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演讲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谁是最可爱的人

张文武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也许大家也读过,文章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通过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发生的悲壮而伟大的战斗故事,他们以伟大而宽广的胸怀、纯洁而高尚的品格、坚韧而刚强的意志以及舍己为人、富有正义的气节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人,于是作者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作者希望在描述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的时候把他们的“可爱的品质”传播给每一个中国人。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无法亲身体会当年先辈们为保卫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澎湃激情,但先辈们“最可爱的品质”已经流淌在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我们的身边就不时发生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只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挖掘,我们就能够发现一个个“平凡的人却是最可爱的人”。

20xx年7月1日凌晨,广州白云区均禾街星泰五金市场附近,一名18岁小伙沈俊江因为追捕抢劫歹徒,而被歹徒刺伤心脏不治身亡。青年英雄沈俊江感动羊城,有近600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别这位少年英雄。

事件发生后,许多的媒体迅速地调查了沈俊江的生平:“沈俊江,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富岭村人,初中文化,父母离异,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常靠伯父和叔父的接济。16岁开始到广州打工谋生。期间经常给年迈的奶奶寄钱,过年回家给伯父叔父买衣服,给邻居小孩带小礼物??”。可以这样说,沈俊江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就像沙堆里的一粒沙子,平凡得就像海水中的一滴水珠。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当他面对不平事的时候,他选择了正义,此时,沈俊江的生命虽然已经消逝,但是他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将永留人间。有人这样说:“见义勇为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看起来只在瞬间,但抉择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出自内心自觉与必然。小伙子沈俊江平凡、朴实如泥土,从不曾想到要流芳百世、千古垂名,却用鲜血甚至生命,把瞬间铸成永恒”。是的,我认为沈俊江的身上有着“纯洁而高尚的品格、舍己为人、富有正义的气节”这样的“最可爱品质”,他虽然平凡,但他和李福根、王米贵、柳艳兵等人一样,都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当今的社会里,有着许多具有“最可爱品质”的平凡人,他们有的忘我工作、有的无私奉献、有的见义勇为,有的保家卫国,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一件件不平凡的事,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有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紧紧追随“最可爱品质”的脚步,好好学习,为报效

国家,感恩父母与老师,团结友爱同学,热爱班级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贡献力量。

2015.03.30

 

第二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时宁鸿彬教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xx年第9期 朱家林的文章)。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和。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

①学生一:我认为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打仗时的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打完仗从阵地上下来的事,而“谈话”写的是休息时的事。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包括了战士们的一切活动,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学生二:我认为这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也不同,松骨战斗写的是战场的上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路上和朝鲜老乡家里的事,防空洞谈话写的是防空洞里的事。这三个事例代表战士们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写是有代表性的。 ③学生三:我觉得这三个事例人与事也不一样。第一个事例写的是与敌人打仗,第二个事全写的是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心里话。三个事例写了集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的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所以这三具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学生四:我认为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种不贩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对朋友、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学生五:我认为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个方面的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

[评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计的妙点就在那有力的“问”: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训练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的训练的魅力。 它妙在教给了学生品味同类结构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真是“妙在这一问”。

那么,这究章竟是怎样的一“问”呢?

这个“问”,叫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它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方面的运用:

1、在课文预习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预

读的质量,加深思维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拉出课文教学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重要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

“妙在这一问”——多以美妙的教学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