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后感

《雪国》中美的赏析

摘要:我们在讨论作品《雪国》的美的时候,除了其内容和技巧手法等表象进行研究之外,也要弄明白川端的美意识,把自身融入到《雪国》的世界中,寻求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美和作者本身的审美观。 追求作品的神髓,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美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近代著名作家,19xx年,凭借《雪国》、《千只鹤》和《古都》这三部著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声誉鹊起,享尽文坛盛赞。 他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文学生命中的一座金字塔,被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集合了他对日本人及日本美意识的感想。不论是有人称之为绝唱,还是有人说它是“颓废和死亡的文学”,但它呈现出了日本人的典型形象,道出了日本人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实质。川端康成在艺创作上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 他曾说过:“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而已有所发展。

《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这部小说很好地体现了川端在构造美,艺术美以及语言美等方面的追求和成就。在总体风格上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淡淡的哀愁,温柔的伤感。 哀与美相辅相成,紧密相联。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剖析《雪国》之哀与美相交融的艺术倾向。

1. 文章构造美

(1)片段的巧妙链接

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雪国》是通过各个场景片段的堆积将许多关联的部分并列成一个平面,结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从整体上看缺乏统一的构思和框架,但仔细读来会发现它所独有的韵味。初看起来,文章条理不清晰,显得很凌乱,不像是一个整体。这恰恰就是它美的体现之一。 以电影为例,通常电影或者一个故事,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从头到尾都一一呈现个观众。 但观众、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结合这些片段却能够很好的去理解。 片段式的表现手法,给予了观众以想象的余地,是一种新的魅力所在,《雪国》也构成了这种令人遐想的美感存在。

(2)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雪国》汲取了一批代表性的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卓越技巧,以人物意识流动结构作品。 小说主要以岛村的意识流动叙述故事,抒发感情。作品一开篇就以“穿过县界漫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 夜空下白茫茫的一片,火车在信号所前请了下来。”这两句极为精炼的语言概括地交待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接着就沿着岛村的意识活动展开故事。最初写岛村在二去雪国的火车上,从夕阳映照的玻璃窗里他窥视了叶子神奇的美,恍惚迷离中从叶子美丽的面容联想到驹子的美,勾起他第一次来雪国与驹子相爱的回忆。 到达雪国后他又从清晨镜台上映照的驹子面容联想到叶子,叙述他与叶子的交往。岛村的意识总是在现实与虚幻中交替流动,小说中人物的身世爱情纠葛及岛村三去雪国的过程都在这种意识流动中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有利于作者更加深刻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抒发感情,同时,以意识流结构作品也可冲破时空顺序的限制,使结构更加简洁、跳跃。既避免了文章的繁杂冗肿,又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的毛病,使作品更富于变化。 川端的这一手法得到了一众评论家的首肯,他们一致认为:《雪国》在结构、章节衔接和叙述议论等方面的处理上达到惊人的节约而不失其雅。

2. 艺术手法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这一经典开头开门见山就引出苍茫、浩渺、辽阔的雪国图景,在视觉上给我们展现了一派雪的北国风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雪国》的艺术美。

(1) 新感觉派表现手法美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致力于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改革,注重文章给人的实际感受。 横光利一曾以“用剃刀的刃造的花”来高度评价川端受到感觉的触发、极端地捕捉对象核心的手法。《雪国》中,有许多体现这一观点的美文, 许多语言让你耳目一新而又不得不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文章的开头这一名句,就是将当时的实际感受进行直接描述。在列车上眺望外面的夜景,透过窗户只能看到四方的景物,映入眼中的夜景也变成了四方形。 这里的底部无疑是指大地。当通过隧道那一瞬,整个都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片灰暗的大地也自然变得一片白茫茫。 这种利用主观感受进行描写让人一目了然。

