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读后感

《呻吟语》读后感

枕边常备古典书籍数本,《呻吟语》是我常读之书。从书中受益匪浅。吕坤是明代思想家,字叔简,号新吾,自称抱独居士。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历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不满朝政,遂称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讲学为务。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谈天道性命之道学家为“伪”,为“腐”,提倡“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之实学。时人称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华在于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穷其旨趣,而自得为宗,除诸家之“偏见”,而达于“一中”。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书于明万历癸已(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才完成。

《呻吟语》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是随得随录的随笔式的语录体,行文灵活,文之长短,形随意移;儒为根底,兼采众慧,亦庄亦谐。寓言性、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强,极具有可读性。漫步其中,让我从中领略其真知灼见,启迪灵感,调整心态,遨游智慧的海洋。是一本我最钟爱的书。在书中,作家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思想精华,以及他百年人生的经历,独特的感受,来进行独特而精辟的论述。 书中认为,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就能够获得荣誉,就能使人归附。没有道德修养,就不会有荣誉,假如道德败坏,那么耻辱就随之而来。他还认为,人的性命来自于父母,生存于天地,无论命运,资质如何,都应当遵守礼节,遵守法律,要有兼爱的精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阅历的增多,见识增加,自然心情会从浮躁万分,过度到心静成熟稳重,为人处世的态度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而逐渐向善。他还认为,正人君子,自然应该遵循礼教,在乎内心的修饰,而不要在乎外表的装饰。要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大小事,都要尽力去完成。同样他也劝人孝敬父母,忧国忧民,真诚待友。在学习方面他主张循序渐进,不可自欺其人。读过之后,犹如提湖(错别字)灌顶,在众多儒家哲学思想里,简单易懂,实用性强。让我有了更多的做事准绳,我个人认为可以和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同日而语,而且更为易懂,如果世人按此书所说来做人做事,此世界定会美好和平,其实所有的所做所为,皆遵循为他人着想,不管他人是否为我着想就可以了!本人很喜欢其中一段,是说如何说别人的错误,吕坤说,人如果犯了错,五分中只能说二道三分,说多就是批评者的错了!其实从这中间也可以看出他本人自身的修养,因为他没说,人如果犯了十分的错,而只说人如果犯了五分的错,他本身就少说了错误的一半了,其修养可见多么令人敬慕!有谁会喜欢别人说自己的错了,人之居世,谁又能无过呢!批评别人前,想想自己的错吧!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已所能欲,也要想想别人能不能接受!书中提出民是国之根本,是国家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民重于君,应体察民众的冷暖疾苦,减轻民众负担。这种民本主义观点,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坤不仅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思想,还努力将之付诸施政之中,以收一时之成效。这在明王朝国势衰微、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进步的意义,这也正式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根本原因。我受益最深的莫过于吕坤对心性义理的诠释.关于欲念,他认为:克服欲念,好比逆水行舟,刚一歇息,舟就要顺流而下.努力向善,就好比攀登没有树干的大树,刚一歇息,就下滑.因此君子做事情没有一刻不是心存敬畏的.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欲望一旦没有了约束,就变的如洪水猛兽.艳照门中那些主角,他们在发泄欲望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身的修养,心性顺流而下,无凭无

依,才会自取其辱.处以死刑的郑筱萸,也是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而造成了身败名裂,丢失了性命.修身养性是长期的事情,一点也不可懈怠.在我们的滚滚红尘中,各种诱惑随时的侵袭着我们的灵魂.很多人往往因为一时无法控制的欲望而惹火上身.我列举一下《呻吟语》里的哲理名言来诠释吕坤的思想: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 为恶惟恐人知,为善惟恐人不知,这是一副甚心肠?安得长进 浑身五脏六腑、百脉千络、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发爪甲,以至衣裳冠履,都无分毫罪过,都与尧舜一般,只是一点方寸之心千过万罪,禽兽不如。千圣万贤只是治心,更不说别个。学者只是知得这个可恨,便有许大见识!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陨身败家之贼,如何纵容得他?若有圣贤之心,何妨貌似盗跖 。父子殊心,一堂远于万里;兄弟离情,一门远于万里;夫妻反目,一榻远于万里气者,形之精华,形者,气之渣滓。 才有一分自满之心,面上便带自满之色,口中便出自满之声,此有道之所耻也。见得大时,世间再无可满之事,吾分再无能满之时,何可满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吾党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功夫,如何要得长进? 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常使精神在心目间,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乱应酬。岂无偶合?终非心上经历过,竟无长进。譬之梦食,岂能饱哉?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阖,枢常静,妍蚩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张主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不静,作个梦儿也胡乱。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苏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济,非火不败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华,夏不是发畅,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为我境。 士君子要养心气,心气一衰,天下万事分毫做不得。冉有只是个心气不足。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静则凝重。静中境自是宽阔。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遗忘。 才要说睡,便睡不着;才说要忘,便忘不得。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也难。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发不如是者。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将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所存是种,种皆是;所存非种,种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若涵养得定,如熟视正鹄而后开弓,矢矢中的;细量分寸而后投针,处处中穴。此是真正体验实用工夫,总来只是个沉静。 天地万物之理出于静,入于静;人心之理发于静,归于静。 沉静最是美质,盖心存而不放者。令人

