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战争》读后感

《对华战争》有感

中国,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它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同黄河、长江一样自源头滚滚流来。今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现代。蓦然回首,中华民族璨璀厚重的文明令每个炎黄子孙倍感骄傲。美好的尧舜让贤,神奇的大禹治水,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

然而,谁又能知道在这美好的光荣背后,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耻辱?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19xx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19xx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在这样的动荡年代中,列宁在《对华战争》一文里,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客观而深刻的评价了各国列强,以一种“高尚”“优雅”并且“正义”的姿态侵略一个手无寸铁的“野蛮”国家,列宁敢说出“不过,这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是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更不如说是战胜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足以证明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令闻者悲伤,愤怒!我也非常赞成这一观点,据我所

查到的资料显示,八国联军使用洋枪与烈炮,而义和团却是使用赤拳大刀,就军事力量就已经输了一半,而且还受到清政府打压,在这种内压外击的情况下,可以说中国人当时不仅是“手无寸铁”,而且是“饥寒交迫”。这一点,也恰好验证了后文的观点“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没有压迫过俄国人民,因为中国人民也同样遭到俄 国人民所遭到的苦难,他们遭受到向饥饿农民横征暴敛和用武力压制一切自 由愿望的亚洲式政府的压迫,遭受到侵入中华帝国的资本的压迫”。

这也引起了我们的质疑,难到当时的政府一无所知?媒体一无所解?各国人民坐视不理?原来,这是因为,当事实的真理被一大群戴着“文明”与“正义”的头衔的人所歪曲捏造时,其后果是如此恐怖——“水淹和枪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 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而俄国政府以及奉承它的报纸,却庆祝胜利, 欢呼英勇的军队的新战功,欢呼欧洲的文化击败了中国的野蛮,欢呼俄罗斯 “文明使者”在远东的新成就”。读到此,内心抑郁压抑,想到要是能回到那个时代,把真相告之于众,让中华免受凌辱之苦多好啊!可是,我发现自己错了,哪怕我是真的回到那个时代,并且是这些猎寇的合法公民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国(俄国)政府为了这一小 撮资本家和狡猾的官吏的利益,竟然毫不犹豫地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沙皇专制政府这一次也和往常一样,表明自己是甘愿对资本家大亨和贵族卑躬屈膝的昏官政府”。政府早已经成为那些代表大多数国民意见的极少数贪婪的资本家和狡猾的官吏的傀儡,任凭人民再怎么投诉也终究是徒劳的。不仅政府如此,连媒体也如此——“目前报

刊上又大肆攻击中国人,叫嚣黄种人野蛮,仇视文明,俄国负有开导的使命,说什么俄国士兵去打仗是如何兴高采烈,如此等等。向政府和大财主摇尾乞怜的记者们,拼命在人民中间煽风点火,挑起对中国的仇 恨”。这不禁令我想起《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来,当一切的真相被掩埋时,只有一个童真无邪的小孩敢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真言来。只不过,角色换了,小男孩变成了正直无谓的列宁,结果也换了,变成“它使人民更加贫困,使人民受到更深的毒害和更大的压迫。沙皇政府不仅把我国人民变成奴隶,而且还派他们去镇压那些不愿做奴隶的别国人民(如 1849 年,俄国军队曾镇压匈牙利革命)。它不仅帮助俄国资本家 剥削本国工人,把工人的双手捆起来,使他们不能团结自卫,而且还为了一 小撮富人和显贵的利益出兵掠夺别国人民”。令人伤悲的结果发生了,并且在轰轰烈烈地继续“上演”着,它不仅自己洗脑,自我麻醉,还蛊惑一大批一大批懵懂的人民——“沙皇政府对中国实行的政策不仅侵犯人民的利益,而且还竭力毒害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他们就像一群高智商强盗,深谙凡是只靠刺刀才能维持的政府,凡是不得不经常压制或遏止人民愤怒的政府,人民的不满是无法消除的,必须设法把这种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别人身上去。所以他们将仇恨散播“煽起对犹太人的仇恨,卑鄙的报纸中伤犹太人,说犹太工人似乎不像俄国工人那样受资本和警察政府 的压迫”。通过种种蛊惑,最终令跟多人受到伤害。

我对本文的一些论据也存在一些疑惑,文中谈到的一些论据缺乏考证以及报纸典籍的证明,难以令人确信他的真实性,如“修筑中东

铁路,每天只付给中国工人 10戈比的生活费,难道这就是俄国毫无私心 的表现吗?”这些事实论据缺乏证明,类似的还有“有消息说,政府按照一项没有公布的指令,一次就拨出军费 15000 万卢??身上榨取血汗!”

读后,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民族都被愚昧化。我们一定要公开言论自由,只有通过倾听各方面的反对意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存在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全民的“被忽悠”。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加强教育,加强高等教育,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毕竟有才无德的人是全社会的一个毒瘤,会像癌细胞向全社会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的落后与西方是相对于横向的西方而言的,就纵向而言,事实上,清朝比起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进步,可之所以回落后,会被八国联军凌辱,其根本原因,不外乎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官僚集权,文化上的宗法伦理,对外关系的孤立保守,等四个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性,这一趋势,迟早会影响和威胁到中国,八国联军的进犯是必然的。因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努力发展,做到真正强大,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星期三的战争》读后感

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一个词,但《星期三的战争》则不同,它讲述了七年级的学生霍林在一个学年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学去犹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他,“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两人之间悄然展开。

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主角——一个七年级的学生——霍林·胡佛,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被贝克夫人恨上了,可他爸爸因为贝克运动商城要挑一位设计师来设计他们的大厦,要霍林和贝克夫人的关系好起来,否则胡佛设计协会就要破产,霍林也就别想继承他的财产。因此,霍林必须要和贝克夫人好起来。在一个才年仅13岁的七年级学生的头脑里,有这样一个想法,很常见,就连像我这样10岁这么小的孩子,还在长辈面前提起有关房子长大之后给不给自己。霍林认为,贝克夫人一直在刁难自己,让自己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野营时还让自己背一大包东西......最总要的是,还让自己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是,霍林一点也没有埋怨,也许,他会想到这样对自己也没有坏处。这本书,的确很好看;战争,也就像著名作家 曹文轩说的一样,战争让我们知道,当我们以平等,善意的姿势蹲下身去,便会发现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坚定,勇敢,宽容,以及爱。 四月,学校组织跑步比赛,霍林很谦虚的请教贝克夫人,他学到了很多。在比赛中,他奋力拼搏,在大家的支持下,老师的鼓励下,最终去得了好的成绩。他是那么的坚强勇敢!

我很喜欢故事里的霍林,他坚定,乐观,勇敢,宽容,在“战争”的漩涡中,他一直都是怀揣童真,伴着快乐、开心的度过。

这本书是一本很令人感动的书,书中霍林和贝克太太,打破了成人与少年世界的代沟。成了无话不谈的的好朋友。霍林的姐姐为了追求梦想离家出走,背井离乡来到了落基山。我们也要学习她的精神,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觉得贝克夫人是一个好老师,而霍林是一个好学生。读了这本书后,关于爱,理解。,宽容,成长等等的解读,或许能对我们有新的启示。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爱的力量,明白了做人的谦虚、做事的执着与不懈的道理。汲取这些营养,使我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

相关推荐