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

篇一:蒹葭>读后感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篇二:蒹葭读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篇三:蒹葭读后感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第二篇:读《蒹葭》有感

读《蒹葭》有感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

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