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战略》读后感

《平台战略》读后感

读完陈威如、余卓轩写的《平台战略》,总体感觉与《世界是平的》等畅销书类似,把一些其实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领域与知识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罗列了信息革命下多种商业模式的变迁,并把它们都归类于平台战略的巨大胜利。书中列举了淘宝、拉卡拉、携程、腾讯、苹果、亚马逊、微软、GOOGLE、世纪佳缘、百度、360、优酷等多家知名平台企业的运营模式。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企业清一色几乎都是互联网企业,所以所谓平台战略也只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其对平台的认识也仅限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服务商,我认为这是本书的局限性,很难从书中读到什么独立、创新、更具思考与建设性的内容。这不禁让我想起国内一位财经评论员,名叫叶檀,这位女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冒出并活跃在国内各大主流财经媒体上,经常有网站引用她的评论,有电视节目请她做财经类嘉宾评论员,我看过她的文章与博客,主要特点就是更新得快,产出量大,几乎各种国内外时事特别是财经事件,她都能品评一番,但阅读过她的文章后往往会发现,其文章没有任何独立性,看不出她本人的观点、方法与价值取向,基本是中庸学派,所以看完后就如同读一篇财经记者写的新闻稿,除了增加自己的资讯量外,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而《平台战略》这本书基本就属于这类书籍。它告诉我们“平台战略”很好,基本所有新兴

大型成功企业都是在搞这个,所以,要想成功,就做平台。但是他忽略了平台之外其他重要的东西,而是反复地举例讲平台战略如何如何的好,我觉得平台战略好是肯定的,举一两个例子就够了,不用通篇都在举例论证,论证完后就结束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人傻钱多的富二代创业者,说不定看完就头脑一热开始要创业搞类似于淘宝的东西。

平台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前途似锦,其实几百年前的西方经济学史上就有了相关的信息可寻。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中学课本上读到这些时,当时很不能理解,圈那么多土地有什么用,现在明白了,其实土地就是“平台”,土地是商业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下所有商业活动的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涌入的人口、暴增的商业活动形成巨大的供需缺口,自然土地的价格一涨再涨。因此,我理解,所谓平台就是通过强大的先发、资源优势占据某项商业交易载体,并达到一定的垄断地位,且这个载体具有很强的难以替代性,这就是平台,其范围远大于《平台战略》这本书中提到的互

联网与信息技术行业。我想说的是,如果基于严格的垄断法来定义,几乎所有的平台企业都涉嫌垄断。所以书中提到的平台的价值,其实就是垄断的价值。所以所谓平台战略就是垄断战略,可见,搞平台战略不是那么容易的,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也正因为此,书中只是反复叫好,却给不出实践指南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垄断是没有方法的,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也就是说,它是一家企业所掌握的多种资源优势促成的结果,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资源优势,而不是垄断行为本身。假设哪天这些资源优势不复存在了(或者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某项资源优势转化为劣势),那么这家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为什么平台企业的成功不是因为平台本身。淘宝网就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用过份成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短短十来年时间,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与零售业的奇迹,过几天就要在美国上市,据称其将是史上最大IPO。这么成功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互联网B2C\C2C交易平台吗。淘宝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马云团队的努力以及雅虎与软银的巨额资金支持;2、互联网、个人电脑的普及;3、网络支付安全经受考验;4、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且物流业与基础设施相当发达,人工成本仍然较低——供结面提供了无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归功于政府

一对多的低成本粗放式高效率的教育模式)、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这些因素为需求面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以上四个重要因素中除了第一点资金外,其他都是外部因素。可见,淘宝的成功并不是平台本身的成功,而是多种资源优势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些资源优势不是这家企业的优势,而是企业所在的市场自身所积累并逐步具备的优势。如果淘宝同一时间到印度开这样的公司,给予同样的团队与资金支持,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功的,因为印度发展电商的外部环境比中国差非常多。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当初马云背后的金主不是软银也不是雅虎,而是中国的某个财大气粗的私营企业主,结果会怎样,我相信大家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所以,现在阿里巴巴(淘宝)要上市了,国外这些资本家要赚疯了,我们没必要过度解读,过度强调民族主义。我想真正的资本主义世界是无国界的,我们现在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认为每个商业领域、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佼佼者,任何行业都可有所作为,不要整天想着做平台,赚暴利,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暴利行业的。我想说的是,做一家企业,就脚踏实地地做,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就不要想着另辟蹊径,你在原有的积累多年的优势领域都做不好,做其他不熟知的领域更是不可能做好,即便它有多吸引人。做人也是如此,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终究会结出另你满意的果实。

