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浅评《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宋军破城,被俘至汴京后,在感怀故国之际,作出了这首令人愁肠寸断的虞美人。而这部史诗级别的抗战题材现实主义巨作,将一首亡国之词作为本片的片名,我相信这绝不是巧合,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鞭挞中国国民丧失的人性与良知,在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醒中国将要有亡国之危!

本片中共出现了三条线索,两条明线分别是素芬母子与婆婆的悲惨遭遇,以及张忠良的腐化;另一条暗线则是弟弟忠民参加游击抗日救亡的决定。虽然本片中人物出现较多,关系错综复杂,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但由于这三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重叠,时而交叉,所以故事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楚,让观众能静下心来,进入导演苦心营造的三个小时的救国之旅,与剧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感受恢弘巨制的非凡魅力。

在这里,我主要想就剧中男主人公的腐化过程以及本片中高明的意境文化做一探讨。 张忠良最初是一位忠良义士,在耳闻东北三省沦陷后积极地募捐物资支援前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参与救护队,从上海奔波辗转汉口、重庆,是国民党体制下的抗战英雄。他与纱厂女工素芬彼此恩爱,结为连理,并于1937七七事变那一年产下一子,为教导儿子唯有抗战才能生存特取名抗生。

但随着战争进一步爆发,忠良离开上海前往武汉,途中被俘虏,从日军手中逃脱出来后辗转到重庆,却因为证件丢失被国民党置之不理,不能够再回到救护队,从此沦为乞民,不得已求助于在重庆家大业深的王丽珍。

忠良被同化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挣扎与矛盾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他对王丽珍上等人生活的神秘充满兴趣,另一方面,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又在左右着他。他与同事老龚喝酒,感慨地说“我早已经就是一个活死人了……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子还厉害,我有点儿抵抗不住……包括这里的一切,全要想把我踩在脚底下……我不怕,我还年轻,我没有活够,我还要活下去……你瞧着,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也不认识我是谁了……”这一段酒后的真言,是张忠良的自省,也是他开始被彻底腐蚀的开端。当那封还没被读过就被撕碎的信随江水东流的时候,他已经不想回头,也无法回头了。 其实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出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常常特别急剧,张忠良就属于这类人。他之所以发生这种可怕的变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则是因为相信自己,生活过得实在太艰难,如果相信自己,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得亲自解决,解决起来往往对于追求轻松快乐的动物的我不利,甚至几乎总是相对立;相信别人,那么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一切都已解决停当,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有利于动物的我。不仅如此,相信自己,他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相信别人,他常常受到周围的人的称赞。比如,张忠良按时上班,认真工作,忧国忧民的时候,同事们认为他这人假正经,有点不合时宜荒谬可笑。他吃喝嫖赌,花天酒地,置办时髦西服时人们巴结他,与他为伍。起初,张忠良也作过抗争,但是实在太艰难,因为相信自己的时候,凡是他认为是好事,别人都认为是坏事,相反,凡是他认为是坏事,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结果,他屈服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转而相信别人。

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和细节意象的反复。张忠良前后改变的对比,国统区上层人浮华的生活与沦陷区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对比,张忠良的移情别恋与素芬的默默坚守的对比,素芬与王丽珍、何文艳的形象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中,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这种对比又是通过各种相关联的细节来表现的。张忠良第一次去重庆公司时,在考勤表上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上班时间,鄙视了那些快中午才来,还在考勤表上签自己八点

就到的人。可后来,他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毫无愧疚得在考勤表上写着八点到。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40年代的电影,却将这些苦痛残酷冷漠讽刺拿捏得很到位,直白的表达,加之巧妙的蒙太奇组合,将战争遗留下的精神残缺表达的淋漓精致,战争反而变成不是最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自我迷失,失去精神的归宿,没有信仰是最大的悲剧。抗战时期,人用血肉之躯去保家卫国,不觉苦闷,生活的真正疼痛是失去做人的底线,于是为了抵挡空虚只能做更空虚的事,张忠良的灵魂早已被深深活埋。

在表现忠良的腐化以及支离破碎的家庭惨遇时,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月亮以及滚滚江水为我们营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精髓。

天空中挂着的一轮明月,对中国人来说,也许是最亲切最美好最有感情的受造之物了。 她总在天上,无论圆缺总能寄托一份情感。她仿佛一位温柔而又灵性的女神,你所经历的所有美好与愁绪她都能见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是,恰是这份寄托,又给了中国人最大的讽刺。

