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民营企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我从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挑了几个章节仔细研读了一番,收益匪浅。其中有一章节名为股事的逻辑,其中提到的中国的股市文化类似于赌博文化这一观点另我感触甚深,股市乃一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问题,而目前我国股市基本只针对国有企业开放,这种现象给民营企业融资带来其所未有的难题,众所周知,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创新可是民营企业的拿手好戏,百渡,携程,阿里巴巴,这些民营企业哪一个不是创新出来的?哪一个背后没有活生生的创业故事?国企不同,它们的起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看抽象画的感觉,谁也说不准国家为了扶持这些国企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

大家可能都发现过这样一个“定理”:在我国,每当新股上市之时,不管新股背后的公司实际情况如何,股民都会争先恐后的购买。的确,新股发出后因受过分追捧,股价在短时间内膨胀了不少,聪明的股民便会见好就收,而那些胃口较大的新股购买者往往会亏的一败涂地,最近的一次新股上市后跌停的案例就是铁证:

三只中小板新股黑牛食品(47.80,-0.04,-0.08%)、新亚制程(39.36,2.77,7.57%)、南洋科技(59.36,2.30,4.03%)逆市跌停,而在前一日这3只股票均出现暴涨,其中新亚制程的涨幅接近3倍。三只新股的表现可谓“大喜大悲”:前一日,三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87.53%,其中新亚制程表现最佳,收市上涨275.33%,该升幅刷新IPO重启以来新股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记录。黑牛食品首日上涨114.59%,南洋科技上涨172.67%。 但是昨日均出现一字跌停,让追高入场的投资人叫苦不迭。黑牛食品收报52.15元,新亚制程收报50.67元,与前一日的最高价68元,仅仅一天就相差超过17元。南洋科技昨日的收盘价为73.62元,和上市最高价96元相比,缩水超过20%。虽然昨日出现调整,但是不少股民悲观的认为,“这只是开始,起码还要有3个跌停”。该股民解释称,这几只股票暴涨,主要是因为大盘当日出现调整,二八现象凸现,不少小盘股特别是创业板出现批量跌停,让出逃游资介入新股,使其发生暴涨,但是仅从这3只新股的基本面来看,二级市场的价格明显高估。从市盈率来看,一个跌停之后,仍然全部超过百倍,其中新亚制程的市盈率高达180倍,黑牛食品最低也达到103倍,“黑牛食品是传统行业,给这么高的市盈率实在让人匪夷所思,A股上和其做类似产品的维维股份(6.12,-0.16,-2.55%)的市盈率不过57倍”。

那么新股上市后为什么会跌停了?其实这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跟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的距离有很大关系,距离好比弹簧,距离越近,则股价稳定,距离要是太远了,股价的当然回弹,但当距离远到让人们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股市就是赌场而非投资市场了。陈志武先生在文中指出,防止上市交易的股票跟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的距离有大的方法有二,一是减少“噪音和虚假信息”,而这一点首先要有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如果没有公正开放的大众媒体充分并准确地传播上市公司以及股市的信息,“噪音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市场,股事成赌场,股价泡沫会是经常的事。然而在我国真正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屈指可数,我们永远都不要指望能在央视上得到特别准确的投资信息,还好我们有像凤凰卫视之类的相对自由开放的媒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后者而改进前者,当然,仅有传媒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立法对以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的人绳之以法。二是政府不能救市,在发达的美国股票市场上是没有跌停这个说法的,买者自负,所以人家就不敢乱来,我国不同,政府规定有跌停线,也就是给了股民一种防跌保险,有了保险,不管上市公司有无问题,也不需要什么信息,是股就差不多能赚。这种理念已被广大中国股民所接受,当股市这么容易赚钱的时候,然人难以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

再来谈谈国有企业上市的问题,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白度上市时完全不同的概念,国企上市虽气势宏大,但不会带来创新精神,虽说国企上市不在融资而在改革,但其效率和民营企业比起来就差远了,如果您的身边正好有国企的工作人员和民营企业人员,您的感触就

会很深,国企人员成天无所事事,每天完成定量的任务就别无他想,民营企业的员工就不同,他们朝思夜想的是如何创新,如何把明天做的比今天更好。国家如此费力的为国企亏本卖单的同时,为何就不能想想如何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了?

