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第二篇:读《差不多主义》有感

读《差不多主义害死人》有感

一篇几百字的小短文,从社会现象引申到作者的切身经历,引出质量、细节、执行力等企业管理理念,再到国家产业升级、民众幸福,作者娓娓道来,却针砭时弊,切中肯綮,引人深思。

做企业,不论是做产品还是服务,在国人的理念里,也总会响起“质量重于泰山”等语句,但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往往因疏忽或是别的什么原因造成次品多,就像文中所说:“中国工厂什么都有,就是出厂合格率上不去”,国人的习惯总是在差不多中失之毫厘,结果却谬以千里。胡适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用《差不多先生传》刻画了不少国人的这一陋习,时至今日,以质量求生存的中国企业,何以总是落实不下去、执行不了呢?

从文化层面说,国人崇尚“差不多”。《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按照儒家的标准,待人接物,总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才最好。于是乎从生活到工作,国人总以中庸为宝,“出头椽子先烂”,做人要中庸,做东西出产品,也遵循中庸。于是乎不注重细节,反正用不坏就行、吃不死就行、塌不了就行……总之,差不多就行,不善于、不屑于把产品做到极致。有句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推演,

中庸的思想,如果不加修正,很可能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影响。不是吗,崇尚中庸的国人,汲汲于自得之乐之时,没想到“蛮邦”、“化外”之民反而靠“精研其理”造出了领先世界的坚船利炮,再靠“之乎者也”、再靠“中不偏庸不易”,外国人也吓不跑吓不退,于是乎被李鸿章称为“三千未有之变局”的局面出现,若不是孙中山等先辈的毕生奉献,若不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若不是中国共 产 党人历经艰辛的努力拼搏,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比非洲饥民过得好。

时间已步入21世纪,尽管,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GDP也占到了世界第二,但中国梦的实现仍需要艰苦奋斗。如果仍靠“差不多”,我们的“神舟”也飞不上天,我们的“蛟龙”也潜不到深海。在先进理念引领下,国人中的佼佼者,已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浪潮中为我们争取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怎能不勇立潮头,做适应时代发展的弄潮儿呢。

当前,一部分改变观念、注重细节、实施现代管理的企业已经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海尔、华为等企业员工已将质量、执行力、细节演练成习惯,我们的“差不多”还有多大市场呢?

把身边小事做成“功夫”的吴如已经退休,能焊接注射器针头的张玮也已经60岁了,作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作为代表***形象的年轻工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提升质量、

不注重细节、不抛弃“差不多”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