人是如同蚍蜉一般不自量力的动物,情到浓时,怎样的承诺都不够,妄想今生都能停在那一刻的美好中,还要把什么都拉来见证一番,自然,天上那位月亮就成了最容易的寄托物了。张忠良对素芬说,你是月亮,我就是旁边的那颗卫星。

我觉得,张忠良就是剧中其他人物心里的“月亮”,是一个理想的完美梦境,是她们的情感最美好的寄托。

素芬在十年动乱中时刻盼望自己的丈夫能早早归来,继续美满的家庭生活;婆婆则指望儿子能早些回家,一家人能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小抗生更是想象爸爸回来时的情境,模仿忠良的一举一动,给妈妈和奶奶带去欢乐… …然而最后,这一个虚幻的梦境,这一轮美好的皓月却被张忠良的背叛与麻木无情地打破。

月亮在片中共出现了七次,我将它们的背景及情节分别作以概括:

第一幕:月圆花好人和美;

第二幕:离别愁绪溢满肠;

第三幕:思亲心切欲逃离;

第四幕:心系腰包石榴裙;

第五幕:乌云满布心惆怅;

第六幕:倾盆大雨月隐蔽;

第七幕:梦境破碎人绝望。

这几幕作为故事转折的重要点,月亮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或隐喻爱情完满,或表现离别愁情,或隐喻忠良变节,等等。这些渲染都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情节饱满,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让观众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此外,剧中还多次出现《游子吟》等这类带有民族气息的诗词歌谣,这不仅使整部电影充满了民族特色,而且还通过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韵味,使得这部影片增色不少,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成就了本片这部具有政治伦理深度的民族寓言史诗。

峰回路转,万物流云,历史总是那么惊人地相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东流至海天难晴。素芬终于知道自己丈夫的堕落与无情,生命在一瞬间绝望,于是一纵投入滚滚江水之中。素芬吞咽下满腹苦涩,随着整部历史的悲剧葬身大海。影片最后,张忠良在对汽车喇叭应声回头的一刹那,这个悲剧才得以完成。它便是人性无法完成的回归,希望永难实现的绝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0级表演二班

刘包菡

 

第二篇:读《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要:经过24年的发展,华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成功的电信设备厂商之一,至少从规模上看是如此。20xx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852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电信设备也已经进入了沃达丰、英国电信等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采购清单。

华为充分地利用中国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技术上紧跟先进企业,实行商业化的技术创新路线,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摆在华为等中国公司面前的问题是:跟随如何能到领先?

关键词:华为,创新,领先

新年之际拜读了任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此文有感而发,说说自己的读后感??近几年通信市场风起云涌,行业从新洗牌,淘汰了众多世界巨头,同样也给了华为机会。但文中南唐后主李煜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映射出任正非即将隐退的抑郁。这些可能并不只是一位老人即将谢幕的忧愁。没错近几年设备商的薄利和残酷竞争已众所周知,但从财报上看,华为已成为世界第二通信设别制造商,但依然面临增长点、成本、利润等诸多问题。

任正非的后华为时代的带来,不仅要带来接班人的问题,还带来如何让华为的创新力持续下去的问题。通信企业自主创新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进消化成熟技术;二,少部分应用类创新,并通过快速的市场拓展积累实力;三、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在国际标准组织逐步扩大话语权,与国际企业实现专利共享和相互授权;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行业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创新的战略起点都是模仿,如果我们把“自主”定义为目标的话,那么,从模仿到自主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战略路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战略创新??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起点各异,但那些敢于开拓的企业,最终都品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而华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创业初期,华为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技术相对落后,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公司意识到没有创新,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一开始它就把重点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华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20xx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起诉讼。在这场残酷的对决最终于20xx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一.技术与市场的统一。华为不仅以技术领先,而且追求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华为早期也如此。但是在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项目。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

