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藏在枕头里——读泰戈尔《新月集》有感

月亮藏在枕头里——读泰戈尔《新月集》有感

假如我是一个刚刚沐浴完的孩子,我会枕着妈妈的手臂,看树梢的月亮散发银辉,回味那印度老头泰戈尔笑吟吟的轻唱。

可是我只能假如,童年离我已远去。我也只能用幻想靠近天堂,用心来感受孩童般的诗人的馈赠。他采撷的《新月集》里有最顽皮的小捣蛋,有最快乐的小天使,有渴望远行的小壮士,有充满梦想的小船长……

他们叫嚷着,嬉戏着,在静谧的夜晚,在飘着桂香的蝉鸣枝闹,舒展着他们的身体,睁着最纯真的眼睛,卧看朗月。

他们呢喃着,梦想着,举着对世界奇妙的疑问,向爸爸妈妈扯衣服,在新月升起时――这世上最美好的时刻,带着满是疑惑和新奇的梦,进入梦乡。 他们爱妈妈,也爱爸爸,他们爱世界,他们爱真善美――这是他们对世界的印象。

可爱的小天使,我的新月牙儿们,把月亮的半边藏在枕头,在梦里编织世界,在心里构筑梦想……

泰戈尔,一个孩童般的诗人,他一定有最快乐的童年,最美的梦,最善的真。真想亲亲这位印度老头儿,把他藏进月亮里,再把月亮――悄悄藏进我的枕头里。

 

第二篇:读泰戈尔短篇小说有感

读《泰戈尔中短篇小说》有感

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也许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了,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收藏几首泰戈尔的诗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还有其他的身份,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感兴趣,是因为我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读了他的小说《沉船》。这部小说的叙述让人感觉并不像一般作家的小说跌宕起伏,但是他却用一种平和的语气展述出了生活的不平凡,让人情不自禁的看下去,却无法预测会出现的意外之事,却又合乎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泰戈尔小说的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通过泰戈尔的小说,我了解了印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想在封建思想与西方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现实主义的小说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因此在不能到达印度,也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况下,想了解这个社会时,看这样的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受益匪浅的,并能随着主人公的思想的变化感同身受。

在这部作品中总共有47篇中短篇小说,故事中多以爱情,家庭,宗教,财富纠纷为题材,综合的反映了印度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思想矛盾冲突。

首先,说一下,我通过看这些小说,所了解到印度女人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苦难。小说《打掉傲气》,《笔记本》,《海蒙蒂》,《活着还是死了》,《穆斯林的故事》,《判决》,《素芭》,《新郎与新娘》,《一个女人的信》是最为突出表现女人生活的。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是通过这些小说来批判印度的男重女轻思想的,因为查过泰戈尔的相关资料都没有提过这点。但是我自己感觉却尤为明显。关于女人的婚姻,在那个时代的印度,女子一般结婚很早,比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结婚更早,大多数都是在八岁到十一二岁。如果到十七八岁结婚,人们就嫌她们的年龄过大。在嫁女儿方面,嫁女儿必须有非常丰厚的嫁妆,否则女儿嫁不出去。十七八岁的女子要嫁出去,就必须答应夫家提出的嫁妆要求。在印度,有许多穷人因为没有丰富嫁妆,而失去女儿。有些穷人在女儿出生后甚至将其杀死。下面详细说一下几篇小说,我的感受。

在《打掉傲气》中,女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论出身,相貌,财富等等,在那个时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是比较好的,然而,她依然没有逃脱

丈夫的背弃。这位女主人公应该说是一位有思想的女性,她不甘被丈夫抛弃,最终成功的摆脱世俗看法,赢得了自由,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读完这篇小说,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应该在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应该只是在乎别人的目光。

《活着还是死了》是一篇极具有讽刺性的小说。迦冬比妮是一个寡妇,住在一个侄子家里,这个侄子是一个小孩。用小说中的话说“她娘家一个人也没有了,而丈夫家也没什么人了”,所以她将自己所有自己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喂养侄子的身上,仿佛这就是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与目的。然而,迦冬比妮在一天夜里,由于突发的心脏停止跳动,被主人家的下人抬到火葬场(主人因为避免警察纠纷,没有让医生验尸。在印度,人死了一般都会让医生验尸)。在几个下人各自偷懒的时候,这个女人活过来了。那几个下人被吓跑后,又怕主人责怪,就谎称人已经火葬。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相信鬼神,而且那个时候,人们的医疗知识也无法解释一个已经停止呼吸的人怎么又会活过来的事情。所以,当迦冬比妮醒过来以后,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后来,她相信自己已经死了,是一个极可怕,肮脏的幽灵。当她在流浪的路上遇到一位好心女士后,她知道了自己还活着。她去了远方的朋友家里,因为她怕回到侄子家会给侄子带来不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朋友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她就离开了。她回到以前住的地方,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死了,而她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受到很大惊吓,她拼命讲着她活着,最后为了证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跳到院子中间的池塘里淹死了。一个在死亡边缘活过来的人最后为了证明自己自己活着而死了,这是多么滑稽又可悲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末期,在这个医学不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更相信鬼神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还没有解放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却发生的不胜枚举,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是一个男的活过来那么就没有这样的悲剧,女人在这个社会因为地位低下,最后连生存的权力都被无情的剥夺了。

