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陈赣

怀着极大的耐心阅读了《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不只是需要抑制自己浮躁,还因为有好多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的理论弄不清,哲学线索难以辨明,课程原理与之关系难究其里,所以只能被动阅读,看不懂,吃不透,让我感到要贴近经典好困难,好吃力。书的前面部分难度较大,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回读现象很严重。第三部分叙述内容与我们当前的话语有些接近,所以开始明白,渐入佳境,可惜戛然而止,让我最终还没有明白“后现代”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顿生无限遗憾。当我阅读后记中的一位美国博士遇到王红宇时说的一段话:“我无法想象你将这本书译成另外一国文字:要知道许多美国人自己也无法将它‘翻译’出来。”我的心中好受一些,我为自己的阅读困难找到的一丝借口,获得一丝慰藉、一点平衡。于是我把前面的文字重新阅读了一遍,对书的思路、观点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形成了这段粗浅的文字。

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解和把握

一、关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前现代范式是一种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公正的的秩序,是有机的、一体化的世界观。科学思想是奠基在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笛卡尔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玩骰子”。牛顿的稳定的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组织简单的构成,就如同都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就可以预测宇宙一样。现代主义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预先存在的世界的方法,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知识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思想是建构现代主义的基础,因此现代主义的课程强调线性的、序列性的、因果关系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这一系统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充满技术理性的封闭系统。现代主义课程以泰勒的课程原理最具影响。

二、后现代课程范式建构的基础

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而非传递和转移性课程(这一概念来自热力学)。小威廉姆·多尔以生物学、化学、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其研究视角,认为布鲁纳、杜威、皮亚杰和怀海特的课程理论的开放性和过程思想是后现代课程的思想基础。

1、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平衡化模式

从生物学上看,人类学习过程是与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的。生命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相互作用并赋予自身自主性。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生物学以其复杂性、等级和网络对课程思想来说是丰富的隐喻。对于课程来说,要超越封闭框架走向开放,要关注问题和干扰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内部的“发展驱动力”。

皮亚杰将遗传表型模式运用于认知结构中,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化的模式。要达到再平衡就应当有干扰和困惑。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从而促成更高水平的平衡。

2、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宇宙是混沌的状态,混沌复杂性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回归性的概念,通过回归,个体的自我反思中获得价值感。“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

普利高津从热力学的角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平衡系统是稳定的系统,但也是封闭的系统。从能量——物质交换的角度而言,平衡系统是能量耗尽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是死亡的前兆。因此要达到转变(注意这个词语)必须有不平衡,“通过波动达到有序”,在湍流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自组织中获得转变。

自组织是普利高津提出的关键术语,自组织不目的论的(向预定的目的运行);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有目的的适应环境)。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是依赖于反思性行动、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过程。

3、布鲁纳的“心灵——对话”认识论

布鲁纳认为成长是个体表征世界、实在与文化的个人能力。这一表征能力就是心灵的能力。心灵的能力是具有情绪和智力的整体的人与环境之间进行反思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能力。布鲁纳认为一种基于能够运用信号操作的经验、公共对话以及个人反思的课程能够将学习者从他人模式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模式的构建者。课程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应向自身回转,形成“螺旋性课程”。随着每一个体对丰富的表征模型的构建,开始形成多重观点、假设和主观化的认知方式,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

在这一框架中,强调评价是创造性的而非总结性的,师生关系是带有对话交往的性质的,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信息性的。“与其他人的”会话“??[是]指导我们的唯一来源”(罗蒂)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心灵是一个动词,一个积极的动词;一个积极寻求的动词;一个积极的、寻求的、自组织的动词。

4、杜威和怀海特的过程思想

诠释学来源于希腊神赫尔墨斯。作为信使,他不仅向人类传递神的旨意;而且用各种形式解释这些信息。17世纪的牧师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神圣教义进行规范的解释,后来狄尔泰将诠释学扩展到所有的文本。后来诠释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以小赫希为代表,认为诠释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精神状态,从而进入“作者精神状态”,通过对作者和作者状况的同情对文本予以证实和客观化。另一个分支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他们认为如果要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文化是根本。所有的存在存在于时间中;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我们与文本对话中创造出来的。受诠释学框架的影响,在教育上我们强调交互作用的过程。

杜威的过程观强调通过反思而转变(尽管他未必同意),他认为影响现代课程的观念为“知识旁观者理论”。 “知识旁观者理论”的导向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确定先验的课程概念,以及教师将先验知识呈现并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概念。这一课程是“可测量的欠缺课程”我们的考试就是测评学生学习的“欠缺”程度,并依照这一程度为学生评定等级。而在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回归和反思,而且只要当反思具有批判性、公共性和社区性,转变性课程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怀海特与杜威、皮亚杰一样,相信“学生的心灵是成长的有机体”,而且相信“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是面对知识的自由”。 为了达到课程平衡和统合,怀海特发展了他的“教育韵律”,即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怀海特相信生活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导,精确或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或概括化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不仅包括现在的暂时性而且包括对历史性过去的意识以及内在于有待界定的未来之中的可能性。他称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作为历史性人类的状况为亲在,具有渗透着可能性的潜力。

