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争霸的悲与喜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是保罗·肯尼迪于19xx年出版的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学术巨著。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并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这一主要观点。

而我仅就其中的一个章节‘哈布斯堡家族争霸’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概述部分简要阐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合体,在成为欧洲政治和宗教势力的主宰地位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击之下,他想要争夺欧洲之王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角逐的目标与纪年。在这一块,保罗认为构成欧洲战争升级和扩大范围的普遍原因有二,我简要概括为:其一,是宗教改革,导火线是1517年马丁·路德对教皇专权的反抗。其二,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联合体。哈布斯堡家族是通过婚姻和继承权来扩大领土的,这种做法举世无双。而且那时的欧洲与明代中国所达到的统一程度相比仍是望尘莫及的。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的两个中心(马德里和维也纳)所主张的政治和宗教原则,将严重侵蚀欧洲大陆的多元性,而长期以来,这种多元性正是欧洲最重要的特点。法兰西、英格兰和尼德兰联合省这三个国家继续存在,加上每个国家都有潜力干扰哈布斯堡家族未来统治的事实,再一次肯定了1600年的欧洲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而不是只有一个霸主。这一点也是保罗认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第三部分—‘实力与弱点’中,保罗强调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西班牙的衰落在于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而这一致命的缺陷主要来源于三个始终相互作用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即近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骑兵控制战场的格局受到打击,一个军队最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步兵。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暴露了哈布斯堡政权的真正弱点。第二个因素:哈布斯堡要管的事太多了,要对付的敌人太多了,要防卫的阵线太多了。这种情况是历史上战略过分扩张的最大例证之一;占领广大领土,代价就是树立众多的仇敌。最后一个联系紧密、证据充分的原因:即西班牙政府没有把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经济上的愚蠢导致权力的腐败。

在最后两节当中,保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国家,都由于军事和海军战役造成的不断的资源损耗而处于严重压力之下。所有的国家都经历了财政困难、军队哗变、供给不足、国内反对增税。而保罗同时也指出,在当时的欧洲,武装力量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可预知的和可靠的工具,所以,在一场长期的斗争中,

国家的财富资源应该小心使用,而不是乱用。每个欧洲国家都有其优势和弱点,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防止弱点压倒长处。

通过阅读《大国的兴衰》,从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主导的大国兴衰历史中,我发现,其实所谓“大国的悲剧”,不是说所有的区域性和全球性“霸权国家”都会失去霸权,而是说所有向世界领导国挑战的新兴大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所谓“大国的喜剧”,是指作为先前世界领导国的追随者和主要伙伴,则有机会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国。

不管以上保罗提出的种种结论是否正确,也不管未来究竟世界的领导国将会是谁,他至少给了我一些启示:国力竞争的主战场是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胜利往往最终属于经济实力强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方。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在历史上最普遍的表现是经济的增长快慢、财富的多少。国力比较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总体发展水平的比较,特别是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比较,而这种生产力是相对应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这种经济基础是与其相对应的上层建筑紧密相关的经济基础。生产力越发达,即经济基础越强大,经济增长率越快,在国力竞争过程中无疑将占据优势。国家的兴衰从来就与经济增长的快慢分不开的。英国之所以由“日不落帝国”降为二流国家,是其远远落后于德美等国的经济增长为深层背景的,而中国如果没有现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又有谁会喊“中国威胁论”?

如果用组织发展规律来分析,我们对保罗的结论又会有一种新的认识。组织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组织的发展取决于组织的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整体的配合,反映出组织整体的力量;二是组织的发展要依赖于组织成员的创新;保罗的结论是非常符合组织发展规律的。整体的实力是决定因素,没有整体的实力,国家就不会成为大国,也无法在战争中取胜。而创新才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帮助一个国家把握住发展的机会,最终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对于保罗没有回答的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问题,组织发展规律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就是一个组织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实现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学习、了解、掌握组织发展规律是我们成功的保证,只有遵循组织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无论是企业、军队还是国家都应该遵守组织发展规律,我们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才有成功的希望!回顾数百年的国家兴替,无论现代化的先行者还是后发展国家,都走过不少弯路。国家兴替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给人们留下不少历史智慧。总结历史经验,就成了我们的必由之道。

 

