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要:经过24年的发展,华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成功的电信设备厂商之一,至少从规模上看是如此。20xx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852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电信设备也已经进入了沃达丰、英国电信等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采购清单。

华为充分地利用中国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技术上紧跟先进企业,实行商业化的技术创新路线,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摆在华为等中国公司面前的问题是:跟随如何能到领先?

关键词:华为,创新,领先

新年之际拜读了任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此文有感而发,说说自己的读后感??近几年通信市场风起云涌,行业从新洗牌,淘汰了众多世界巨头,同样也给了华为机会。但文中南唐后主李煜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映射出任正非即将隐退的抑郁。这些可能并不只是一位老人即将谢幕的忧愁。没错近几年设备商的薄利和残酷竞争已众所周知,但从财报上看,华为已成为世界第二通信设别制造商,但依然面临增长点、成本、利润等诸多问题。

任正非的后华为时代的带来,不仅要带来接班人的问题,还带来如何让华为的创新力持续下去的问题。通信企业自主创新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进消化成熟技术;二,少部分应用类创新,并通过快速的市场拓展积累实力;三、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在国际标准组织逐步扩大话语权,与国际企业实现专利共享和相互授权;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行业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创新的战略起点都是模仿,如果我们把“自主”定义为目标的话,那么,从模仿到自主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战略路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战略创新??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起点各异,但那些敢于开拓的企业,最终都品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而华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创业初期,华为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技术相对落后,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公司意识到没有创新,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一开始它就把重点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华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20xx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起诉讼。在这场残酷的对决最终于20xx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一.技术与市场的统一。华为不仅以技术领先,而且追求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华为早期也如此。但是在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项目。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

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后来者,华为明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所以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为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O万元的奖励。华为已经在国内外设了多个技术研发点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不片面地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如今,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三.技术上的弯道超越。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往往由于技术的变迁成为成本黑洞,只有投入却没有产出。例如著名的研发型企业、加拿大的北方电讯公司。这家通信设备行业的百年老店一直非常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即使是在已经陷入困境的20xx年,北电的研发投入仍然高达17.23亿美元,占当年营收的15.7%。北电的产品研发历来非常超前:当市场上的光传播设备仍然是10G比特传输速率的时候,北电就开始投入巨资开发40G的产品,结果换来了高额的库存;当3G开始在全球大规模商用的时候,北电已经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LTE和Wimax等4G技术上面。北电的管理层一直奉行一种观念,要做就做最新、最好,公司75%的研发支出的投向是最新、最热门的技术。 对于已经在技术领域有着丰厚积累的西方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通过开发创新型的产品占据市场先机,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而对于华为这样的后进企业,深知中国企业与欧美领先企业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因此,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即在行业的技术领先厂商首先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证明其有商业价值的情况下,华为才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华为虽然每年也会投入接近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面,但是这些研发支出的90%都投入到应用型技术的开发,只有10%投入到基础型的研究。按照华为的定义,“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公司在研发领域广泛推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 (IPD), 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帮助市场和客户成功。”华为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随着华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华为会一直跟随在竞争对手的后面,不断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并寻找赶超的机会。20xx年的时候,任正非曾经预言:华为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八岁,十年后才三十七八岁,正当年华,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华为的发展与进步。这就好比运动员跑长跑,华为一开始坚持跑在第二方阵的最前面,紧紧跟住第一方阵,当跑到弯道的时候开始加速进入第一方阵,最后获得领先地位,这也被称为华为的“弯道超越战术”。例如,当年华为在无线核心网上就采用

了这种战术。在核心网的R99版本的时候,华为紧紧地咬住了竞争对手,到了下一代的升级版本R4的时候,华为就一举超越了竞争对手。 当华为看准了某项技术之后,就会采用集中资源投入、集中开发的“压强战术”。早在19xx年,华为就曾经把创业6年所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交换机产品取得优势之后,华为又将积累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以SDH技术为核心的光网络传输产品上。此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华为再将研发重点从有线转到了无线:从CT2、ETS等第一代模拟技术起步,转向第二代GSM,再到现在的3G技术。因此,“压强战术”被证明是有效的,在3G专利方面,华为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5位;在4G (LTE)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3位。在全球无线技术的竞争中,华为已经从2G的跟随者,跃进为3G的竞争者,进而成为4G的领跑者。

四.从跟随到领先之困.由于长期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华为一直都有明确的商业化的技术路线,领先的西方企业做什么,华为就根据市场需要做出取舍。华为已经跻身于全球电信设备行业众多技术领域的前沿。

但是,由于过去多年来的习惯性思维,华为并不适应领跑的角色。而且,由于过去多年来一直忽视基础研发能力的培养,华为还缺乏对未来前瞻性技术的把握,也就无法真正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传说,思科的一位高管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如果思科停止了新技术的研发,华为就会找不着方向”。