《雪国》 中也多见一些诗体的美文。 对宛如雪之精灵的驹子和叶子,文章就没有使用过多的辞藻,而是通过极为简单粗糙的描写来丰富人物,使之立体化。 如叶子的眼睛为“漂浮在薄暮波浪间的妖旭美丽的夜光虫”。文中岛村从驹子枕边的镜台上看到驹子的面容,“雪闪耀出雪白的光在雪中浮现着她那鲜红的脸蛋,那是无可比拟的洁净美好。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子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皮也闪耀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光泽。”叶子和驹子的美丽都是岛村从镜中得到的瞬间印象和感觉。 不同背景下,前者显示出朦胧迷离、清冷空灵的美质,后者显示出鲜明洁净,火热炽烈的美丽,二者都是岛村渴慕的理想美,然而镜中却是非现实世界的、虚幻的影

子,是一种虚幻之美。 岛村感觉到:“对经常容易迷离恍惚的他来说,不能相

信那面映着黄昏景色和早春雪景的镜子是人工制造的,那是属于自然界的东西,而且是属于遥远的世界。”采用这种新颖的感觉方法描写显示就能更强烈地表现出岛村内心世界中对美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哀,对现实世界绝望颓唐的情绪。

(2) 自然美与人情美

川端康成善于“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他“重视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德统一”。他在《雪国》中描绘了各个季节的美,他的虚空、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互成一体,四季的更迭,都在川端康成的观照性感动中表现出物哀所具有的清纯哀怨的审美,为了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通过物哀的审美表现清冷孤寂的美感,川端康成在具体描绘《雪国》中四季自然景色时,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日本传统文学中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主观情感与景色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美把真实情感抒发

出来。川端康成对此接受并且继承发扬,在《雪国》中,他描绘了各个季节的美景,把人物与景色融合成一体,伴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把处于情感阶段变动中的人物置身于四季景色的更迭之中。比如,当岛村第一次与驹子相识相恋时,那是在万物复苏的初春;当岛村第二次来雪国与驹子相伴为情人时,那是在温馨爽洁的秋天;而当岛村与驹子各自的心灵走向不同的轨道时,那是在落叶飘零的深冬。

又比如,对旭日东升,映着山上积雪的化妆镜中的驹子的描写,不但显出驹子“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而且注入了驹子昂扬的情感。对随着秋凉,各种昆虫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描述,更显示了驹子人生道路的坎坷,以及她的坚定生活方式。最后以银河美景相称叶子的死,则象征叶子生命的新的起点。对镜中映现叶子的脸和岛村的身影映入银河的两段描写,更是注满了主观的情感,洒上了自然美色彩,进一步深化了岛村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演变,同时把它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紧密结合,借此揭示岛村主观上的孤寂与惆怅,以及内心的情思与忧伤,把岛村带进一个“飘飘渺渺的感伤世界“。

总之,景物的设置、环境的渲染,都带有人物的主观色彩。自然景物的灵光,渗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融在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之中。这种情感与自然、心理与客观描写的契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雪国》的人物带有日本式的纤弱感情,景物带有日本式的淡雅色彩,从意境情调到思想语言,都表现了一种日本式的古典的美。

3. 语言之哀美

(1)色彩的运用

很多作家都注意使用色彩来表现感情和思想, 川端康成对色彩力的表现也很到位。 在《雪国》里,我们感到川端康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造诣深厚的画家,他常用细腻而又独特的色彩来描绘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世界, 敏锐地感觉实与虚的契合,颇具印象派画家对色彩运用的灵气,又兼具水墨画大师渲染景象时的朦胧感和意境感。

《雪国》的基调是白色,在白色的基础上作者加以其他颜色的描绘,显示出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敏感度。 川端康成尤其喜欢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的情思。 他喜欢用“红”与“白”的对比来表现美丽和纯洁,如“岛村朝她那边望了一眼,倏地缩起脖子, 镜里闪烁的白光是雪色, 雪色上反映出姑娘绯红的面颊。 真有一

