子和老甘龙,明显就比历史上活的长远些。而改动最大的,当属商鞅之死。过于美化的结局一直是很多“史学派观众”反对的地方。但从整部电视剧的前后基调来看,我们其实不难理解导演和编剧这样处理的意图。无论从突出全剧主题还是商鞅的人格魅力,这样处理的效果都要好于历史真实。须知电视剧再怎么“正”,也不是历史课本,与其追求细节,不如感知大意,这或许才是看《大秦帝国》最好的态度。

除了大量史实,《大秦帝国》另一个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战国法令制度、礼仪风俗等等也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这一点在原著小说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因此作为一部更大众更通俗易懂的影像教材,《大秦帝国》还是完全够格的。

第四论:职场权术 古今大同

法家名士申不害以“弄权”闻名,而同为法家的商鞅对于他的权臣之术却不以为然。熟不知整部《大秦帝国》中复杂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甚至国与国之间、君与君之间、君与臣之间,时刻充盈着的治国之说、治学之说、治人之说,说到底,都离不开“权术”二字。而在今天的观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