处于前沿地位的华为,仍然只能发挥自己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竞争优势,致力于挖掘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给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更高的利润。但是,华为的这种经营模式又面临着商业模式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过去多年,华为更多地只是单纯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客户的需求,一旦老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华为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应。例如,当运营商越来越强调网络的可管理性,越来越强调运营平台的灵活性的时候,销售硬件设备为主的华为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种在前瞻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迷失将会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单纯依靠低成本的追赶模式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路径依赖,使得中国企业对于能够决定未来的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革新普遍关注不够,这也往往导致他们在下一次的变革浪潮中从领先变成落伍。例如,20xx年TCL集团曾经收购了大名鼎鼎的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成为全球第二大彩电厂商。但是,由于没有看到全球彩电显示技术即将从CRT转向液晶的大趋势,收购了汤姆逊的TCL最后只是拿到了并没有多少用处的CRT显示技术,当液晶大潮到来的时候,只能陷入又一次的落后。在中国的彩电、手机、PC、软件等很多行业,都能够看到类似的中国企业从追赶到领先,然后又回到落后的尴尬局面。

因此,摆在华为等中国领先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提升自己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基础研发能力,真正完成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变。

最终华为是否能像任总所想隐退之后,通过制度变得更智慧,华为的创新之路能否延续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怎样任总已下定决心“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参考文献:

1. 深圳华为公司的创新管理研究--《四川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2. 《华为的企业战略》.文丽颜.20xx年

3.《华为的全球化战略》.项兵.《长江》杂志.20xx年

4. 《华为的集团战略官控制》.百万纲.《董事会》.20xx年

经济管理学课程论文

读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标 题: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20081000639 姓 名: 杨志强 班 级: 086082 日 期:20xx年1月3日

 

第二篇:观《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中国式悲剧

-----观《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概括地反映了从“九—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女主人公素芬是个女工,她在夜校认识了教师张忠良,两人在抗日宣传中建立了感情。他们结婚生子后,抗战爆发,忠良去支前,素芬陪婆婆和孩子回了家乡。忠良历尽艰辛,辗转到重庆。紊芬等生活无着又回到上海。忠良在重庆走投无踣,只好去找战前相识的交际花王丽珍求助。她在干爸庞浩公的公司中为忠良谋了一职位。起初,张忠良对重庆上层的腐朽作风很看不惯,但是他逐渐变得麻木了。在王丽珍的勾引下,张忠良终于投入了她的怀抱。与此同时,素芬母子正在—上海的雨夜中煎熬着。张忠良与王丽珍结婚后,迅速堕落成一个投机商人。抗战胜利后,素芬与婆婆、孩子一家三代日夜盼望忠良归来。他们不知道张忠良早把他们忘在脑后广。他回到上海后又勾搭上了另一个女人何文艳,而紊芬田生活所迫到何家做了女佣。在何家的一次宴会上,素芬发现了自己的丈夫,素芬痛苦万端,张忠良却不敢正视他们的关系。张母带着素芬母子去找张忠良.但他慑于王丽珍的淫威仍不敢表态。素芬受尽侮辱,绝望地投江自杀了。

这是一部无法用言语来描绘的影片,看完之后,有一种说不出的荒凉感。我彻底地被征服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这部包罗万象的社会人性史,其深邃性是那么的透彻、明确,而又无比的苍凉。无形中渗透出一种对“人”自身的质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战争所编织的爱恨情仇,生死离别,战争的伤痕无法抹去,正义与否,伤害的都是人类自己,废墟可以重建成大厦,人却很难走出战争的阴霾。

这部电影以家庭浓缩社会的变化,以家庭为基准的个人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它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来展示当时整个时代、历史的悲剧。老百姓在战争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胜利之后,他们不但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灾难之中。

这部电影的人物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国难临头,张忠良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抗日救援队,赴国难,家庭让位于社会责任。逃脱日寇的抓捕后,张忠良来到后方重庆,开始了蜕变。在官僚大染缸中,张忠良由不适应变成习惯,再变为一个老手。前方炮声轰隆,后方醉生梦死。想想一个人的变化是有多种因素导致的,环境是客观因素,本性是主要原因。张忠良在革命前夕是个爱国志士,主张抗日,而从他以后的异志变节上可以看出那些事情不是他的本性使然,而是他的本能。他的求生本能,或者说是为了混口饭吃。如果没有以后的苦难经历或许他的本性将不会暴露,他跟素芬将一辈子安稳的过日子。或许也不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求安逸的成分,因此他跟素芬的日子如果不好过,而且他本身是个长相不错的人,他很可能会经不起诱惑而陷入同样的境地。事实上,抗战发生了,他的性情中可以说劣质的东西展现了出来,可能是他

在战争中受到的磨难以及死里逃生的经历消磨了他的意志,难得找到靠山就再也不可能去想悲苦的日子,因为就是当初的抗战思想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于是他在内心有一种怕再次受苦的恐惧,于是他就在安逸的环境下渐渐堕落,渐渐消磨了意志。

素芬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勤劳,善良,贤惠,一人支撑整个家庭,面对变心的丈夫选择了跳河,以死亡验证誓言的虚假。不禁让人想起了诗经中的一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她作为一个具有善良、贤慧的传统美德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身上,她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凌辱,但历史并没有对她宽容,这更突出了她的悲剧的深刻历史和文化根源。

电影的最终意图不仅在于控诉战争,也是在控诉社会,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个人幸福的到来,穷苦百姓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中。正应了一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