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章   课堂教学评价概论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一)测量及其要素

(二)测验

(三)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   目标理论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

(二)   多元智力理论

(三)   替代性评价

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四)   有效教学的理论

l  伯利纳总结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有:(1)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2)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告,并且说到做到。(3)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 (4)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6)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7)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责。

l  盖奇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行为:(1)组织(2)提问(3)探究(4)奖励

l  多伊尔提出了一套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表。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功能

(一)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多维性原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内容、主体及方法的多维性)

2.过程性原则:指的是改变以往评价中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倾向,要把评价对象当前的善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三个基本特征:A是把全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评价的范围。B在方法论上,量化研究与质性评价相结合。C本质上受“实践理性”的支配。

3.真实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

教学前评价: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内容限定在必备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监测学习进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对于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必须采用诊断性评价来确定问题之所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

教学结束时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2.       课堂教学评价与师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       有关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一)   认知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   情感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三)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有七级

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四)   对认知领域目标的修订

安德森的二维结构:知识和认知过程。

1.       知识维度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2.       认知过程维度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二.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一)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什么”。言语信息学习的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先备知识。学生要先学会概念,然后才能学习规则,有了概念和规则作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有组织的复杂知识。

(二)   智慧技能的学习。“怎么做”。辨别——形成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辩别学习的外在条件包括两项:1.对正确反应在,立即给予适度的强化2.让正确的反应多加几次练习,以避免遗忘。

具体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学习者的辨别能力,其外在学习条件是由教师提供具体事物让学生去按属性进行辨别。

定义性概念学习的内在条件是在给予概念的定义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定义所涉及的语言信息的含义,其外在学习条件是教师提供具体活动作为示范,使抽象的定义性概念与某项具体活动相联系,从而得以理解。

问题解决学习的外在条件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针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给予适度的解释说明,使学生的先备知识与问题情境相衔接。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有效性——读书笔记

戴艳云

怎样有效的管理课堂从而保证自己有效的备课的实施,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有效学习,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前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时间是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的”。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一、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3)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是否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

(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总是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三、知识建构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教学手段的选择恰当。

(3)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4)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2)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3)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高涨,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五、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创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

(2)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思维价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策略;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力打基础。

(4)教学历程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