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语录

国学语录

1.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3.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5.(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6.(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7.(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

.诚实谦虚

8.二、《学记》中闪烁着教学艺术的光辉

.启发诱导(善喻的艺术)

.问答的艺术

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一)《传习录》阐释了王守仁的“主体性”教育观 ,总结提炼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二)王守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提倡建立“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了较高的师德修养。(三)《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

13.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①14.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

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15.孟子的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深造自得

.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①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③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

学》)

1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①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②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④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áo),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⑥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

⑦⑧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shí)鼠五技而穷。

⑨⑩《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18.(荀子)见到善良的品行,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具有;见到不好的品行,一定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珍视它;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象被玷污了一样一定厌恶而抛弃它。所以批评我而批评得正确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因此,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接收正确的规劝并能引以为戒,这样的人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

19.荀子教育思想

.“性恶论”及教育作用

.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以儒经为教育内容

.注重“积”“渐”,“虚壹而静”,“闻见知行”的教学思想

.论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

①②2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③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独也。

大意: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顺着循性而行事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道”就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是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的地方,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21.《中庸》的教育哲学思想

.它强调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的和谐。

.教学方法的和谐。

.教育途径的和谐。

.强调“主导—主体”的和谐。 ②

《论语》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注解不一:或解为: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不满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论语》主张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论语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第二篇:国学箴言摘录

国学箴言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 译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 《进学解》 译文:白天时间不足,到了晚上点燃灯火继续学习,一年到头不间断地劳苦用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事情的迫切心情。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译文: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辛勤不懈的工作。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荀子》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

>审微于未形,御变于将来。 《朱子语类》 译文:在事物还未显露时便研察其细微之处(进行推测)在

将来的变化还未发生时就要做好准备应对。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译文:说话不讲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结果。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塞涅卡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