种说不出的洁净,说不出的美。”这是晨镜之驹子的美丽。 作者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在有限的镜面之中勾画出一个蕴含无限的世界,白色的雪与姑娘绯红的面颊相映成趣,并使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重叠起来,并且相互映衬、烘托,让人叹为观止。 可谓巧夺天工, 此词只应天上有。 他还喜欢用“黑”与“白”来表现孤寂、辽远,如:“尽管山色如墨,不知怎的,却分明映出莹白的雪色。 这不免让人感到远山寂寂, 一片空灵。 ”色彩的巧妙运用有助于表达作品的象征意味,或梦幻,或寂寞,不经意间就为我们构成了一个虚幻的意境,犹如在翻阅一本大师的画册。

(2)空白的艺术

空白本是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指的是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西方心理学有所谓的完形心理即格式塔心理,都涉及到巧用空白艺术来增强表现力的问题。 同样,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也是这个道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对文学空白艺术的最好诠释。

艺术空白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雪国》中就留下了很多艺术空白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 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却没有什么大的生活场面和事件。 比如对于叶子,通过岛村我们知道了她的美丽、她的声音,但对其具体身世却知之不多。 但借助联想,我们对叶子的影像又很熟悉,在空白之外是盈盈的充实。 整部作品犹如一幅淡雅、幽远的水墨画,最好的是那没有画出来的部分,令人感觉飘渺虚幻、空灵隽永而又回味无穷。 这就是空白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根本的艺术材料,文学则是语言的艺术.在大师的笔下,文字不再单调和枯燥,它们往往像精灵一样活跃在文学的世界里,神奇般地拥有美术的色泽和光线、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舞蹈的动作和优美。川端康成深谙语言的魅力,对于自己作品里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 据说他每写完一章都要反复琢磨,甚至大幅度删除,直至满意为止。在《雪国》里,川端康成的语言天赋和技巧得到了充分展示,忧郁感伤、孤独虚无,充溢着隐隐的、淡淡的、纤细哀愁的美,就仿若行云流水,迤逦游行。

结语:不仅如此,他认为:人间的爱情,现实社会,大自然都是美的,但不是永恒的。 他在《雪国》里也力图表现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之间的爱与死,

人与现实的冲突,人与自然地和谐。 我们通常谈论的日本美,在文学上表现为细腻的心理刻画。感伤、含蓄的情调,描写人生的悲欢离合。《雪国》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已超过了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中变现出的冲突、矛盾、和谐冲淡了作品的虚无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雪国》 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从传统的继承、人物的构造、环境的描写,风俗的体现,都渗透着独特的日本民族的物哀、空寂、无常的审美观念。文章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文学,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黑格尔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 而美的最高形式是悲。 川端把新感觉派的描写手法巧妙地糅合进了日本式的描写中,使《雪国》既保持着日本的传统美,又让人们通过现代传统感受日本式的悲凉美。

参考文献

(1)《雪国》中美的赏析 代冰清

(2)关于《雪国》艺术手法的探析 储华芳

(3)浅论《雪国》语言之哀美 蒋广平

(4)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 吴敏

 