关于家庭,我对一篇以父爱为题材的小说有很深的印象。《编辑》讲的是一位父亲在妻子去世后,为了深爱的女儿生活的更好,有足够丰富的嫁妆,不得不去从事写作。这位父亲的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富裕,这位父亲已经忘记了他最初的目的。已经陷入到了为了金钱,为了声誉而忘记了他的女儿。最后当他受到社会唾弃的时候,他才明白,女儿永远站在她的背后。这个故事不仅反映父女之情,而且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决定一

条路做下去的时候,别忘了最初的目的。就像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别忘了回家的路。不要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忘记了自己前进的的方向,找不到最初的方向,找不到心灵的归处。

有学者说:“俄罗斯经典作家袒露了人的灵魂,法西斯经典作品揭示了人的理智,而印度泰戈尔的经典著作却披露了人的感情。”《弃绝》虽然不算泰戈尔的经典之作,但它却确确实实地写出了人的感情,赫门达与妻子库松关系很和谐,彼此深爱对方。然而在他们未结婚之前,她的妻子隐瞒了自己的出身,欺骗自己的丈夫和公公,所以就出现了公公要求丈夫将妻子赶出门去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而这件事却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此时的印度封建势力还是猖獗,蛮横的焦母代表了专制的家长,而严酷的哈利赫显示了婆罗门种姓又是家长大的淫威。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种姓的“纯洁”,干预和破坏青年一代的爱情和幸福。《孔雀东南飞》是一场悲剧,懦弱的焦仲卿在母亲的逼迫下休了贤妻刘兰芝,她回到娘家兄长又逼她再嫁,兰芝为忠于丈夫“举身赴清池”,痴情而又无能的焦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泰戈尔的这篇《弃绝》又多了些曲折,赫门达受到的压力比那时的焦仲卿要严峻的多,库松是寡妇,有出身卑贱,她本身不是无可挑剔,就是在这样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显示了赫门达这个人物的个性,充分证明了他对爱情的忠诚和勇于冲破封建势力的大无畏精神。结局是赫门达带着妻子离开了那个家,他们争取了自己的幸福。

《诀别之夜》可以说是印度封建婚姻所造就的一个悲剧。在印度,男女双方结婚之前是没有见过面的,而且结婚够是很早的。那个时代。印度女子受到的教育很少,男子受到的教育都是男权之上。男女双方结婚都是在他们对于爱情,家庭观懵懂的时候,所以他们之间关系的维系仅靠的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样的感情维系其实是很不稳定的,所以即使男女双方有一个去世,另一方也不会觉得很痛苦。在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焦廷对妻子莫妮很是疼爱与包容,然而妻子对丈夫的疼爱却一点也不明白。焦廷的病情越来越重,而妻子还是孩子永远沉浸在与伙伴的玩乐之中。直到丈夫去世前的那一晚,丈夫的姨妈恳切请求莫妮去看一下自己的丈夫,这女孩子却认为自己妹妹的首餐日更重要,因而抛弃丈夫去娘家玩闹。看完这个故事,开始我为这位丈夫感到不值,对于女主人公莫妮的

做法也感到十分的气愤,但是,当我把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后,就对于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感到惋惜。

《女隐士》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个妻子对于丈夫行为与思想的盲从,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思想受到的严格限制。妻子只因为丈夫临走时说要去当隐士。在等候丈夫半年之后,就相信丈夫真的去当隐士,于是在等候丈夫归来的12年中,这位妻子也在家里做起了隐士。可悲的是这位丈夫却在12年里去了美国,归来时是一个旅游代销商。看完这个故事,感到又可笑又可悲。无论在封建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印度,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很多时候,头上这片天让她们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很少违逆。甚至是对丈夫的盲目崇拜,丈夫的决定永远是权威的,就是不对也得听,得执行。这样,可笑又可悲的事就不停的发生着。与此对比,在现在社会,女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人也可以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时代,虽然在某些方面,女性的权利仍受到限制,但是,我相信社会是进步的,一切都会随着社会进步也变得完善。

虽然我没去过印度,未来去的可能也不大,但是通过泰戈尔的小说,我了解到印度的很多事,让我受益匪浅。

经济1009班17号 王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