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后来者,华为明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所以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为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O万元的奖励。华为已经在国内外设了多个技术研发点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不片面地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如今,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三.技术上的弯道超越。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往往由于技术的变迁成为成本黑洞,只有投入却没有产出。例如著名的研发型企业、加拿大的北方电讯公司。这家通信设备行业的百年老店一直非常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即使是在已经陷入困境的20xx年,北电的研发投入仍然高达17.23亿美元,占当年营收的15.7%。北电的产品研发历来非常超前:当市场上的光传播设备仍然是10G比特传输速率的时候,北电就开始投入巨资开发40G的产品,结果换来了高额的库存;当3G开始在全球大规模商用的时候,北电已经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LTE和Wimax等4G技术上面。北电的管理层一直奉行一种观念,要做就做最新、最好,公司75%的研发支出的投向是最新、最热门的技术。 对于已经在技术领域有着丰厚积累的西方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通过开发创新型的产品占据市场先机,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而对于华为这样的后进企业,深知中国企业与欧美领先企业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因此,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即在行业的技术领先厂商首先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证明其有商业价值的情况下,华为才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华为虽然每年也会投入接近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面,但是这些研发支出的90%都投入到应用型技术的开发,只有10%投入到基础型的研究。按照华为的定义,“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公司在研发领域广泛推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 (IPD), 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帮助市场和客户成功。”华为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随着华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华为会一直跟随在竞争对手的后面,不断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并寻找赶超的机会。20xx年的时候,任正非曾经预言:华为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八岁,十年后才三十七八岁,正当年华,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华为的发展与进步。这就好比运动员跑长跑,华为一开始坚持跑在第二方阵的最前面,紧紧跟住第一方阵,当跑到弯道的时候开始加速进入第一方阵,最后获得领先地位,这也被称为华为的“弯道超越战术”。例如,当年华为在无线核心网上就采用

了这种战术。在核心网的R99版本的时候,华为紧紧地咬住了竞争对手,到了下一代的升级版本R4的时候,华为就一举超越了竞争对手。 当华为看准了某项技术之后,就会采用集中资源投入、集中开发的“压强战术”。早在19xx年,华为就曾经把创业6年所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交换机产品取得优势之后,华为又将积累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以SDH技术为核心的光网络传输产品上。此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华为再将研发重点从有线转到了无线:从CT2、ETS等第一代模拟技术起步,转向第二代GSM,再到现在的3G技术。因此,“压强战术”被证明是有效的,在3G专利方面,华为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5位;在4G (LTE)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3位。在全球无线技术的竞争中,华为已经从2G的跟随者,跃进为3G的竞争者,进而成为4G的领跑者。

四.从跟随到领先之困.由于长期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华为一直都有明确的商业化的技术路线,领先的西方企业做什么,华为就根据市场需要做出取舍。华为已经跻身于全球电信设备行业众多技术领域的前沿。

但是,由于过去多年来的习惯性思维,华为并不适应领跑的角色。而且,由于过去多年来一直忽视基础研发能力的培养,华为还缺乏对未来前瞻性技术的把握,也就无法真正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传说,思科的一位高管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如果思科停止了新技术的研发,华为就会找不着方向”。

处于前沿地位的华为,仍然只能发挥自己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竞争优势,致力于挖掘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给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更高的利润。但是,华为的这种经营模式又面临着商业模式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过去多年,华为更多地只是单纯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客户的需求,一旦老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华为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应。例如,当运营商越来越强调网络的可管理性,越来越强调运营平台的灵活性的时候,销售硬件设备为主的华为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种在前瞻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迷失将会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单纯依靠低成本的追赶模式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路径依赖,使得中国企业对于能够决定未来的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革新普遍关注不够,这也往往导致他们在下一次的变革浪潮中从领先变成落伍。例如,20xx年TCL集团曾经收购了大名鼎鼎的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成为全球第二大彩电厂商。但是,由于没有看到全球彩电显示技术即将从CRT转向液晶的大趋势,收购了汤姆逊的TCL最后只是拿到了并没有多少用处的CRT显示技术,当液晶大潮到来的时候,只能陷入又一次的落后。在中国的彩电、手机、PC、软件等很多行业,都能够看到类似的中国企业从追赶到领先,然后又回到落后的尴尬局面。

因此,摆在华为等中国领先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提升自己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基础研发能力,真正完成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变。

最终华为是否能像任总所想隐退之后,通过制度变得更智慧,华为的创新之路能否延续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怎样任总已下定决心“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参考文献:

1. 深圳华为公司的创新管理研究--《四川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2. 《华为的企业战略》.文丽颜.20xx年

3.《华为的全球化战略》.项兵.《长江》杂志.20xx年

4. 《华为的集团战略官控制》.百万纲.《董事会》.20xx年

经济管理学课程论文

读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感

标 题: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20081000639 姓 名: 杨志强 班 级: 086082 日 期:20xx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