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我开篇就读到了这令人心动的句子:“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生命的情感。”全书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千万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对美好教育的愿景。读罢此书仍觉意犹未尽,不由地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

毫无疑问,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要使命,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取代的,且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兴衰,自然值得我们倍加珍视。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广纳门徒,到隋朝开设科举、招才纳贤,无不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懂教育、会教育的民族,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泱泱中华才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将文明之火几千年不断地传承至今!

读了此文,原有在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里寻找到了答案。

探究一:为什么我们总落在西方的后头?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吗?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够聪明智慧吗?是我们中华儿女没有胆量勇于争先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问题出在哪儿?其实主要问题出在教育上,而教育的问题自然离不开教师,教师的问题关键是对自己的定位,是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现在人们写教育类文章喜欢用的题目不外乎“蹲下来和学生讲话”“用温柔的眼神感化学生”“赏识让学生进取”等等。这些观点有问题吗?一点都没有问题,有些甚至是至理名言。但,正如水太少了会发生干旱,水太多了难道不怕发生洪涝?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时让爱泛滥绝不是好事,何况学生的个性、能力等各种因素千差万别,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结果很有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不少教师为民主而民主,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造成师生关系失调,教育效率下降:学生明明是在胡说八道,他(她)要违心地说你真会动脑筋;学生明摆着是吃软不吃硬的角色,他(她)也得克制住内心的汹涌澎湃,一次又一次地好言相劝??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是在无意中导致了他们惰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无形中诱发了他们盲目的乐观和自我陶醉?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不等于全盘否定或照单全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则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老师施教于人,对学生起着外因影响、改造内因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则以及其主观能动性直接作用于学生,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第二篇: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

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学校:乐山中心校

教师:彭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