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假装坚忍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假装坚忍,假装成熟,假装世界的铜墙铁壁无法伤害自己,但这,在离你最近的过来人看来,便轻易识破了你内心年少轻狂的伎俩无可否认,我们曾经多么无知与善良。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

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当9岁的儿子写了作文藏起来不让我看时,当他不肯告诉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时,当他抗议我们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扔掉时,我不得不悚然一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我高兴时抱抱亲亲,不高兴时便不理的小毛头了。我必须面对一个每个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去了解眼前这个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越来越有主见、正从“小毛头”逐渐变为“小刺头”的孩子,如何和他沟通。我只有一次做母亲的机会,没有人来教我如何当母亲。如果我不主动去学习如何做母亲,而他又肯定不会等我终于明白如何当母亲后才开始成长,那么我很可能会错失他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时期。于是,我开始观察别人如何当母亲,也开始读这一类书。我读了池莉的《来吧,孩子》、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等。最让我深思的就是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因为这本书不仅让我想到如何当母亲,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18岁左右的学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共同写作的一本书。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欧洲,回到儿子身边的时候,安德烈已是一个184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是个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开始抽烟的高校生。他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比如安德烈对龙应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绽放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这一段话中描摹的情景堪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媲美。“一次又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一次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

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儿子读懂父亲蹒跚的背影,表达的是拳拳的父子之情;而龙应台面对却是一天天长大、迫不及待离开自己的儿子的背影。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是眷眷的慈母之情。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但是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太难!龙应台在书中说:“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所以当她看着儿子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时,她恨不得把烟从儿子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但是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它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最后,她只能对安德烈说,你得尊重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安德烈抽烟当然是不好的,龙应台作为母亲阻止他抽烟似乎也无可非议,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是借着爱或因为我是你的长辈的理由而剥夺了孩子很多作为一个人应该拥的权利。但是,龙应台没这样做,理智告诉她,儿子是一个独立的成人。试想,母亲连儿子抽烟这一点都能理性面对,那么有很多东西通过对话去沟通就容易多了。所以安德烈会问母亲:“你呢,MM?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你的父母怎么对你?你的时代怎么看你?十八岁的你,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生?还是一个永远第一名的最让人讨厌的模范生?一个没人理睬的边缘人,还是最自以为是的风纪股长?”对话也许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至少它为彼此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至少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一部分。而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如果连了解都没做到,那谈何理解呢?

而他们母子关于工作的对话是非常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安德烈问龙应台是否会因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或找不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感到失望;龙应台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更快乐。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德烈自己也认识到“德国失业率如此之高,年轻人其实战战兢兢,几乎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他们太知道,没有好的教育就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人生毕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我儿子也是一个喜欢动物的孩子,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恐龙专家,现在又想成为儿童作家,也许他最终什么家也没当成,我也只能坦然地面对这个事实,只要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在他心目中有意义,他有成就感,他真的感到很快乐。当我

自己常常因为忙碌而觉得这一天我没有生活,只是生存时,我会悲伤地想自己是一个被工作囚禁了的人,我不希望儿子也是被工作囚禁,我希望他的工作能让他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用傅聪所说的“我甘愿做音乐的奴隶”来激励自己。

在书中,龙应台只是一个倾听者,分享者,而没有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决断。当安德烈告诉妈妈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龙应台回复说:“你愿意和我谈感情的事,我觉得‘受宠若惊’。是的,我等了十九年,等你告诉我:MM,我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女孩。”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龙应台是充满智慧的母亲,是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

三年前,龙应台走近安德烈,安德烈退后;龙应台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龙应台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龙应台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安德烈愿意,龙应台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人。而三年后,安德烈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和他写这些信,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安德烈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他绝对不动声色。

试想假使他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他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不缺钱用吧——嗯??他们永远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可以共同谈论的话题,而且通过交流彼此从了解走向理解。

 

第二篇:《假装的艺术》读后感

《假装的艺术》读后感

幸运的在老师那把这本《假装的艺术》借到了,橙黄色的皮子让人有一种想吃东西的冲动!既然是借的,就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通读了一边,感触颇多。我还是按照我的阅读方式来读的,先是大概的浏览一遍,然后找出了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的品味,但这本书就像他所说的一样,很装很散。 ? 电影

我喜欢看电影,特别喜欢看喜剧电影。对于什么大片我没有多大的兴趣,不过我对于那种写实生活中的喜剧挺关注的。像《疯狂的石头》这种类型的,依靠着快节奏和多路线的叙事方式,利用高超的剪辑手法把每个人的性格由内到外都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美的丑的一样不少,这种有小市民小故事演绎的电影挺受我喜欢的!Laurence Whitted-fryz在这本书的第一个话题里就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电影,我都还没有看过,幸好没有和外国人打交道,不然问起我来我也只有装B了。恩 还是学到了很多电影的知识,有专业名词的,如镜头运动,剪辑,剧本灯光等等;了解到了很多电影明星,导演,还有什么严肃电影啊 黑色电影啊,我承认我是个健忘的人,不知道十天或者一两个月之后还能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 书,说到书,这个作者有是说了一大堆的作者名字,比如

Thomas Pynchon,Philip Roth等等。 还有些书名如<A

million little pieces><shopaholic>之类的。我很赞同Laurence Whitted-fry所说的 等到你确定了优势,能够想说啥就说啥的时候,你的同伴肯定会自惭形秽,无论你说什么,他(她)都只有同意的份了。我二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管你说啥他都能够插上话,而且一说一大堆,有真的也有假的,他倒是蛮不在乎的,不过其他人也只有点头的份了。我觉得如果在书籍这个话题上我们要装就一定要先了解,哪怕只是了解作者或者了解故事的大概,就像我们看电影先看预告片或者看简介一样,不然估计会弄巧成拙被人笑话。当你说了一大堆然后别人惊愕的看着你说这本书好像不是他写的吧,那就真的没有面子了。在此我也记住了没事多看看资料或者去网上看看《纽约时评书评》《Publishers Weekly》之类的,增加自己的知识。

? 把妹,中国人的爱情观好像和他所说的有些不一样,中国

女孩在爱情上大多都是含蓄而内敛的,等着别人来追求。在探讨“女人到底想什么”这个问题上,作者给出的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而在中国,大部分女孩子都会说我喜欢成熟稳重的 有责任心的然后还很幽默的男生。而中国,大部分都是男孩子甩女孩子,然后就是女孩子要死要活的,好像没有他就没有了这个世界。而在这个话题中,Laurence Whitted-fry就很直白的说“她们会在你甩她们之前甩掉你,想甩旧衣服一样”。文中教了我们很多关于如

何泡妞的问题,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我既不是一个野性十足的男人也不是一个成熟安静的。不过我有自己的爱情观有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何必要去装着自己是爱情高手呢!

还有很对的话题,在此我也就不要在一一感慨了。我总结了一下所谓装B,也无非就是“熟读一本书,配上一套嘲讽,冷笑,毫不在乎的表情,誓将假装进行到底”。不过我还是有点点担心,毕竟文化不一样,我们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估计如果完全按他书上所写的那样,也许有人觉得你像吹牛大王,当然我们如果了解的够多,也许也有人说你博学多才。

总之,我学会了在装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有关你要装B的对象的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