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读后感

《大医精诚》读后感

四临 七年制儿科 刘高鹏 11270102

寒假在家应学校要求学习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原文总结为:“医术精通,诚心救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治病救人不能只对症治疗,更需要因人而异,对因治疗。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肯定是不行的,只就需要医生细心,耐心地检查并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诊断。文章中提到“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涪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雹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所以为医者必须细心且谨慎。可见医学学习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可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总是以最概括的语言叙述最经典的理论,然而生命本身远比黑纸白字来得精彩,它不受任何一个“经典标准”的制约与束缚。这也是为

什么会考试的医学生不一定就是会看病的医生,我们唯有深入临床,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心总结,才能真正触摸到生命的脉搏、把握好生命的律动。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意思是说“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的痛苦”。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要集中精神,不要让病人觉得医生不重视他,要怀有菩萨心肠和端正的态度,给予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这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让病人感觉医生在全心全意的给他看病,才能让他在治疗过程中有信心,病人的心态对治疗结果又相当大的影响。

有句话说得刻骨铭心:“作为一个医生,要兼具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思辨、文学家的幽默、艺术家的审美和佛学家的慈悲。”学医之路很长很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沿着前人的脚印小心翼翼地跋涉。

 

第二篇: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这句几千年来中国医家的铭训,体现了华夏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真理。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医疗体制的改变,如今的医疗诚信,正处在一个历史嬗变时期,医疗业工作者已不能像千百年前虔诚遵循孔子“医乃仁术”的儒家思想一样,根据内心的伦理和心境毫不费力地做出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医疗业的现状使功利性和道义性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使得医疗业从业人员陷入道德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医疗、药品行业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示出了惊人的破坏性。近年来,医疗、药品行业各类频频震撼全国的危害患者、消费者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事件、案件,将医疗业的诚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患者与医生、医院和药品厂商之间的信任空前脆弱。种种现状都将全面审视医疗诚信内涵外延、整合医疗诚信体系的探索赋予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双重特征,诚信这一关键词在以人为本的思潮下作为患者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无疑是当前构筑医药经济文化的核心

一、 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传统文化溯源

“医儒同道”这一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特点,使得医疗道德体系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医疗诚信作为医疗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传统价值要求。

传统医疗诚信观之“知与不知” 儒家“医乃仁术”的思想对医疗诚信内涵方面的解释体现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要求医生以人的生命为重。其诚信是以患者“无伤”为原则下的诚信。现今医生因不明病因让患者做套餐检查,滥用抗生素;部分医院为敛财号称能根治红斑狼疮、牛皮癣等疑难杂症恰是不知以为知的表现。清代名医程国彭的话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做了很好的诠释:“病不识时莫强认,谦逊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为良医也”如果不能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如果坚持一己之见,甚至固步自封自吹自擂包治百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贻误病机,使可治之症转化为危笃,甚至转化为不可治之症。

在儒家文化和以著名医家的思想为主的医学伦理以外,各少数民族医学对医疗诚信的内涵也有着不约而同或截然不同的解释。如以《四部医典》为经典代表的藏医学里就有对医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相似论述,认为如果确实经过努力,仍感到不能诊断或治疗的疾病,要及时另请高明,“决不能顾及自己的名誉而拖延时间,贻误病情”[2];遵守“经医生诊断,如与病人的怀疑相符时,可以明确告诉所患的疾病;如与病人的怀疑不相符时,口头上伪称所患的疾病与病人所说的相同,但在实际治疗中要按实际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准则,视此一分为二的做法为医疗诚信。

二、 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现代剖析

医疗诚信按照诚信的主体可大致分为三类:医生诚信、医院诚信、医药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事业

由原来的纯福利性质向半福利半经营性质过渡,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药品商、医疗器械商的利益渗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医疗诚信正面临现代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变。

医生诚信的内涵外延

诚信是一个具有双重指向性的道德范畴,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常仅强调主体即应具有的内在品德和行为规范,保证医疗质量作为医生诚信的最根本信用标准,是医生诚信的首要内涵。围绕这一内涵,医生诚信的基本伦理要求如下。 三、 医药诚信的内涵外延

医药诚信中,中西药都必须满足的内涵特征有客观说明药物疗效,辨证论治和细化服务。具体说来,包括药械产销诚信和药械质量诚信两大类。药械产销的诚信和市场诚信密切相关,涉及到药械价格的诚信,避免使患者支付额外费用如回扣等打乱市场健康秩序的现象。药械质量诚信又分药品质量诚信和器械质量诚信,主要体现在中药材质量的诚信问题上,中药材由于其原材料特殊性而使其质量诚信问题尤为突出。

诚信作为医疗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核心,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濡染,早已形成其深刻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深深烙印在医药人甚至大众的文化骨髓中,其影响是挥之不去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又撼动着传统医疗诚信的内涵,冲击着医疗诚信的外延。在此背景下,医生、医院、医药企业这三大医疗诚信的主体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面临新的信用、要求和挑战。因此,追溯传统文化,综观现实背景,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剖析,可为系统地整合与解决当前医疗诚信缺失现状服务,以期为改善医疗诚信现状尽绵薄之力。

第一临床医学院

09级临床2班

黄作喜

学号:63006090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