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看了《老子》以后,发现书中很多的言论都是归因于对大同社会的向往,还有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消极的思想。结合他生平的经历倒也不难理解。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出于个人夙愿和阶级利益的角度,老子想要回到那个结绳而治小国寡民的时代,就像孔子对周礼推崇备至,希望回到西周的时代,墨子希望回到夏禹时代一般。由于这个夙愿,他对战争深恶痛疾。战争必然会带来一些改革和变动,而这是老子所不希望看到的,他所向往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是人人安于现状,无欲无求。他强调的保守是彻彻底底的保守,以至于他在四十七章中抹杀了实践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不出室,不窥牖而能知天下事。万事不是来源于实践而是来源于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确实是很难想象的,很多事情是需要个人的亲身实践的,仅仅是看书并不能得到这些知识。因此,这在当下的时代显然是行不通的,科技和文化都要在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行自己的保守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强调无为是最好的统治原则,任何的积极改革措施都是不可取,甚至有害的。对于百姓,他要求实行愚民教化,

这显然是不可能,毕竟社会不会倒退,但是,他的愿望是美好的,对人民有着美好的希冀,希望所有人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都具备美好的品德,而不需要过分的强调它。然而,联系今天的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宣扬褒奖美德,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美德正在缺失,这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除去其中消极的思想,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我觉得老子是一个对成功学很有见解的哲学家,他告诉了我们很多在成功路上必备的东西。

(一) 谨慎,静心

在第十五章中老子对于道人的描述:豫焉,若冬临川。

犹兮,若畏四邻。在行事之前都要先考虑一番,才能够有大作为。《论语·述而》中也讲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小心谨慎才是成功之道。我觉得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大学乃至人生,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完成很多事情,譬如上级吩咐的工作任务,而行事之前必要充分考虑。另外,在这一章里还提到对士人的要求“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像傅雷先生当初用五年的时间翻译一本作品,没有焦躁,心境平稳,却是他到达了翻译界的最高峰。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社会很浮躁,只有心静了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会盲目跟风,才能更好的学习

(二) 居安思危

在第五十八章中,老子告诫人们说“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每个人在人生得意的时候都可以想想这一句话,失意者会从新昂扬起斗志,得意着也能够避免掉很多过失。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就要时常念叨“祸兮,福之所倚。”怀着这种心情,我们就可以化逆境为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然后便能取得成功。

(三) 处事待人

老子强调处理事情要趁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天下难

事,必始于易。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远见,简言之,就是能够防患于未然。同时,老子还强调“多易必多难”,这就需要一个人足够的细心,不能轻敌,重视困难才能免于困难,才能更好的解决它,获得成功。在历史中也有很多战役的失败都是由于统帅的轻敌,所以,无论是对事对人,都要重视,不轻敌才会成功。

(四) 不要刻意追求结果

有时候成功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更多是过程。老子

强调功成身退也是为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的确,结果在某些方面是很重要,但是结果是给别人看的,而过程却是留给自己的,或许我们最后不会成功,但是至少我们努力了,便足矣。

 

第二篇:老子读后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道德经》。它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个不分善恶美丑的观点,让我们不用好和坏,美和丑去评价别人,他认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为恶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还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还有恶的一面。不仅如此,还认为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低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太去在乎它。只有这样我们看事物才能更为全面。

老子觉得学道的人应该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弯曲一些。出门做事就好像在别人家坐客一样,与人说话就像对待自己的上级那样,行走在外看起来毫不起眼。他举例说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别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汇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以土垒之。只有这样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觉得老子的不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种方法进行竞争;不但如此,他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你在竞争的同时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随时在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社会中的定位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