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朱光潜

谈 读 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

2.难点:语言自然流畅,富于美感。

二、背景材料

1.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xx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xx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19xx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xx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xx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先生19xx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朱光潜先生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朱光潜先生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开头简略交待了写作缘起。然后说明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简要交待本文的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谈读书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于有志读书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如何读书上。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至篇末):谈如何读书。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又分层论述,每个自然段说一个道理。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般都在每一层开头提出要点,也有的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归纳。

四、写作特点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作者写这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放在哪里,都胸有成竹。分段分层,依次写来,稳扎稳打,重点突出,条理井然。

作者开头简略交代了写作缘起之后,便立即进入正题。先说读书的重要性,再谈读书的方法。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而把重点放在谈如何读书即读书的方法上。对不愿读书的

人,要多谈读书的重要性,但对莘莘学子特别是沉迷于书海而不知方向,不得其法的读书人来说,解决如何读书的问题则更为迫切。因此,作者在精炼地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之后就深入到问题的另一层面,分析书多之累,书多之弊。这不仅避免了片面性,也为下面谈如何读书打下了基础。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路写来,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既从正面说清了道理,也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错误的读书态度。

2.正反论述,说理准确、透彻,逻辑严密。

作者为了说清道理,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如论述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是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不是能全凭兴趣。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因为读书是要有兴趣的,没有兴趣还谈什么读书,只是读书不能全凭兴趣。作者说,“有些有兴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而久之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多么准确、全面和透彻。

3.善于比喻、说理浅显生动。

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孩子去嚼骨头,岂不是误人子弟?”象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4.注意语言的声音节奏,行文自然流畅,语言富于美感。

且看“读书并不在多……”这一段写得多么好,真可谓“声调铿锵,节奏流畅”,富于美感。 全段长短句交错,自然连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开头几句较短,接着两个“与其”句较长,节奏舒缓,也大致整齐。引用两句七言诗更增添了音调的铿锵。“多读”、“少读”几句骈散交错、琅琅上口,十分流畅。其中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

讲到骈偶佳句,文中还有不少,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多么工稳,声调、平仄又多么协调,上句为仄仄平平,下句为平平仄仄(轻声“的”不计平仄)。一篇小小的杂谈,写得这么讲究,又这么自然,足见朱光潜先生真不愧既是学问家,又是文章家。

五、参考资料

1.陈安湖、张国光主编《大学语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xx年7月版。

2.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学语文自学辅导》,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xx年7月版。

练 习

1.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

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恰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孩子去嚼骨头,岂不是误人子弟?”象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它们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2)善用对偶,整散结合,语言有节奏感。

文中还有好些骈偶佳句,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多么工稳,声调的平仄又多么协调,上句为仄仄平平,下句为平平仄仄(轻声“的”不计平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

2.读书和学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埋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的新的世界。

3.文章的第七自然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用了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1)正反论证。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所以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2)举例论证。为了说明全凭兴趣读书会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专读冷僻的书,但他不能算专门学者,以此说明全凭兴趣读书的坏处。

4.熟读这篇文章。想一想你是怎么读书的。就作者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之

前,先写一个提纲,发言时要做到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意思完整。然后每一位同学写一篇读后感。还可以交出一份读书计划,或者交一篇读书笔记。

(答案略)

 

第二篇:谈读书 朱光潜

谈读书 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1) 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幽尔??(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德孚(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 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 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 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 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

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