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读后感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

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第二篇:读《人的教育》有感

读《人的教育》有感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写的《人的教育》一书,其中有不少观点于当今的教育是有裨益的。其中对教育阐述时提出“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外来的约束唤起乃在德自由意志,外来的仇恨唤起内在的爱。”在这一段话中特别将训练提出来,并且和教育、教学放在一块阐述,这不由不让人想到当今的“课程标准”对“训练”要求的弱化。在08年第一期《中学语文教学》中以钱梦龙、史绍典等老一代语文教育的精英对课程标准回避“训练”一词提出质疑,强调双基不为错,教学之中必须进行正确的训练,联系两者,不由想到教学之中的训练问题,正确的训练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但是如果不当的甚至是超负荷的训练就成为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之后,教师的负担也就随之加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就想到为什么课程标准之中不敢提出“训练”这样的要求了,因为现在的教学一切是由训练决定的,或者说,一切是考试决定的,考什么就训练什么,什么排除在考试范围了,这样的知识也就不教了,如此的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怎么敢提什么“训练”呢?其实,训练是一种教学手段,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也讲到了训练吗,但是,现在的教学中的训练往往是只练而不训,训者,应该是教师的教,练者,乃是学生的学,不能将训练狭义为学生做作业,所以,不妨将训练理解为陶行知先生的“做”,这样就能很好地吻合于新课程标准了,也不至于教育的新洋务派们惮心竭虑了。同时一定要分清,训练不是单方面的,其实应该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将训练转嫁为学生的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