第二篇:读雪国有感

看完《雪国》,像听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余间悬绕。纯纯的曲调,像极了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慢慢的融入心肠。  记不清是第几次翻看《雪国》了,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全。也记不清是多少次在杂志、书评上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书,却一直没有买到手。特意抽了一天的时间逛书市,跑遍了整个图书城,问了N个书店,最后一位漂亮的阿姨帮忙找到了它,小心的揣在怀里,坐着人攘攘的公车回来,天已经快黑了。  并不像那些名著一样那么厚,溥溥的一沓纸里散发着芬芳的书香,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壶珍茶一样式,几张几张的细看。困了要小心易易的把书放好,然后带着浓浓的疲惫入睡。  尽管如此,我却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觉就像一个看不懂线谱和乐理的人听到一首好曲子时一样,有心灵的陶醉,也有悦耳的感受,却不知道好到底好在哪里。《雪国》就是首这样的乐曲。虽然我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我依然愿意贯注我的全心去倾听。  书的内容讲的是一个遥远的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莫名前来的游客。作者通过岛村在火车上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给人很怪感觉的人的描写,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如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继而过渡到描写岛村与驹子的情感纠纷。其中写驹子的笔墨是最多的。驹子是一个出身贫寒、举目无亲而沦为歌妓的女子。本来定有未婚夫,但未婚夫患上绝症——几乎是剥夺了她婚姻的权利。只有委身为歌妓。在旅馆与饭局之间应酬。而她与别的歌妓却是不同的,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希望自己与岛村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为此,她小心而细腻的呵护着,呵护着自己也呵护着这份感情。而岛村是个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来这里渡假的过客而已,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而绝非像驹子一样对自己的所爱进行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其实驹子也知道事情理性的发展状态会是怎么样,但她抛开了一切世俗观,温柔的陪着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时候跑去车站送岛村。我欣赏这样的性格和这种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但似乎这一些都被冻结在了这个偏远的雪国里,怎么样也无法触及。  相比起来,叶子的性格具有一咱纯粹的善良。她照顾着驹子的未婚夫。关心驹子的生活。我看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禁也和作者一样的疑问:这个弱弱的姑娘,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吗?  雪国的风景是美的。同样美丽的驹子和叶子却像生来就束缚在了

男人生上一样。当自己并不爱着的男人病得不行了的时候为其卖身治病,在自己心爱的男人面前处处约束自己的言行,渴望甚至是乞求她们内心所贫贬的爱抚。我想,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故事,也许就像雪国的夕阳,会很快的消失在远山的尽头罢!  而做为见证整个事情发展的岛村,只是像一个过路人偶遇了这一切。见证了一个完整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我很怀疑岛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写照。曾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个曾经深爱的女子,当自己慢慢变老时,记忆变得日渐清晰,于是面对记忆,写下了这篇文章,当作悼念。  我承认,没有看懂《雪国》,至少是没有完全懂,这与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少是相关系的,日本人生活在繁的礼节和对理想的孜孜不倦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的一个原因,更也是它们发展的一种民族动力。作者截取许多往事中的这样一个雪国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片神圣领地时,似乎透露了某种积极上进的光芒,遗憾的是我看不清楚这神圣所发出来的光芒,只是朦胧的在眼前有几个穿着和服的女子,踏着木鞋,带着微笑走过。这种距离是最遥远的。  本来这篇读后感想写名为《唯美的雪国》但叶子的死让我耿耿于怀。太荒唐和突然的结局像这荒唐的爱情突然的消逝一样,令人难以释怀。叶子被火烧死了,确实点的说她是为了救别人而担误了自己的生命。驹子疯了,她所有的情感、伤怀也许在倾刻间全部迸发,让头脑正常工作的系统一下崩溃了。安排这样的一个结局不能说作者破坏了这种唯美的气氛,相反,这样的结果让一些痛苦的生灵得到了精神的安息。  世间上本来就少有完美的事情,缺少的东西总是能衬托出这种完美的稀有性。让人懂得去怀念和追求。我想这雪国是最后的雪国,它也许会永远的消失在岛村的生活里,但这雪国同样是永远的雪国,因为它给别人留下的深刻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  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雪国的人们会是怎样的生活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我知道过去了的雪国——它像一幅画卷,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隔着远远的距离。    对比:看完雪国,马上想到的是一个中篇《哦,香雪》,这也是一部给人以美美感受的作品,但它的这种美与《雪国》中的美是不同的。它更贴近人心,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意。而雪国的美却是那样的冷艳,似乎与我们相隔了太长的时间,我们只能远远的观看,带点陌生的距离感。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苹果把儿 回复日期:2006-5-26 15:30:48  回复   清澈的 悲戚的复制给朋友 分享

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