在诠释框架之中的意义和理解来自进行联系的过程,来自我们对世界中的存在的解释。所以强调“保持会话继续”的重要性。在我们教师培训中要帮助教师展开对话,“在对话和讨论中要提出问题,呈现争议问题,从而超越事实而进入解释。在此运用一个共同的我认为也是适合的后结构术语来说是‘协调信息’——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经验和意识之间。协调这些信息——而不是呈现一个命题、名词或观点的真理——在我开来似乎

是课程的所在或应该所在。在协调信息的过程中每一方积极的倾听——同情地而具有批判性倾听——对方在所什么。其意图不在于证实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要发现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从而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的方式。”这一过程是“上帝笑声的回音”的艺术,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的艺术

三、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

本书对于后现代的课程观没有具体明确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后现代思想本身也不强调体系,后现代思想是一种模糊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过程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这样我们就不会为本书的结尾感到遗憾。但作者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怀疑发展了我们的适量的“基本张力”,从而激活了我们思维水平和想象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迷人的想象王国”,而且作者也为我们的思想建构提供了一些逻辑起点。

在后现代时期,基础的概念受到自身的挑战,没有一种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键是自组织的过程。完成一种转变性的统合。在自组织中权威的力量逐渐削弱,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与学中注重反思和建构,完成反思和建构除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更需要一种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这种方式认为目的、规划、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不是测量“欠缺”, 而是注重过程的多元的评价。于是多尔设计了4R来构建课程,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以上解读不知是否正确,敬请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

二期课改语文教学距离后现代课程究竟有多远?

在阅读《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用书中的观点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如果说一期课改侧重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科学有序,那么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材建设等逐渐接受一些后现代思想,完成现代向后现代的范式转变。 现代思想是科学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一期课改的语文教材有较强的序列,如H版教材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序,单元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单元教学要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检测也是以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的。因为现代课程的规范和稳定导致课程逐渐走向僵化,所以为了走出困境,新的课程理念对于有序的知识不再做过分的强调,二期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期望打破有序,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淡化语言知识的倾向,不是强调序列,而是将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新教材开始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尽管对新教材的评价不一,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试图突破科学体系进行构建的设计思路,而这一设计的正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后现代思想对课程的分析评价没有正误,只有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言语经验和语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作为现代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积累,而后现代思想强调自组织,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与环境交互作用内化言语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争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一直比较激烈,新课程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将现代科学的课程理念如婴儿一样与脏水一同泼出,结果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专家、教师进行了冷静思考,出现了回归的倾向,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阶段。如果按照后现代的思想分析,这种不平衡或者说干扰、困惑、混沌的局面往往能够完成转变,促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

如果用4R的课程标准——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严密性来分析当前语文新教材,

我们可以对语文新教材作以简单的评析。1、从丰富性的角度分析,语文应该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作品和文本的丰富性,但新教材包括高考考试说明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令人满意。为了促成课程的转变,课程应该有“适量 ”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而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这些概念,教师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当前松江区的教学研究比较强调有效性,因此让一些教师和领导接受“无效性”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有效才导致教学的“无效”。2、从回归性分析,语文教材的片段、单元和序列是一种任意的组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它视为孤立的单元,而应是反思的机会。对话是反思和回归的必要条件。目前构建对话对话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在教师中逐渐达成共识,但真正转变成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过程。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可以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找到终点,但总有找不到起点的感觉,这也为注重教学实际的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3、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当前的课程有优势有不足。按照怀海特的观点,我们“不必教太多的学科”而是要“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以便让主要的观点“形成尽可能多的组合”。因此新教材的主题单元强调了这种关联,形成了种种组合。但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不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使用新教材,要能够自编校本教材甚至生本教材,特别要找出课程之间的关联,在自主关联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后现代课程的关联是内在的,是学生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或教材编写者主动呈现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当前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再说什么了,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有关联性的课程。除了教育关联,还有文化关联。因此我们的观点要统一到更广阔的文化、生态、宇宙模体之中。于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由我们自身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和对话形成自己的文化感。

4、从严密性角度分析,新课程的严密性逐渐减弱,从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我们走出现代的泥淖并不意味着我们抛弃科学,以致走进“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小威廉姆·E·多尔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这是“四个标准中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记住这句话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当前不少教师顺应课改潮流,但南辕北辙的也有不少,以致距离真正意义的后现代是不是越来越远?

附:书中疑难问题

对书中难以理解的词主要有:

1、“社区”是不是佐滕学书中的“学习共同体”?

