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新)

现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昌黎镇第一中心小学 王凤珍

在今年放寒假期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教育就是增长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的活动。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想想我93年刚从师范毕业、踏进小学大门时,学校采用的还是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方式。我通过认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这本书,我意识到了,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

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使用上了班班通,还建立班级网站,让学生在网站上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问题,也可以在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主动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为学生们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第二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有感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有感

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西江中学 廖月卿

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还使我的实际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阅读了教育文摘《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后,我真实的感受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有多么重要。我将本着“实践,反思,积累,创新”的理念,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名有反思力的教师。

有反思力的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因此,作为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在教育动态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要不断的创新,及时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新信息、新动态、新趋势,选择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课题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有敢于实践,乐于创新,敏于捕捉,精于积累,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任何一次教学实践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如果在实践後,缺乏研究意识,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就丧失了实践的意义。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思则退,思而不教则废”。

在每一次实践后,我都将认真总结自身实践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中的。要能够接受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思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去认识问题考虑问题。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从反思中获得知识。我想,再一次进行教学时,将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了。

勤于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需要。只有采集花粉才能酿出甜蜜,教师的花粉就是在浩如烟海的种种资料中,撷取自己需要的,广泛的阅读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修养水平,借鉴他人成败经验的途径。因此,我不仅订阅了许多教育书籍,还将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摘记,剪报,制卡片等方式使自己的行为教养、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勤于总结,是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与写教科研文章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不写教研文章的教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经常写的教师则有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的人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重视积累,勤于笔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反思力的教师。

爱的教育学习心德

西江中学 廖月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

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读《爱的教育》,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作为教育者的读者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我会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中。乘上“爱”的小舟,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读《学习的革命》的体会

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 罗家荣

人类已迈入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被抬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迈向现代文明的国度里,学习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就表示,把“思维的学校,学习的国度”作为本国21世纪的目标。

在我国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如何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对事物、对象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着眼于全局,“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体,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这是一种全新的、高明的、科学的思考方式。

《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何学;第二个层次:学什么;第三个层次:怎么学。

《学习的革命》从学习方法的变革来谈整个学习的革命,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对学习进行系统设计,追求整个学习系统的最优化。最优化,就是“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列宁)。学习的最优化,就是指学习的所费——学习的时间、精力、投资最小,而学习的所得——获得的学习效果最大、最持久。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样道理,以巨大代价取得巨大效果,非善之善者也,以最小限度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才是善之善者也。这种善之善者的理想境界就是最优化的境界。

最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是列宁式思维,孙子式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追求更小的成本,追求更大的收益。

然而人们往往缺乏最优化思维,只看到所得,看不到所费,更看不到所得与所费的比值。有的人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可他们却压根没考虑今天的教育“所得”是多少,“所费”又是多少,为取得目前这样一种“所得”付出的了多么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值得吗?

《北京晚报》曾发表过一个高中生写给该报编辑的一封信:“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而最让我感到懊恼的是,现在的学习生活竟然让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我们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上,这使我在学习它们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为了取得分数,而再没有其它目的了。??”

这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的生动写照。一方面“所费”大的吓人,宝贵的青春全部耗在了沉重的课业上,淹没在无边的题海里;一方面“所得”是些只为应付考试“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不仅很多没必要学,而且很多内容从初中到大学,都在重复学。《中国革命史》几乎是在重复初中历史课的近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资本主义》等内容重复更多。不仅学生的“所费”大,家长、社会、国家的“所费”一样惊人!可以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样的高成本下,培养出的却是学了10多年英语,却不会说“早晨吃了什么”,学了10多年语文,写封求职信还有错别字、语病!

最优化思维,追求既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低效益的宣战,其目标是快速并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成智慧学者,使学制大大缩短,培养出18岁的硕士。按传统做法,从小学一口气读下去,也得25岁才能成硕士。一下提前了7年!这种设计,使学习成本大幅度降低,比传统学制要优化得多。

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系统来说,都是如此。

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在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上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受教育的概念开始扩大,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能培训手段,而是个人提高素质的进修。近年来,我国高考已取消了对考生年龄的限制、一年两季高考开始实施等一系列变化都说明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而每一个公民都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龙柏小学 金丽华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

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如此,要成功,也得做好每一个细节。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

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的。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对照自己的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

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

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一本好书就是能读自己

励志和成功方面的书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多,但当我的视线进入《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一本不足百页,仅四万字的薄薄小册子,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我想这就是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这种变化是彻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二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漠视身边细微的变化,而面对急剧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抑或是徒劳的抗争。然而,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变化是在悄然间发生,却未被感知和觉察,以至于铸成悲剧,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当我们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习惯于自己拥有的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否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为什么,但为时晚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可能已经无能为力,无法挽回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平时象哼哼一样,面对失去的那份安天天叫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谓老天开眼的奇迹,结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饿死。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读自己。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能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你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