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我们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青少年们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第二篇: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市一小三年级(2)班 梁全义

看了于丹阿姨感恩教育视频之后,

使我深受启发,其中一段讲了这样的

一个故事。

在于丹女儿4岁的时候,有一天,

手里拿着一个刚叠好的花篮,不小心

摔倒了,结果花篮的一角给摔碎了,

于是她哭了起来,于丹就教育女儿说:

“我们试试看修复一下花篮,是不是

要比摔坏的花篮要好看一些?”于是

于丹就从剩余的纸屑里挑出来剪成一

个美丽的方块,把摔坏的花篮给修复了,花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她的女儿非常高兴,说了这样一句话,妈妈“哭”是无能的表现,以后我再也不哭了,遇到问题我要想办法怎样去解决。于丹听了女儿的话后,非常欣慰,于是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

作为家长和教师

给孩子生命某种可能性

比给她某种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

所谓确定性,就是可以给孩子教一首唐诗,或者教孩子一种算术定理,而可能性,是建立在某一种态度上,有了可能性,未来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孩子去解决去创造!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难,都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撒娇哭鼻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0xx年12月8日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