2、“隐喻”不是我们所说的比喻中的辞格,但似乎有些共同点,但很难解释。

3、皮亚杰的“遗传表型”怎么理解?“遗传表型”的发生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给发生系统留下的印象,而是由于这一系统本身是积极的,总是寻求有机体内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4、关于“进化与熵”的问题理解难度大。“熵”应该是一种量度或程度,“宇宙中的熵总是追求最大化。”“进化与熵”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篇: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希望通过科技让我们回到过去,穿越未来,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学期我选了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这是一门不易学的课程,它所介绍的一些名词都非常的深奥,非常科学。它是一门需要你耐心品味的、耐心钻研的课程。

听了那么多的课,学了也有一段时间了,毋庸置疑,这门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让我头疼,在此之际,它又让我有一种想探究的兴趣。在此,我就第六章卫星通信系统进行自己的一点点分析与看法,希望能够加深自己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深入思考。

这一章首先整体概述了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卫星通信的特点,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卫星通信的系统的组成,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等等。那么就先讲一下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吧。所谓的卫星通信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的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宇宙无线通信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微波通信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是由谁发明的呢?据说,19xx年,美国人尝试雷达把电波发射到月球,并第一次成功地接受到它的回波,从此,人们开始了卫星通信发展的艰难路程。科技的脚步从一小步到一大步,然而,科技的发展也从地面到天空,天空到天空到太空,通信技术也从有线到无线,更进入了太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对生活莫大的帮助。

19xx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低轨人造地球卫星;19xx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SCDRE卫星,并通过该卫星广播了美国总统圣诞节祝词;19xx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发射了“电星”,它可进行电话、电视、传真和数据的传输;19xx年8月,美国发射了首颗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辛康姆3号”,并利用它成功地进行了电话、电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19xx年4月,INTELSAT把原名为“晨鸟”的第1代“国际电信卫星”射入地球静止轨道;19xx年4月2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我国卫星通信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首次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不仅在航天事业上更上了一层楼,而且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航天事业说到底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再此,我初步知道了卫星通信的一些特点,就是通信时延长较长,通信链路受外部条件影响,另外,存在星蚀和日凌中断现象。这些特点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深奥与无法理解,说实在的,虽然听了老师的讲解,但我还是一窍不通的样子。还有就是了解到了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但是在选择工作频段是要考虑到一些因素,就是:一、工作频段的电磁波应能轻易穿透电离层,二:电波传播损耗应尽可能的小,三:天线系统引入的外部噪声要小,四:有较宽可用频带,与地面现有的通信系统的兼客性要好,且相互间的干扰要小,五:星上设备重量要轻,消耗的功率要小,六: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通信技术和设备,七:与其他通信、雷达等电子系统或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要小。每一件东西都有他自己的一些缺点,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致命的东西,如果不把握好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了解整件事情的重要之处,该注意的地方,该细心的地方,这样做起事来,我们才能得心应手,把事情做得完美一点。也正是认真细心这一点,我国才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航天科学工作者,才能突破一件又一件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强大。因此,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年来说,我们

要加倍努力,专心学习好各门专业知识,做到学得精,用得通,将来为国家的通信事业做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卫星通信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卫星通信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9xx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课试验通信卫星。接着,苏联和美国又于19xx年分别将通信卫星闪电1号和国际通信卫星1号送放太空。从此,卫星给人类的通信带来了巨大变革。由于通信卫星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通信质量高,灵活性大等优点,因而自第一颗卫星升空以来的30年间,卫星通信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科学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交流,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通信卫星是地球变小了,是人们在洲际间的距离变近了。今天,在地球周围的宇宙空间里,有许多通信卫星在绕地球转动,它们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有专攻气象观测的气象卫星,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在天气预报中的气象云图就是由它提供的;有专为飞机和舰船进行导航的导航卫星;有用于探测军事动态的军用卫星;还有勘探地球上森林、矿藏地等资源的地球资源卫星;而专门用于无线电通信的卫星叫做通信卫星。另外,卫星通信的实施,实现了人们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无论陆地,空中和海洋,只要拨通一个电话号码便可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进行通话,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呀。另外,卫星通信技术对我们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够肯定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新技术的这些发展将对大学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积少成多。另外,在发达社会中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会加速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运用。将来,传统学习与远程学习相互配合,而不是对传统形式的替代。这一点可以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对高等教育种种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得以证明。计算机及网络发展历史如此之短,就已经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奇,有些惊奇令人欢呼,但我相信它们还将继续,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天地。

卫星通信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学好各科专业知识,为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好准备。学习了这门课程,越来越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深莫测,越来越感受到卫星通信技术工作者的伟大与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学习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今后,一定要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紧紧捉住最初的梦想,勇往直前,迎接风雨之后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