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摘 要: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关键词:简述圣祖仁皇帝、圣祖仁皇帝的文治武功、评价圣祖仁皇帝

一、简述圣祖仁皇帝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他8岁时继位,14岁时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康熙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历史功绩。他的祖辈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活动到处猖獗,江山尚未统一。康熙8岁时就在这种情况下登基即位。这位少年皇帝,14岁时亲政,16岁时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时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祖母是孝庄太后,爷爷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清太祖哈赤,儿子是雍正,孙子又是乾隆。他在清朝前期这六个皇帝当中,从入关来说是第二个皇帝,从整个清朝来说,他就是第四个皇帝,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这么一个很特殊的地位。

二、圣祖仁皇帝的文治武功

康熙这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就是削平三藩,巩固统一。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发动叛乱。三藩叛乱时康熙仅是一个年仅20岁的年轻皇帝,但是他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下令讨伐,历时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着手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郑氏后人推行反清抗清的政策,封锁海疆,中断了台湾与大陆的往来。面对这种分裂祖国的行为,从康熙2年到康熙20年,康熙多次招抚台湾,郑氏后人却始终坚持分裂的立场。当18年的招抚均告失败后,康熙即下令用武力收复台湾。公元1683年6月,清军攻占澎湖36岛,迫使郑氏家族归降。台湾回归后,康熙决定在台湾开府设县,明令宣布郑成功不是叛臣贼子,对郑氏后人及其各级将领妥善安置,

封官赐宅。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使得上下心安,促进了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第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哈赤和皇太极的时候已经完全归附于清朝,由于清军入关八旗主力南下,沙皇俄国趁机侵入了黑龙江流域。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决定反击沙俄的侵略,康熙派萨布素率领军队到了雅克萨,两次战争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完全的胜利。康熙28年,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了额尔古纳河、格尔比齐河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完全归清朝,里面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以南的广大地区。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端边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康熙这个时候划定的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北部版图的基础,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经分为三个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内蒙古),漠西蒙古(准噶尔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到中央王朝,康熙决定亲征,打败了噶尔丹。漠北蒙古,康熙通过一系列笼络的措施完全解决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变成了清朝的坚强的无形的牢固的长城。中国从秦汉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赋,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康熙重视文化,也重视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比如说《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还有特别重要的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两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三、对圣祖仁皇帝的评价

康熙朝时期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的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但是,他在经济上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科技上,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技术却不肯推广;在教育上,设文字狱,残害大批文人。

 

第二篇:萧太后本纪读后感

萧太后传读后感

—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位女性

题目:萧太后传读后感

副标:——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位女性 正文摘要:政坛,从来就是男人们驰骋天下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业与追求。因为,政坛的寂寞与冷酷,只有男人貌似强大的心才能承受,女人,似乎没有那份实力。不过,事情总有例外。有这样一位女性,不爱红装爱武装,她在政坛上驰骋,令男人也大为失色。她就是萧太后,历事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统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三岁。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

关键词:萧氏 耶律氏 萧太后 幽云十六州 澶渊

之盟 政治建树

正文:

辽国是从氏族奴隶制社会转变过来的,有一种氏族外通婚的习俗。与创立辽国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室和拔里氏二部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又认为乙室、拔里世任国事功劳极大,可比汉开国丞相萧何,遂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本人虽未改姓,但她的两个弟弟却都改姓萧了。

萧氏与耶律氏世代通婚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萧氏的女子都嫁给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给萧氏。萧氏成为辽国仅次于耶律氏的权贵势力。有辽一朝,萧氏共有十三名皇后、十

三位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驸马。做了皇帝,有时候规矩是管不了他们的,辽国皇帝的后宫中什么姓氏的女子都可能有,但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萧姓。因此,虽然辽国也曾经有过非萧姓的后妃,但是太后却都是清一色的萧太后。“萧太后”三个字,几乎成了辽景宗妻子萧绰的专用名词。在民间传说中,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

萧太后名绰,小名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其父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历事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的出身是何等的显赫和尊贵了。

耶律沙,字安隐。其先尝相遥辇氏。应历间,累官南府宰相。景宗即位,总领南面边事。保宁间,宋攻河东,沙将兵救之,有功,加守太保。乾亨初,宋复北侵,沙将兵由间道至白马岭,阻大涧遇敌。沙与诸将欲待後军至而战,冀王敌烈、监军耶林抹只等以为急击之便,沙不能夺。敌烈等以先锋渡涧,未半,为宋人所击,兵溃。敌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德里、令稳都敏、详稳唐等五将俱没。会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兵至,万矢俱发,敌军始退。耶律沙将趋太原,会汉驸马都尉卢俊来奔,言太原已陷,遂勒兵还。宋乘锐侵燕,沙与战于高梁河,稍却;遇耶律休哥及斜轸等邀击,败宋军。宋主宵遁,至涿州,微服乘驴车,间道而走。上以功释前过。是年,复从韩匡嗣伐宋,败绩,帝欲诛之,以皇后营救得免。睿智皇后称制,召赐几杖,以优其老。复从伐宋,败刘廷让、李敬源之军,赐赉优渥。统和六年卒。 相关事件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

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行皇帝职权。

乾亨四年(982)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

统和元年(983)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历史的真相定格在“澶渊之盟”——宋辽对垒,一方是如狼似虎的辽军,帅字旗下竟立着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一方是哀兵必胜的宋军,中军帐里却坐着一个孱弱害怕的宋真宗。当北宋和谈大臣曹利走进辽军阵时,太后萧绰和一个男人并肩而出。他叫韩德让,皇帝辽圣宗都恭敬地向他行儿女之礼。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允许的。她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子。”萧燕燕又秘密派人鸩杀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韩德让忠心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统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三岁。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辽军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军(近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一时北宋帝国朝野震动。有的大臣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有的大臣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一再催促下,宋真宗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20万匹,银10万两。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野战,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历史评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与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萧太后是一个敢爱敢恨、有主见、有思想、足智多谋的伟大女性。她不顾世人的鄙视依然爱上汉人韩德让,成就了一段铁血爱情;她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她足智多谋在战场上挥师作战,令有些男儿惭愧不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