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礼物》听课感想

听《十年后的礼物》有感

在雷主任的带领下,11月14日与我校的其他几位教师一起聆听了槐店小学曹老师的《十年后的礼物》一课。 《十年后的礼物》叙述的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用一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实践了十年的诺言。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对照我自己的教学设想,我觉得本节课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曹老师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音乐大师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把无比珍贵的礼物送给了达格尼。教学中,曹老师抓住达格妮收到礼物后心情变化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了达格妮复杂的心情变化;通过小组有感情地合作读,让学生感受到她由期待到失望的变化。通过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心情。最后反复读:“生活啊,我爱你——”,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十年后的礼物使达格妮对生活充满爱!引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穿插于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达格妮听完乐曲后的激动心情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提出,通过“我明白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爱德华的信守诺

言,送礼的方式奇妙。又通过引入原文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理解爱德华还在乐曲中倾注了对达格妮的祝福,让学生领悟这是达格妮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三、感情升华

“十年后的礼物”它应有双层含义:既指具体的礼物——动听的乐曲,更指“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所以,“礼物”在最后应升华为高贵品质——“诚信”。这时,曹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谈谈诚信,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当然,教学原本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我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节课教师的评价有些单一,学生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练习度不够,其中课件的制作还有待加强。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和自主性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黄 洋 2013/11/15

 

第二篇: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艾 静

20xx年3月12日,2011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在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召开,学校委派我去听课,给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本次执教的都是我国数学领域的大家们有北京的吴正宪老师,上海的潘小明老师等,让我受益匪浅。许多老师的课十分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吴正宪老师的一节二年级数学课《搭配》更是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体师生为之折服。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渠成。

尤为特别的是,这节课四十分钟,竟然有多半节课时间,是有六名同学和吴老师在讲台边一起度过的,下面我简单的说说教学情境过程:

吴老师在黑板上用小磁钉粘上上装下装的教具后,引导学生猜想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们各自想办法:有的用大段文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还有的用画图来表示,这些方法,吴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是其他老师也会采取的方式。

接下来是学生汇报阶段,是吴老师设计的汇报兼深入阶段,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阶段。本来,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会让学生到黑板前做汇报,即学生拿自己的作业到台前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展示完后即刻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吴老师却将深入研究环节与汇报合二为一,作业有代表性的六位同学与吴老师在讲台上一直共同展示,改正、研

究,整个活动过程持续二十几分钟之久,直到研究下一个“吃饭”问题时,学生才回到座位。

大家一定会有疑问: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否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呢?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吴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解释:

1、 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台下学生视线?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台前学生蹲下或者坐下,至少要设法别挡住下面的同学,这已经是吴老师课堂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所有同学都已经成为习惯。

2、 关于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台上学生与台下学生的听讲、注意 力问题。昊老师说,这样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的方式,正是很好解决师生关系不平等、难以平等对话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 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只是平等中的

首席。这种理念下,学生很不愿意接受“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师道尊严”;相比之下,他们更乐于让老师“蹲下来”,和他们的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倍增,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当然,对于一些平时就不专心听讲,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肯定会出现走神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具体做法有:将问题尽可能地抛向大家,抛给那些没有积极思考、没有积极讨论的同学,让他们没有时间去走神,而不是只关注讲台边的学生。对于个别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老师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比如及时提问等,以便提醒他学会听讲,学会

倾听。

本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使师生 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师生协作配合更加密切,学生的成功感更加强烈,教学活动的体验更加深刻,情感投入更加专注。

3、 有关教学组织管理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台上一排,台下一片,组织不好的话,必然会造成 课堂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扰乱教学,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教学层面的教学技能,还要有相当有效的组织管理、协调配合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台上台下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作业展示环节的处理。

回来后,我以试试的心态将吴老师这样的课堂组织方式运用到我的数学课堂里,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前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极大的肯定与信任。如果处理得好,不但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活跃,而且上台的同学会极认真地检查好自己的作业,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以便表现自己。如果有不足之处,他也会加深印象,绝不再犯。对于台下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讨论,让台上台下的学生在教学问题的引导下,融合为一个整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吴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无限的教育启发,使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不少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报刊杂志上常见一些十分精彩、成为经典的“教育机智”范例,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那都是这些名师的神来之笔,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经过长期积累,甚至是几十年、一生的“修养”得来的。对于我们自己,不应苛求立刻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要求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