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梦中的家园

作为城市的市民,我们一定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所设想,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一个“理想国”。《明日的田园城市》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即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心中的那个“理想国”。霍华德针对英国城市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设想了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即“田园城市”理论。并不胜详尽地在此书中为我们介绍了田园城市收入和支出的细则,行政管理的方法,甚至预计了将会遇到的困难。读完此书,顿觉心潮澎湃,因为书中所描绘的城市在许多地方,都与我的想象不谋而合。

这本书设想了这样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经济足够繁荣,能提供许多就业机会,社会生活和平安定,丰富多彩,多数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城市由一个代表公共权力的机构来掌握,这个机构有权占有土地、制定城市规划、提供城市服务,这个城市能够协调、平衡和独立自主地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如同花园一般整洁美丽,没有漫天的雾霾,没有大量的烟尘,空气清新,处处风景如画。我想,这样的城市应该是每一个城市人都幻想过的。

其实与其说霍华德倡导的是一次城市的重新规划,不如说他倡导的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他在书中说明:想要改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状,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引力“来代替”旧引力“,这种新引力即是田园城市。可以说,霍华德是在带领人们夺取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他提出了实行土地社区所有制的办法,希望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不让统治阶层对城市的发展一手遮天。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设身处地的为广大普通百姓考虑,这一点是我所非常欣赏的。反观现在中国一些市政部门所做的规划,脱离了群众也脱离了城市,立足点只在于少数人的利益甚至只是领导的个人利益,使得城市规划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政绩的“化妆品”。事实上,我认为城市规划真正的活力不在于图纸画得多么精美,不在于工程技术有多么高超,而在于能否真的做到让居住在这里的人生活得舒适愉快。脱离人民,脱离城市历史,脱离城市文化的城市规划都是逆其道而行,终会被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推翻。未来,我也将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的职业,我认为霍华德的理论对我来说有着极其深刻的借鉴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田园城市”方案还是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一面,霍华德对于田园城市所必须要依靠的交通和人性的设想超越了现实,以至于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推广 ,“田园城市”试验没有像霍华德所期盼的那样在英国引起连锁反应,而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便宣告终止。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蕴含其中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在今天仍具指导意义。并且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又一个极有价值的方面。田园城市理论对于现如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霍华德在其理论中划出了大块农田和绿化用地,并出现了服务性绿地,例如中央公园以及林荫大道。同时,他提出用绿地来控制城市的无限制蔓延。田园城市理论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就此来看,我认为如果能够摒弃那些富有激情却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从城市起源、历史变革和文化传承等更为复杂的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完备而可行性高的理论。在未来,田园城市的设想并非完全不能实现。

如今中国许多的大城市盲目的扩张,将周围的一些村镇都划为己有,非但没有实现将市区的人分散到城市的周边,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使得城市越扩越大,最终连成了一片,导致许多交通和管理上的不便。而霍华德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方案,就是要以一个一个的小城镇逐步取代那些大城市,而那些只有大城市才能独立建设的设施,则利用高速发达的交通,通过几个小城市间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而实现,从而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心,回归自然。所以中国的城市规划实在应当吸取田园城市理论的精华,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这些未来城乡规划师的努力下,在所有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明日的田园城市或许不会出现,但我们梦中的家园,让我们生活的更加舒适愉悦的家园,终有一天会出现。

 

第二篇:明日的田园城市读书笔记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坦途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书笔记

“在资本主义还如日中天,不少人还大唱赞歌的时代,他的思想必然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围。??历史上许多有生命力的见解不也都遭受过曲解吗?”(P.10)

我认为田园城市在抛开城市形态以外的部分是先进的、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探讨价值的,而且,《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的书名,也比《明日的田园城市》更能反映霍华德的思想。

为什么这样说?城市规划不止是图上作业,城市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千差万别,试图总结一种空间模式是徒劳的,如果它的概括性够强,则过于符合公理而缺乏实际意义;如果它的足够细致,又会因为缺乏现实条件考虑而招来质疑。

从这一角度来看,田园城市中广为人知的图示,只是一种结论性的空间模式,它的重要部分,其实在于图示之外的社会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这是城市规划立足点的根本转移。”(P.15)

那么,关心人民利益的新模式是什么?

路途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所谓现代城市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主要问题的多种表现形式。这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使环境最妥善地符合城市人民的福利?”(P.53)霍华德给出的回答,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各得其所的状态。“把最自由和最丰富的机会同等的提供给个人努力和集体努力的社会将证明是最健康而朝气蓬勃的。”(P.73)

这一点,在“半市营企业”和“准市政工作”两个概念上有充分的体现。

半市营企业,即由田园城市这个唯一的地产主,给一个乐意于从事某一行业的承租人一块城市中属于此行业的唯一地盘。如果当地人民对其经营不满,则将此地盘转交给另一个乐意于从事此行业的承租人。通过这样的原则,既保留了竞争机制的优点,又避免了恶性竞争和垄断两方面的弊端——不会对商人造成损害,亦不会在质量或价格上剥削人民的利益。在这种“当地人民抉择”的体制下,不管商人自身是否意识到,他已经在为人民利益考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备了市政公务人员的价值追求。这样,个人的努力,就是当地社会所期望的城市环境的改善。

准市政工作,与半市营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个人的努力中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建造住宅为例,田园城市不必为缺乏资金而困惑,事实上,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而建造住宅是劳动、技术和事业心对免费的自然恩赐的加工。个人有建造住宅的愿望,就会付出全心全意的劳动,而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第九章提到的)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个体只需要贷一笔数目并不惊人(相比统一建造)的款来获得住宅,工人则获得资金,这项活动,不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便使不同个体都有财富的流入,而实质上是增加了货币周转中的价值增殖,和凝结了人民劳动的社会财富的增加。

如果说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有何难以实施之处,恐怕在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新开发的土地上独立地实施规划方案遭遇重重外界阻力。时有难孙中山先生之《建国方略》者曰:“先生之志高矣,远矣,先生之策宏矣,深矣,其奈‘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何?”知易行难,田园城市亦如是。但对其社会思想的探讨,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不论如何,田园城市,为可以增加生产、并可以更公正地分配这样“一条个人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迟早都必然要走的道路”(P.95),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的起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