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读后感——《薪火相传,杏林常春》

薪火相传,杏林常春

——《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个医德高尚的人,应有五柳先生纵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又要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热血,一旦入世致用,则心系天下苍生。正如《菜根谭》所言:“风怡浪静见人生真境,味淡声稀识心体之本然。”

最初的梦想是背着画板寻觅世间美丽的风景,用12种颜色描绘出生命的五彩斑斓。渐渐地,稍微长大些想要做一名老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然而兜兜转转,命运之神没有赐我十二种颜色,也没有给我一块黑板,只赋予我一身圣洁的白。命运,它如同我们的掌纹,曲曲折折枝枝杈杈,但始终攥在我们自己手心里。从对医学的陌生和些许排斥到了解,再到现在有些自虐般地爱上这医学生的后高三时代,时间能稀释和浓缩的东西太多了。原来,洗涤了心灵的尘埃,单色光也能折射成五彩缤纷。但愿,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起江宁和宜兴的这段岁月,能骄傲地说:“那时痛并快乐着,那时我们认真地活过。”

去年沸沸扬扬的两校合并事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个学长的话我觉得说的很是客观公正。他说:“个人的发展不是依附大学的名气,而在于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当我们出去拼搏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大学的名,而是大学的魂,大学的精神。培养个人魅力才是一所高校应给予大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需要做好的就是要保持医学生本应持有的务实、笃行、谦虚之心。”外科鼻祖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很

多事只在一念间,明辨是非,将心比心,我们只有凭自己的心才能丈量出人生的经纬度。

医学,它首先要具备一种科学精神,医学具有科学的一切素质,譬如客观、冷静、公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对于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沉默和敬畏上,建立在对生命和死亡的充分理解上,由此才衍生出一种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常说要有“一副科学脑,一颗人文心”。 医学,它没有探究亿万光年外宇宙那般的神奇,没有诗词歌赋中外文学的风光旖旎,但柳叶刀下显微镜中,自有它的大乾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也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生能做到的只是“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见习课时看到那些躺在病床上没有生气活力甚至痛苦呻吟着的人,还有平日里听到的忙碌的急救车声,心里不由得一阵压抑。面对带教老师的提问,感到猝不及防,看到病榻患者的痛苦,感到束手无策,只能这样么?所以,焚膏继晷,努力提高医术,路漫漫其修远兮……

曾经读校史,常感动于那些孜孜以求为南医奉献几十载的先驱们,感动于那一件又一件鲜活的人物事迹和他们身上耀眼闪光的品格。

涉猎广泛的曹元宇教授,不仅精通医学和化学,在书法绘画和诗词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号“黄山老民”的他着装朴素,从不吸烟酗酒,博闻强识却常常自惭不足。于是我读懂了“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南医精神,也理解了“医学生要既懂心电图,又懂五线谱”的内涵。人,是需要一点精神,一点风格!作为一个医生,要兼具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思辨,文学家的幽默,艺术

家的审美和佛学家的慈悲。19xx年赴藏医疗队的陈玉心医师,为救助一个得了支气管肺炎并伴有心力衰竭的男孩,因缺乏医疗器械就用一根粗橡皮管插进病人嘴里,对着橡皮管将病人咳不出的浓痰一口口吸出来,注射完抗菌素和强心剂后又守护了两天两夜。让我在感动之余更多地去思考自己肩上的责任。“五·二0”运动,反迁校,护校斗争……最初的记忆,不过是白与黑。我们无法那么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灰色年代里前辈们是怎样凭着满腔的热血,以一颗赤诚之心换来最终的胜利,但每每触及那一段段文字,一切又似乎历历在目……

南医精神,薪火相传。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听说了人民的好医生,我们的好校友续广军医生的事迹。年仅28岁的他,逝去在盛开的途中,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伟大。20xx年11月19日,他像往常一样在社区医院为患者诊疗时,一位重症精神病患者出其不意地在他背后对他连捅两刀。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续医生没有逃离,而是第一时间对正在输液的患者喊道:“你快跑。”在被送去急救的途中,他轻声对身边的人说:“别告诉我父母。”“你快跑”,“别告诉我父母”,他危难时说出的这两句话体现出的是怎样的一颗质朴纯粹的心啊!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能受到众多百姓爱戴,不禁让人钦佩。

古有扁鹊、华佗,近有裘法祖、林巧稚,数十载医者路,眼底辨秋毫,持一颗仁者心,胸中存灼见。他们像孙思邈形容的那样“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他们任重道远,任劳任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耗尽一生写就杏林史上的传奇,而我们后人能做并必须做到的是接过先人的旗帜,为这传奇更添几抹盎然绿意。

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我想,将“医”字拆开,大概就是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朝着一个方向,背上行囊,矢志不渝地,

走下去……

 

第二篇: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是药王孙思邈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一生为我国医药学贡献了“二十四个第一”,其中一个便是第一个完整论述了医德,通读大医精诚,感受最深刻的不是这位医药学先圣对他医药成就的宣扬而是他对医术严谨的追求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和作为医者的自律人体就是一个玄妙的小宇宙,其复杂精微容不得一个医者的丝毫懈怠,病理有内同外异内异外同,五脏血脉有盈虚之区,通塞之别,差之毫厘,误人性命,所以学习医术应该是一件严谨而苛刻的事业,每一个有志于救死扶伤,为别人排忧解患的人都应当在求学的路途上对自己毫不手软,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技术,孜孜以求,不断苛责自己的医学知识才是对病患的尊重在大医精诚中贯穿始终的是孙思邈的医德阐述,我感觉他的高尚其实来源于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这是一个学医之人的至高境界,“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贵贱、美丑、亲恶皆抛开不看,能入一个医者眼睛的就只有患者的伤痛,能牵动一个医者心灵的就只有生命的延续,甚至对这种纯粹的生命的敬畏已经超越了人类而延伸到了每一个生存着的生命体,水蛭也好,牤虫也不管,只要它是生命就值得敬畏,人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那么对生命无比痴心敬畏的人也必是个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好医生,说到这点就忍不住反观现状,“没病变小病,小病变无命”是内地民众对当前医疗体系的深刻讽刺,“白衣天使,魔鬼手段”体现的则是普通百姓对现在医患关系的极度失望,收红包才办事,走后门多照顾的做法仿佛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则,不缴费消极治疗甚至停止治疗的新闻充斥于耳,最近居然还有不缴费于是把缝合的伤口又生生拆开的说法,这些让人不齿的医护人员的行为仿佛给所有有良心有道德的医者一记重重的耳光,患者交托给医者的是生的希望,医者回馈给患者的怎能是让人掩鼻的铜臭和让人心寒的冷血,纵观全文反思现状,我明白作为一个行医之人光有高超的治病医人之术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医德的深刻理解 我们是愧对患者那双信赖的眼睛的孙思邈说,“为医之法不得炫耀声名,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这个社会其实是物欲的,不管何人都有可能一不小跌入五光十色的物欲世界,忘记了自己当初来时选定的方向,名利都是能把人高高抛起的东西,所以从古至

今都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孜孜以求,但这都不是一个行医之人应当追求的,对一个医者而言还有什么能比患者解除病痛之后的欢欣笑容更让人觉得荣耀?作为一位医者一定要对名利保持清醒的认识,终于自己的最求,严格律己,穷其心智所要得到的应当是生命本身的褒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