独居无事,已自岑寂难堪,才应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此是省察大条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顾不得,一错了,便悔不及。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时则更难。 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人到自家没奈自家何时,便可恸哭。静定后看自家是甚么一个人。不能长进,只为昏弱两字所苦。昏宜静以澄神,神定则渐精明;弱宜奋以养气,气壮则渐强健。怠则一切苟且,忽则一切昏忘,惰则一切疏懒,慢则一切延迟,以之应事则万事皆废,以之接人则众心皆离。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自得自如,不可为势利术数所拘缚。若羁绊随人,不能自决,只是个牛羊。然亦不可哓哓悻悻。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不可过耳。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构有趋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山峙川流,鸟啼花落,风清月白,自是各适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无干涉也。才生系恋心,便是歆羡,便有沾着。主人淡无世好,与世相忘而已。惟并育而不有情,故并育而不相害。万物皆能昏人,是人皆有所昏。有所不见为不见者所昏,有所见为见者所昏,惟一无所见者不昏,不昏然后见天下任是千变万化、千奇万异,毕竟落在平常处歇。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皆发于一,千言万语皆明此一,千体认万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则万皆举。求诸万,则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却会用一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众人任情,小人肆情 。从他字里行间,我深深的感悟到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高尚情怀,也让我更加深深的奠定了精心研读的决心.让我从今之后更加遵循礼教之思想,潜心做事,认真做人.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边城读后感

2012056623 广告学 萧强

故事大纲:

边城是一部很温馨的小说,看完之后,仿佛仍然处身于那个“触目为青山绿水”,人情温暖的小城当中。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叫茶桐的淳朴小镇的消息白塔旁边住着一户爷孙俩,孙女叫翠翠。翠翠是个清纯可爱却可怜的孩子,她自幼失去双亲和外公相依为命。等到翠翠长大了,喜欢上了一个叫傩送的水手。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了翠翠(还来提过亲),后来傩哥哥成全了弟弟准备远走他乡做生意,结果却意外身亡了。爷爷也突然死了,翠翠和傩送也吹了。留下了最有名的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后感:

故事剧情不太感兴趣,我喜欢的是他是一篇“纪实”小说,无处不透露着这座茶桐小镇的淳朴风貌。很多城镇细节都写得很好,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很深入。毕竟人物越少的作品,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就异常重要。(我的看法)在这里解析几句我认为小说中的精髓佳句。

1、描写翠翠眼眸子的那句:“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除了写出翠翠的眼睛清澈明亮,还反映出了茶桐是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镇。

2、描写翠翠初到镇上杂货店的触目所见:“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

这里不只是反映翠翠的感受,也同样是我们的感受啊!生活在21世纪大城市里的我们就算身边有杂货店,里面所卖的东西可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3、描写翠翠看龙舟独自一人留到“天已入夜”那段:“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的声音。”

这句话很带感,当唯一的亲人久久不归,天色已暗的时候,灯火通明的酒楼里却在摆酒。很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对温馨的家的渴望。其中的细节描写也很出色,具体到青菜萝卜而不是“食材”,沙——的一声除了勾起了饥饿感,还形成了与翠翠孤寂处境的强烈对比。

4、也是描写“天已入夜”那段:“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在此之前,是翠翠看完龙舟看鸭子,鸭子到最后也只剩下一只在浮着了,这其实是翠翠的写照。

5、爷爷的教诲:“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虽然同是“落叶归根”的道理,在边城里却非常有边城的味儿,用广东话读起来还有押韵呢。

6、描写雨季后的情景转换:“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份有野性的生气。” 一反雨季中的压抑,日光炙到人肩上而有力量写得很微妙,仿佛人类亦是那繁荣滋茂的菜蔬,因为日光而有生机。句中的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还原了茶桐淳朴的风貌。

7、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美丽茶桐的夜晚,句子中用到了艺术中的“突变”。“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和“虫声繁密如落雨”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数大便是美”。在这里突然来个草莺“落落落嘘”的鸟啼,打破了这和谐的局面,顺带给这宁静的夜晚倾注最后一波活力。“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拟人描写的手法也很可爱、很温馨,写出茶桐这个小镇的温情无限。

8、爷爷获知天保“没了”后的写照:“这消息同有力巴掌一样重重的掴了他那么一下”

转化修辞运用得惟妙惟肖,震撼的消息真的就如这强而有力的巴掌,打得人懵了。

9、天保死后爷孙俩:“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翠翠守在渡船上,看着那些溪面飞来飞去的蜻蜓,心也极乱。”

黄昏、天气郁闷、热风、呱噪的山竹篁、晚上会落大雨的预期心理、乱飞的蜻蜓;无处不给人低迷的气氛,可谓是情景交融,翠翠的心就如那飞来飞去的蜻蜓一般乱。

10、“翠翠无意中回头一看,见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也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死去了。”

后来才知道“白塔意象”是很多人在研究的,而我自己对白塔的解读是:白塔是爷孙俩家的象征,塔的本身又有一种守望者的意味。而白塔崩塌了带出爷爷的去世,可以映射为翠翠的心理崩溃了;爷爷这位唯一的依靠崩溃了。而后了来白塔的修葺则代表了翠翠的心理沉淀与成熟。

11、爷爷下葬:“安安静静躺到土坑里给小蛆吃掉了”

看到这句话的我立刻想象到那画面确实很雷人,有点“黑色幽默”的风格在里面,怎么??就给小蛆吃掉了呢?? 也许用这黑色幽默的手法更能让读者体会出人生的无常吧!不管生前姓甚名何,有什么生命历程,死后就只能静静躺着成为小蛆的食物。

12、“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也许“明天”回来的“明天”不知有多多少少个明天。也许“明天”的也许;仿佛回不回来都无所谓了。是翠翠度过这风风雨雨后内心的沉淀,字面上好像是希望傩送回来,但在这里我有我的解读。前后两个“也许”表现出了翠翠的成熟,表面好像在说:“你要多久之后回来我就等多久。”但其实是:“你回不回来都无所谓;当然,回来最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