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先生《谈美》

谈美——读朱光潜先生《谈美》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朱老先生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老先生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全书渗透了朱老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朱老先生却说要“无所为而为”。当然,这里的“所为”并非完全相同的一个定义。朱老先生说的“无所为”是不受任何限制,以心灵为载体来感受世界,感受美。

朱老先生把人生分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看着朱老先生妙趣横生的例子贯穿文章上下,让本来晦涩难懂、抽象的美学概念在我们脑海中也慢慢具体起来。比如,一件文物,带给三个人观摩,文物商、考古学家、艺术家。三个人对于同一个事物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却截然不同。文物商会考虑这件文物现价值多少钱,略加炒作会升值多少,收藏一定的时间后会翻几番,等等。考古学家这时脑海中却会浮现出,这个文物大概归于哪个时期,属于民间文物还是官宦出土物,是否完好,等等一系列专业问题。而艺术家却会抛开这些“俗不可耐”“有所为而为”的束缚,只去欣赏它的造型、色泽等,它所呈现出的美感。那是一种以心灵为载体,在美感的世界中无限畅游的乐事。正如朱老先生书中提到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人生在世,活着,便被不同的世俗之事缠身。人多因贪婪、欲望、权利而被“俗事染身”。人,由于“未能免俗”, 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老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为现代青年中的一名,要摆脱掉那些“俗不可耐”的毛病,以“无所谓而为”的精神作为信条,不断地鞭策自己。现代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生活中也离不开艺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会使用工具。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就是前面说的,人要以心灵为载体,畅游美感的世界,并不要拘泥于现实世界的沟沟坎坎。要冲破现实的束缚,摒弃人性中不堪的一面,寄情与美感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美感修养,免于俗事染身。 朱老先生,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也许许多同学会认为这具有一定的高度,是一般人不可达到的。但我认为,所谓的“艺术化”并不是大家曾经偏执的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让心灵净化,摒弃那些混沌俗事,美从心生的一种过程。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美无关“风月”,美并不只仅存于“风月”。它要求洗刷人心,要求人生美化,更要求人心的净化。

 

第二篇:读谈美书简

读《谈美书简》有感 《谈美书简》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在82岁高龄写的一本书,被称为是“大家写的小书”, 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它不是我最初想象中的一部空谈大道理的书,而是一部贴近生活却又蕴含美学道理与哲学内容的书,朱光潜先生以自己精炼的文笔将美娓娓道来,让我对此不得不由衷感叹“说的真好”,并也获得了一些小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对美的论述是常常从生活实际出发,比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而对于一个对美学毫无涉及及了解的我来说,只能说“说得太有道理了”。文中说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它们本身可能只是些非常平凡的东西,但是常常被我们加以情感的元素在里面。对于某个境地某个时间我们会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来推测来理解它们。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自己笑时心里欢喜,自己哭是心里悲痛,所以当一个人在笑,我们就说他很高兴;一个人在哭,我们就说他在伤心,可见我们对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庄子心里愉快,就说鱼在欢乐地玩耍,一样是只是主观的猜测。朱光潜先生把这种现象叫作移情作用,并说这是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在听音乐时,我们会说这个音乐很激昂,这个音乐很忧伤,看字画时,我们会说这些字写得苍劲有力,这幅画画的婉转动人,读诗词时,我们会说这首诗充满豪情壮志,这首词让人黯然神伤。书中把这些概括成了两个结论: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除了这些内容,书中还有联想与美感,考证、批评与欣赏,美与自然,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等内容,我都一一阅读过,虽然也有些东西不太读得懂,因为包含一些心理学及哲学的内容,但对我还是很有启发。我知道了美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它,欣赏它,并且生活中也要常思考,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不要总是以平常的眼光来看待,有时候要换个角度,或许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也包含着美的道理,一旦被我们发现事物的潜在的精妙,我们也会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并不由得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崇高的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