以上是我对《平台战略》这本书的读后体会,这本书还不错,但浅读即可,且也只能浅读。

 

第二篇:大国战略 读后感

谋大略而定兴衰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书评

任何国家都有渴望富强的趋势,中国历经了上百年来自外部的蹂躏和来自内部的蹉跎,对于民族复兴,重振中华雄风有着更迫切的希冀。但在实现中华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发现来自内部外部的许许多多影响到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问题,这些或许我们曾经忽略的危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发显得意义重大,而解决它们,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统筹全局、切中实际的国家战略。

门洪华教授的《中国国家战略导论》给了我一个整体的思路,中国的国际战略是一套涵盖丰富、构成复杂,又与时代(或者说是形势)紧密结合的理论系统。国际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与利益而采取的谋划和认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国家利益与安全,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看待并制定国家战略的根本。 按照门教授的思路,制定战略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和对手的准确且全面的认知上。当前中国的战略形势处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在战略资源上,中国的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贸易活跃,外汇丰富,生产力不断扩大,资源也较为丰富。但在优势背后,我们更应看到亟待改善的方面,比如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艰难,比如某些资源,比如水资源的短缺,比如污染问题……而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他国家有的没有遇到,有的已妥善解决,而双方的差距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随着信息

时代的到来,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将在国际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身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更是不应落于下风。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但我们看到,由于长期的忽视,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我们长期以来观念的固执,比如难以转变的发展模式,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还没有形成巨大的产业,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正面。因此,注重文化发展,提升软实力也是不得忽视的方面。

国家立足于世界,仰赖国际战略维护的不是单方面的国家利益,而是包括政治、经济、领土、社会等多方面的安全与发展。而这几方面又是相互影响,共为一体的,都需要正确的国际交流的方法和原则。为了多方面的共同维护和发展,构建中国国家战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看到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受到了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挑战,这迫使我们以正确的姿态处理国际关系。中国是具有发展成世界大国潜力的区域性大国,又适逢国际合作与一体化加快,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国的现阶段国情,门教授提出,中国的国际战略需要“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核心,以经济主义为首务,以地区优先为重点,以制度主义为主要手段,以协调合作为主要途径,以国际形象塑造为主要目标”的主导理念。把发展经济放在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为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同时也要确保领土完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生态健康。在实力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当下,韬光养晦、发展实力应该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原则。

回望各大国的发展历史,国际战略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遵循一个原则,即随着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这说明国际战略是动态的。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从建国之后,中国的国际战略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最初与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紧密相连,到提出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敌视,到与美日建交并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战略在国家的不同需要下显示着不同的面孔,但始终贯彻一个理念,就是以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中心。无论是中美、中日关系的变化,还是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都遵循对国家最有利的原则。

而为了这一目的,也就必须对所处不同时代的威胁和挑战有明确的认知。当今世界,中国的崛起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带来了传统大国的警惕和压迫。在经济方面,各国对中国的贸易战争不断,人民币汇率、反倾销等问题依旧严峻;领土问题上,中日之于钓鱼岛,中菲之于黄岩岛等等的争端持续发酵,甚至招引了美国的插手。在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上,中国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可以说,中国的崛起为我们树立了很多不得不面对的对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将会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产生巨大的阻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构造合理的战略体系。正如我们目前实行的和平发展与国际对话的战略方式,正是权衡利弊后,对当下国际环境做出的正确战略。

谋大略而定兴衰。一个国家的兴亡,很多时候都在于发展的关键过程中走错步伐,采取了错误的战略部署,结果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也未能解除国家的危险。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问题,我们不能畏葸不前,要想发展,要想在国际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就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大略”。好的战略一如当年的美国,可以把一个国家带到世界的顶峰,而错误战略如苏联,也可以毁灭一个政权。因此,身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应该重视自身的国际战略,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作为指明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