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后感

疯子?还是英雄?

——读《堂吉诃德》有感 内容摘要:通过读这本书,发现堂吉诃德是个极其矛盾的人,他可笑而且可悲,但身上却有着很多人所没有的善良品质;他虽然行为疯癫,但却为人们展现出一个无所畏惧,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所以,是疯子还是英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矛盾,疯子,英雄,可笑,精神,真实

当这个满脸消瘦,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爱上了骑士小说,带着仅有的一匹瘦弱的老马、一柄生了锈的长矛,一个破了洞的头盔,堂吉诃德和桑丘开始了他们的出征。只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再也无法成为骑士,于是他只得以幻想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旅店老板当作寨主,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理发师当作武士,把胜利取得的铜盘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把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一路上闹了许多的笑话,吃了无数苦头。最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醒悟了过来,只可惜为时已晚。

也许初读时会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只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在我看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个既伟大而又可笑可悲的人。也许从故事本身出发思考,堂吉诃德是个愚昧的,只懂得幻想的疯子。然而,这一切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却恰恰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中精神的缺失。他所奉行的正是人们久违了的精神,一种真实的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不

是虚伪的骑士道,也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一种真诚的信仰。而途中闹出的无数笑话,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未尝不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更是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和善良。至于无所畏惧这一精神,则完全充斥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当然,他的身上还有许多别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书中,他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永不言弃。他疯疯癫癫,不切实际的另一面,就是他嫉恶如仇,总会光明正大地挑战自己的"对手"。这些都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书中另一个典型形象,桑丘。这位侍从的性格特点与他主人之间,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衬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衬托对比,而且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诃德是幻想型,那么这位侍从无疑属于现实型。他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现实利益。他有些傻,却不

是一味的傻乎乎,在“总督”任上的那一番审案,也是有那么一点智慧闪光的。

除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个两个个性突出,对比鲜明的主人公外,书中还塑造了700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描述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真实的社会。

在最后,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不如说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妥协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

所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是疯子,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而这便是这篇文章最令人悲哀的地方。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

 

第二篇:堂吉诃德读后感摘录

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那么,总体来说,作者在否定堂吉诃德荒诞的行为中带着一些歌颂和落寞,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壮的人物,因为他所坚守的准则已经不再属于正在发展的时代,也就是他落伍了,那些荒诞的行为和他的失败代表着那个充满传奇和带有一些神话色彩的功绩的世纪已经过去。而堂吉诃德是如此的理想主义,沉溺于自己的信仰中不肯放手,最终结束了他的一生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

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阿隆索.吉哈诺因阅读骑士小说而萌发成为游侠骑士,行侠仗义、助弱扶贫、扬名万世的念头,改名堂吉诃德,从此开始为人所耻笑而又艰辛的生活。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堂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堂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诃德骑士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

堂吉诃德不是傻,他读骑士传奇入了迷想当游侠骑士,做出了一次次的古怪而荒唐的举动,每一次的行动失败,没有使他清醒,相反仍然执迷不悟,直到几乎丧命,才被人抬回家来,临终时才醒悟过来。他迷恋于游侠骑士的行为,揭露了骑士传奇的荒唐和危害,尽情嘲笑了骑士理想和骑士制度。他是欧洲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按骑士传奇行事,疯疯癫癫,滑稽可笑。但是他的荒唐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他脱离实际,生活在幻觉之中,他善良的动机总是到的相反的结果。这个形象反映了作者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的弱点。

从这部小说出版以后,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骑士传奇。

堂吉诃德虽然时而疯癫,时而理智,但有时他的疯癫,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疯癫了,没有游侠骑士——似乎代表了公义的力量,这个世界就是颠倒和痴狂的,他要扭转,他也相信古代之所以辉煌,国家强盛,人民安定,就是因为游侠骑士的精神——公正、勇敢的盛行。现在,虽然公义不在,弱肉强实,统治阶层即既得利益者的腐朽和无聊——有相当多的“好心人”(就像那个公爵和他的夫人)帮助堂吉诃德的同时,也是在愚弄他,以至于自己也要疯了(天晓得是不是真疯了)。堂吉诃德的错误,就在于他的不自量力,就像他出场后第一件,也是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壮举”,向风车挑战。风车庞大有如那强大恐怖的国家机器,而他却仅有驽马、劣质盔甲和长矛,结果不言而喻,在这里,讽刺的味道更浓——可是,堂吉诃德却没有放弃,“愚昧”的继续前行,坚信自己的信念——游侠骑士永远不能见到邪恶,而不用手中锋利的宝剑去战斗。这是他的悲哀之一。

然而,堂吉诃德或者是疯狂的,但是有时候却说出哲理的话,在书中比比皆是。“在他(第二卷第十七章,绿衣人堂迭戈·德·米兰达)看来,堂吉诃德这个人说他聪明,却很疯傻,说他疯狂,却很有见地。””说起话来,堂吉诃德总是头头是道,立论正确,谈吐高雅,而他的行为,却又常常冒冒失失,疯疯傻傻,荒谬绝伦。”更奇妙的是堂吉诃德的在这个时候,“他正在这么细细猜想,自言自语时,堂吉诃德突然打断了他,说道:?堂迭戈·德·米兰达先生,您一定以为我是个荒谬的疯子吧?您这样认为,也不足为怪,因为我的行为确实是疯疯癫癫的。不过我还是希望您明白,我并不像自己行为表现出来的那么疯傻。??我认为,游侠骑士在荒野里救助一个寡妇比在朝陪伴君王的骑士在京城给一个姑娘献殷勤更了不起??后个人勇敢有余成为莽汉要比勇敢不足成胆小鬼要好。?”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类似的疯狂与明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不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

堂吉诃德所遇到的“奇事”,或者他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确定的事,全部归咎为“与我作对的坏魔法师”,这些“坏魔法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堂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谁?不是那“杜尔西内娅”,而是与“游侠精神”相呼应的精神偶像,是支持自己行“游侠精神”的支柱。但是“坏魔法师”不存在,“杜尔西内娅”也不可爱,也不是贵族小姐,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实,所以,堂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的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坚持公义,勇敢,不畏强暴,仁慈,充满爱心——最终失败了,失败在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机器都已经腐朽,不存在滋养的土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