如今民营企业融资难是热门话题,从体制上看,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受各种条件制约,诸如有的怕出现问题受到牵连。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70%以上的信贷资金,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原本是民营企业寻求信贷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受处在行政过分干预的准财政运作体制的约束,导致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许多地方反映,对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就可能被有关领导机构甚至司法机关予以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考虑,不少银行员工宁肯少贷或不贷给民营企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其贷款手续之繁杂,抵押条件之苛刻,对抵押品要求之严,抵押率之低,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使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当民营企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贷款时,也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白白地错过了宝贵的商机。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残留着“缺陷”,急需调整完善。例如,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时,许多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剥离、核销、挂账、停息等办法处置,外资企业将部分利润投资可在税收上减免,而私营企业却不能享有同等待遇。此外,民营企业也无法享受开发区企业应有的政策优惠等等。这种政策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从制度上来看,(1)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制度还未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尚未解决而难以运作;抵押贷款因市区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解决房产、土地等相关证件而被搁置。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2)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缺少兴趣,由此导致民营企业贷款明显不足。这里分析的不仅是服务意识差,而更重要的是制度引致的问题。各区县专业银行大都无权审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流动资金贷款也有严格限制,这些限制难以适应遍布各地的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此外还缺少对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考核,缺少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3)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不够,尤其是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在深圳上市仅一年左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十分萧条,使得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相当困难。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了?首先,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探索建立中小民营银行的试点,探索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加大银企合作,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民营企业,形成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要在健全金融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民间金融市场,探索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做好深圳创业板上市工作,争取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增加服务品种,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要逐步开展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推进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现有金融组织应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沟通,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跟踪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当好理财参谋。另外,还要加强担保管理,减少担保风险。应当根据运作规范、风险分散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尽快缓解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担保难的状况。可以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开办“联保贷款”业务。对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的经营波动大、资金需求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开办“循环使用贷款”业务,

也可以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备用信用证质押贷款等品种。还可以与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租赁贷款、保险贷款等业务。同时,制定相应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对财务状况良好的、有市场的企业,不能因其规模达不到要求而不给贷款;对负债率较低、产品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潜力、内部管理严格的民营企业,可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

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民企的上市会直接激励中国年轻一代,搜狐的张朝阳,携程的沈南鹏,新希望的刘永好,这些年轻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的成功不一定靠家庭背景,但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创业!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会在民营企业融资难解决之后更加频繁,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么?民营企业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现在是时候改变中国经济的畸形现状了。

 

第二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敬爱的党组织:

20xx年6月,支部全体党员对《金融的逻辑》一书进行为期2天的阅读学习。通过此次学习,我理解了金融的原理并且对整个金融市场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受益匪浅。

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我感受较深的是,陈教授在书中认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这种研究,深化了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证券融资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化,并能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特别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不是对外掠夺,而是金融创新是它们崛起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与国内很多人的认识有出入的观点。历史上,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参与了掠夺中美洲的黄金,但它们都被英国超越了。作者还认为,从中国发展实践看,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

他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如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使农民的土地除了作为生产资料外,还可以以资本的形式出租、入股、出售等等,一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二使农民获得财产性的收益;还比如,一些商标、技术等等,可以作为资产入股、出让,使其资本化,有销售和技术优势的持有者与制造商结合,使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资本深化改革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本,还需要社会化,使其变成上市的社会公众公司,一则改变其治理结构,成为大众监督下的企业,二是其经营的成果,由大众分红的形式分享。

陈教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看他的书,可以帮助我们以学习的眼光全面看待这场危机。美国过度信贷消费,以及金融衍生品监管真空被认为是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美国一长条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包括多个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进而引发危机。本质上,这次危机起因与中国国有企业失败的原因完全一样,即委托代理关系松散,导致委托代理关

系高成本和失效。解决之道是,使在最前面直接与借款方打交道的中介商必须要分担一定的坏账风险,证券评级公司、审计公司也必须承担后果,而不能像现在这样,他们做好做坏照样收取固定的服务费。目前各国都在修改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试图把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纳入监管范围,把风险资本覆盖在各个环节。作者上述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减少代理成本的思路,是试图利用市场力量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值得金融监管改革加以借鉴。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这也是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所倡导的。国人通常会认为西方文明倾向于物质文明,是注重于发展科学技术,忽视了精神文明。殊不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长期以来的交易往往是通过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信任关系形成的隐性契约,而外部的市场框架却一直没有形成,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化交易。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家庭内部的关系也就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外部的市场交易框架井然有序。在家庭内部之间人们往往反而能够正常的进行情感互动,家庭内部关系反而更容易和睦。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如何有效地建立有效的现代金融制度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市场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需要细化的今天,金融现代化是势在必行。当然,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利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和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