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8课 陈情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 陈情表》说课稿 ]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必修五中唯一的文言文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抒情散文。在单元说明中提到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披情入文,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感情,其实这就是单元的总体目标和单元学习方法。《陈情表》是作者向多疑的晋武帝陈述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为了唤取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情与孝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命优渥的感激涕临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这份情感最终感动了晋武帝。所以赏析《陈情表》重点在于骈散结合、韵律和谐的语言特色以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表现手法。《陈情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我认为还承担对一些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和“表”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文词语以及感悟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2、把握行文层次,感悟骈散结合的语言,学习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章的翻译,第二课时主要对课文内容的赏析。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来展开,“先学后教”凸现了学生的学,也包涵了教师的导,它是我校教学改革推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自主学习,根据各自的学业水平产生不同疑问,之后在班上交流、释疑,难点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质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中形成能力,对于课时的相关文学知识通过课件来提供。所以我采取“先学后教”,多媒体为辅助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采用激趣导入和上课时内容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先前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体验,培养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作注释、会质疑开始。比如,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疑问,也可以根据研讨与练习来学习课文,还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安排的,本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三个通用的大问题来质疑,或者就这个题目你会怎样来写作等,这些是对写法的学习。就文中的字词、语句谈理解,是对语言的学习。每篇文章结束后,谈自己的收获,是积累,期待学以致用形成能力,也是概括能力和“说”的训练。这是自主学习中的“教”。

3、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也产生了疑难时,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引导、点拨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是“后教”。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思维能真正参与才有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在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下,由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并尊重学生初始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有主见 1

的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也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

1、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课文的注释、字典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来扫清字词句的障碍,学会圈划、作批注。第二为课时,学生根据研讨与练习、自我提问等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

2、学会辨析词义,总结文言语法现象。如通假字、多音字的辨义、古今异义等。

3、学会概括课文的写作特色。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1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来学习让苏轼如此推崇的《陈情表》。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件展示)。(0.5分钟)

3、先学过程,即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有、字典及积累理解文意,同桌互译,圈画难解字词(包括音意),在文中作注释。(18分钟)

2)、听范读(课件),正音,把握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朗读感情(和自读作比较),谈感受。(6分钟)

3)、齐读全文。(3.5分钟)

4、后教过程,即学生质疑难解字词、句子的意思。在方法指导的引导下,即“逐字翻译,注意语序”,“根据语境,大胆推测”的方法尽量由学生来完成释疑。(12分钟)

5、小结。由学生归纳本文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意、古今异义以及要注意的字词等。(4分钟)

6、作业:课后背诵。

第二课时

1、由学生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2分钟)

2、先学过程,即探究课文内容。(18分钟)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表”的文学常识。从课题质疑开始作为理解的突破口,即向谁陈情,陈什么情,结果怎样以及对“表”的理解提出这几个问题。学生还可以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如果较典型的就板书。

3、后教过程,即释疑。(15分钟)

1)、点拨学生自己找答案,即赏析课文字词句来理解。

2)、归纳本文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及作用。

4、拓展阅读。(8分钟)

讨论《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谈谈你对“忠”、“孝”的看法。

5、作业。(2分钟)

1)、课作,“研讨与练习”二

2)、课后阅读《祭十二郎文》,写一篇不少于七百字的读后感。

6、板书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 解决 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 矛盾 后尽忠

2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

实验中学 廖冀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实验中学的选手,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下面我将从说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依据

1.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本文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 课标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教会学生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的评价,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3.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高二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必修阶段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尤其是本文强大的逻辑性和隐含在文中的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在诵读中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 1

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结合导学案进行教学:1. 导读法2.诵读法 3. 情景教学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加一个早自习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主要是建立在早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完成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

3.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伶(líng)官 盛(shèng)衰 盛(chéng)锦囊(jǐngnáng) 契( qì)丹 仇雠(chóu) 函(hán)梁君臣之首

系( xì)燕父子 困于所溺(nì) 为(wéi )天下笑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再齐读一遍,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疏通课文。

(三)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作动2

词 函:用木匣子装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词 约:订立盟约

抑本其成败之迹 词 本:推究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名词作动

名词作动

名词作动

词 原:推其根本

负而前驱 语 前:向前

仓皇东出 语 东:向东

一夫夜呼 语 夜:在夜里

乱者四应 语 四:在四面

而告以成功 词 成功:成功的消息 泣下沾襟 词 泣:泪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

凯旋而纳之 法 纳:使收藏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细小的事情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四)古今异义词 1.与其 所以失之者

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

名词作状

名词作状

名词作状

动词作名

动词作名

兴、亡使动用

忽 智3

古: 和他

今: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

古:相当于“以至于”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 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

今: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五)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的特殊句式。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状语后置

方其系燕父子以

状语后组

而告以成功 状语后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 4

庄宗受而藏之于

状语后庙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省略句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省略句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省略句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省略句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省略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动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 。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七)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这样评价《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之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目的:以沈德潜对欧阳修文章的评价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设置悬念,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5

(二)复习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原庄宗 原: 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本:推究、考察 迹:事迹、迹象。 莫能与之争 莫: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名词做动词)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G.燕王,吾所立

a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F

b 被 动 句:D E

c 判 断 句:A G

d 省 略 句:B F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事情吗?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目的:检测第一课时积累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同时导入新课。

(三)文本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 6

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论证方法:举例、正反对比、引用。

目的: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全文的情感基调。

2.阅读课文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说课稿

由表上的数据可以得到:

得天下 ------ 15年----得之难; 失天下 ------ 3年----失之易。 目的:通过数据对比,概括庄宗的“成败之迹”,体会得失。

3.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场面有何用意?作者认为庄宗盛衰(得失天下)的原因各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③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④“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目的: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感受作者情感前后的变化,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4. 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 “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目的:总结全文,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结构严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7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目的:总结全文,明白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同时也是告诫后人。

(五)课堂延伸

1.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示例:

①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②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目的:根据自己喜欢的警句,理解本文所提及的历史教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中得到人生启示,实现古代作品和当代文化观念的沟通,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课外名言警句积累。

(1)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相关习题。

2.请你结合本文所提到的历史教训,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目的:巩固练习,同时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