第二篇:透过《大国的兴衰》看中国

透过《大国的兴衰》看中国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是保罗·肯尼迪于19xx年出版的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学术巨著。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并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这一主要观点。(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xx年,第X||页)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争霸?。首先,书中阐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合体,在成为欧洲政治和宗教势力的主宰地位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击之下,他想要争夺欧洲之王的野心

最终破灭的历史。(同上,第31页)其次介绍了哈布斯堡家族失败的原因:第一,哈布斯堡王朝的两个中心(马德里和维也纳)所主张的政治和宗教原则,将严重侵蚀欧洲大陆的多元性。欧洲多国都有潜力干扰哈布斯堡家族未来统治的事实;第二是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第三是过分扩张,占领广大领土的代价就是树立众多的仇敌;最后一个原因是西班牙政府没有把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经济上的愚蠢导致权力的腐败。(同上,第41-54页)

通过阅读《大国的兴衰》,从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主导的大国兴衰历史中,我不由自主地思考,什么是兴衰的秘密?相对于美国的崛起和英国的衰退,中国如何超越美国,再次实现大国的兴替?中国人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与衰弱,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现实主义者,我们都相信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如何回复中国昔日的地位?经济的发展是必需的,但也不仅仅

是说经济发展了国家就必然强大,例如今日的中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不只带来了国家的荣誉,带来的更多是问题,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作为一向具有“天下主义”抱负的中国,作为力图回复汉唐盛世的中国,如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虽然我无法对“兴衰的秘密”这一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权威论断,但是通过接过保罗·肯尼迪的接力棒,在下文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知与理解。

很明显,影响大国实力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有所不同,经济决定论并非绝对。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德国始终被东西两方的强大的国家所掣肘,但到今天的它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大清国因为国力虚弱而被外夷反复侵略,而今天中国的主要问题也许看向国内了,社会弊端丛生,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阶层裂痕拉大;冷战的美国时刻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但今天它却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不可自拔。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好多事情已经清晰化了,但更多的事情仍然模糊不清。中国式的政治体制在效率方面更盛西方民主政体一筹,但是它内部决策机制是否也能够保持令人羡慕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呢?中国的教育,是否真的如大家公认的那么不堪呢?又如何解释中国人在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农业革命、军事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呢?仅仅认为窃取西方的技术并不能解释这些。总的来说,中国人自19xx年建立中华民国、19xx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中国人相比于大清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者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并且开始了西方式的民主的尝试;后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虽然内陆地区惊人的贫穷仍然少见不鲜,但是沿海省市高水平发展和几乎全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已经体现了这一个伟大的成就),并在立下大志,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复苏。伴随着经济的飞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国

防、医学、法制等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高铁、载人航天等方面拥有可以和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并且大力投资着新能源、生物、计算机等决定未来的战略新兴行业,为未来而准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整体来说还是不如欧美日韩的先进,这与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军事技术不断进步,歼-20战机、东风反舰导弹、新式坦克、航空母舰、“晋”级潜艇等一系列世界级装备正在研发,或已取得巨大突破,或已经投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20xx年GDP总量为397983亿元,但军费预算仅有5321亿元,占GDP的1.3%,这低于西方1/2大国的普遍的3%到4%的安全标准,所以中国军费开支仍然过低,在中国并没有参加军事联盟的情况下,这是不足以保障中国的安全的,按专家的说法,将军费提至GDP的4.7%是合理的,也就是18705亿人民币(20xx年),军事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刘晓明:“中国军费比重

在全球中处较低水平”,

/20110328/n280024090.shtml,20xx年3月28日)在教育方面,大学的普遍扩招使得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提高,甚至高于的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破解世界级难题,但是学术腐败令人吃惊,还有惊人的学术垃圾的制造。社会构建方面,应当看出我们还相当的落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收入分配方面,更不消说,消费主体的收入一直不见明显增长。有一种民富论是如此描述的:国家的经济向高级形式——以消费为基础的、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导向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的必要条件是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可想而知,如果美国人均收入只是每年1000美元的话,Iphone这种产品在美国根本不会被研发出来,因为很少人买的起,也就是没有市场。而低端的商品,

如电视之类的会更受欢迎,电视工厂的兴旺是可以想象到的。所以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阻碍着中国的十二五的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中国的一个软肋,毕竟没有现代经济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进而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廉江商品批发商,永远谈不上复兴。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科技繁荣,从而加强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而不是埋没于历史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